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洋名还是当年小学英语课起的,同事怕是不知道吧?
上学了,该起个洋名了
现在城市里的小朋友,很多都是一出生就有了洋名的,承载着父母的希望。
但我们当年还不是,还是要等有了英语课才会起名。并且,没准是老师乱起的,每个人都要生背,经常时不时有人忘了,还要跑到办公室问“X老师我叫啥来着?”
我们有英语课的时候是小学4年级,等到上了高中,拿了身份证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家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纷纷给自己起洋名。可能有人不理解,觉得这是崇洋媚外,其实不是的,反而更像是古人的字或者号。官方用大名,幕僚好友甚至班主任点名的时候用字(现在就是洋名了),“大饼”、“二狗”、“翠花”之类,是留给长辈的。
而为什么不真的严格按照古风起个汉字的“字”,而是用洋名这个“条形码”,那是因为外教没几个能把转写成“条形码”的“二维码”(就是汉语拼音)念对了的。毕竟斯拉夫裔的美国人真心不算多,当英语外教了的就更少了,因此要让盎格鲁裔的美国人正确地念出“吱吃石日”,难啊……
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上要照顾歪果仁的自尊心,大家也就顺理成章地给自己起了洋名。男生一般会一个名字用到底,女生不一样,有选择障碍症的经常会纠结“我是叫Victoria呢,还是叫Mary呢,还是叫Susan呢?”
折中的结果,很可能是每学期换一个名字,但是普通全日制高中一共6个学期,我们当时每班50个人,一个外教教好几个班,所以也会造成一个结局,就是新学期上课点名的时候外教会问,“Susie,你这学期叫什么?”
如果碰到两个人都喜欢一个名字,外教会建议换一下。当然,也有死活不换的。
我们班当时有两个Phoenix(男生),结果一个换成了Finix,念出来还是一样的。点名的时候就是“凤凰男·F”和“凤凰男·P”,另一个外教点名就是“凤凰男·张”和“凤凰男·安”,用的他俩的本姓。——问他俩为啥都这么执着?
Sissy满地跑
前台不能少
说完了为什么起名字,接下来就得说说怎样起名才算好名字了。
“Sissy满地跑,前台不能少”是北京2008年前后的一景。然而以y/ie结尾的“时尚”,却是从更早时候开始的。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的名字还是很“花哨”的,没啥规律可循。等到读了研,才发现别的系里面一水儿的温迪、南希、莎莉、麦琪,其中真名叫李多莉(名字撞了)或者于温迪(家里故意的)或者那丹丽(连姓一起撞了)的不算。
有一次我室友强尼找人结果忘了人家叫什么,又不知道中文名字,傻眼了,就问另一个室友温迪说“喂,老过来玩的你同学叫啥来着?麦乐迪?莎莉?麦琪?”结果温迪翻了个白眼说,“你认识的女人还真多呀……”
ie/y这种结尾一般来说都是小名,或者大名的简称,不够正式。我曾经见过美国高管级别的人在国内的杂志上吐槽,说接到国内的传真,一看署名Cissy,顿时恶心坏了,觉得写文件的人把自己小名扔上去,太“临时工”了,显得对自己不够不尊重。
不过话说有几个人知道茜茜公主大名叫伊丽莎白呢?
起洋名的常见套路
前面说过为啥要起洋名——“二维码”转“条形码”。那么,转码的方式,也能够看出“档次”来。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个人觉得都还挺好的——
汉语姓名音译或者部分音译
由于汉名一般是单音节姓,1~2音节名,那么全转可能正好对应上英文现有的名字。比如马瑞叫Mary,乔思林叫Jocelyn,尤文X叫Juventus。相反的,很多姓特别长的老外“条形码”转“二维码”的时候,会用两三个字拼整个的姓的谐音。
汉名音译或音译后加个音节
有人比较喜欢自己的汉名,那么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两个音节的名字刚好拼一个英文发音类似的,比如“小蕊”叫Sherry,”维丽“叫Welly,“馨”叫Cindy,“楠”叫Nancy,不过容易因为追求后面音节是轻拍子而变成ie/y,然后就怂掉了。
汉名意译
这是个非常讲究的事情,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这个人的英语水平。“小晶”叫Crystalina是有水平,”小朋“叫Friend就是没水平了。
有老外吐槽说很多学生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都不是名字,什么Apple啊,Friend啊,不忍直视,Lucky Blue Smith是艺名好不好。
其实我觉得”小朋“叫Friendy/Friendie可能还可以,别当大名当外号就可以。话说巴西西班牙那些地方重名的多,你看球员们不都是用外号(或者名字中最特殊的那部分)么?
汉名意译的进阶版
就是译成非英语的外语,或者非英语的拼写方式。这就如题目所说,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个人史——最不济也是像汉族的同学中出现“惠子”、“俊熙”一样,看上去比较有逼格。
另一个“小朋”叫做Amigo,一看名字就知道跟西班牙或者南美有关,然后?就可以跟他聊足球或者西班