小学低年级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期缺乏这样的引导

小学低年级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期缺乏这样的引导
编辑 | 小言


数学是一门比较“吃”启蒙的学科,我们之前也陆陆续续写过不少数学学习的方法。


而今天,我们又双叒叕来讲数学启蒙了。为什么又开始写这个了呢?最近看了一本早年间的绝版书,又对数学启蒙有了一些新发现:




  • 数学基础概念的启蒙之间,存在一些整体联系;


  • 数学最初的体验,看起来与数学本身关系不是特别密切。

01
《儿童如何学习数学》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这本书,出版年月可以说相当古老了,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当时的标价才1.5美元。尽管如此,其内容与现在许多讲数学教育的书籍相比,丝毫不逊色。

本书作者帕梅拉·利贝克,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在剑桥学习,还获得了音乐学士学位。

她常年进行中小学数学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并且丈夫和孩子也都从事数学工作。可以说,对如何教授数学这门功课,研究的非常深入了。

而她所著这本书,就是专门针对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数学启蒙。整本书写得通俗简单,一针见血,提供的思路清奇,但可操作性又非常强,实在值得一读。


今天这篇文章里,我简单整理了一部分启蒙初期需要做的4项练习,简单却对孩子帮助非常大。


02
基本方针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同时也牢牢扎根在现实世界中,所以学习数学要从具象开始。


但数学最终又是要归结到抽象中的,那么,孩子的抽象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一个婴儿,查看、抚摸有形的物体,不久之后就知道了代表这些物体的语言,以及认识这些物体的图画。

之后他就会从书面符号(也就是文字)联想到这些物体。数学的学习,也要通过同样的抽象转化。作者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

体验——对有形物体的体验。

语言——表述这种体验的口头语言。
图画——显示这种体验的图画。

符号——概括这种体验的书面符号。

孩子学习数学,也是经由这4个步骤从实物向抽象转变的。但孩子用的教辅资料,不管如何努力,也只能涉及后两个步骤。


因此,前两个步骤就需要我们带领孩子在生活中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会给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后续的抽象思维阶梯式上升。


03
训练抽象概念的小活动


有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很重要,包括多、少、一样多、比……多、比……少、长、短、一样长、比……长、比……短、圆的、平的、直的、弯的。


有人说,这些概念很简单呀,但实际上,解释清楚不容易,而且对孩子学习数学,是有很大影响的。


举例来说,有的孩子知道,自己今年3岁了,明年就是4岁,但他算不出3+1=4。


有的孩子知道5+3=8,但你问他5和8哪一个更大,他没有概念。他只是记住了加法的窍门,但对数字的理解,并不是在“多”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对于后续深入的学习没有什么好处,最基础的启蒙,应该先让孩子理解数的意义,通过生活实例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多少。


这就需要用到比较的能力,而比较的前提却是分类。因为不同类别的事物无法比较,也没有意义


因此,最早的数学体验,可能看上去与数学无关,就很容易被忽略。


我们需要给孩子做4项基本活动——求同、分类、配对和排列



求同


孩子们会通过求同的方法来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特别是数学语言。在任何求同过程中,你都在挑选出具有你正在寻求的那个属性,而排除掉那些不具有的属性。


求同的活动集中在有关长度和形状的几种概念上,即长、短、一样长、比……长、圆的、平的和全等。



长&短


长和短本身,是不明确的。这两个词暗示着要有一个标准长度用来做比较。


如果我们让孩子把积木摆成两排,或是把珠子串成几串,孩子能从中找出较短的一排,这些孩子就可以继续下面的活动,引入一样长的概念。



事先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小棍,混合之后,挑出一根,让孩子找出一根和它一样长的,再找出一根比它短的。





圆的&平的


介绍圆的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罐头盒、球和圆锥体的东西,让孩子从这些里找出能滚动的东西。能滚,它就是圆的,瓶子能滚动,是因为它有一面是圆的。



小学低年级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期缺乏这样的引导



平的,就是可以在桌子上放稳,可以立住的,圆柱形水瓶可以放稳,是因为有一面是平的。


小学低年级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期缺乏这样的引导


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帮助孩子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


全等


初中几何中涉及的全等概念也很好表示,全等就是大小和形状都一样。我们给孩子准备一些硬币,他能从中挑出一模一样的,能叠成垛的,就是全等的。





这是立体几何,那么平面图形怎么用实物来表达呢?


我们把立体模型的一面涂上颜料,在纸上印出痕迹,这些痕迹和沾上颜料的面是全等的,这样,孩子就分辨出了立体几何面的概念。




小学低年级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期缺乏这样的引导

分类


求同活动是把有某种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分类活动则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分类是从求同中产生出来,但比求同更复杂。



拿小棍做过长度比较求同的孩子就可以进一步把小棍按长度分类,这是使他们理解“长度”这个概念的一个步骤。




分类活动和求同活动一样,常常在自由进行的游戏中和游戏后的归置整理中产生,例如玩具和书籍的整理,都是同样属性的放在一起。

小学低年级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期缺乏这样的引导

配对

配对这个活动,对于给孩子们介绍“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多”和“少”也是不明确的两个词。它们暗示着把相对照的两个数目比较。关于数目,更为明确的用语是“一样多”“比……多”“比……少”。


那么,孩子可以做这样的活动:

看看有人坐在里面的一个房间,房间里是椅子多呢,还是人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不用数数。只须观察是人数比椅子多,还是椅子比人数多。这数学中所说的“一一对应”。



这样一种活动是“数”概念的基础,它比“计数”活动要简单得多。“一一对应”这个词对于孩子来说太长了。另一个说法是“配对”。

有几把椅子没人坐,人和椅子配对配不齐的时候,我们说椅子比人多,配对配不齐就引出了“比……多”的概念。为了显示“一样多”的概念而设计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增减一方数量,用来显示“比……多”。


我们还可以假设场景,拿出一些糖果或积木,不要数,让他把糖果排成一排。然后告诉孩子,爸爸也要同样的糖果,让他来摆。



当两排糖果完全配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你和爸爸的糖果一样多。”





排列


把一组物体随机排列起来,就引出了“开头的”“后面一个”“最后的”“中间的”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排起一列玩具,或是穿起一串珠子,让孩子按同样的顺序来排。

这项活动本身就会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开头的和后面一个上来。做完这项活动之后,孩子们可以讲一下他们是怎样把玩具排起来的。比如汽车在娃娃后面,娃娃在汽车和球的中间。


有了前后顺序的观念,我们就可以教孩子们按照某个规律来做一些排列活动,来让孩子了解规律的展现形式。我们可以用珠子按照某种规律穿起来,让孩子们接着往下穿;或是用铅笔画的记号组成规律,让孩子们接着画。





规律可以按形状,按方向,或者按大小,按颜色来编排。

凡是包含有比较的概念,如“比……大”、“比……长”、“比……宽”等等,都可以经过排列活动来使孩子们加深理解。


例如,把ABCD四根小棍排列起来,自然就有A比BCD长,D比ABC短的概念了。



按大小排列可以使孩子们加深对“比……大”和“比……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引出了“最大”和“最小”两个概念。




干扰


要知道,当我们教孩子数学的时候,最好每次只讲一个概念,不要延伸过多,否则就会对孩子学习单一概念造成干扰。


例如,如果当我们向孩子传递“一样长”这个概念的时候,恰好使用的都是红色小棍,孩子就可能误以为“一样长”的概念和红色有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注意,学习每个新概念的时候,教学用具要多样化,用不同的活动反复强调同一个概念。


当孩子没有做过吸管类的对比活动,却能说出“我这根吸管比你那个长”的时候,才算真正了解了“一样长”的概念。


04
小   结



体验阶段的这些活动,让孩子不仅熟悉了数学最基本的概念,而且也掌握了对应的数学语言。


学龄后儿童在文字题中不理解某些涵义,原因并不在于语文学习能力,而在于他们缺少“体验”,没有建立起数学语言对应的事物是什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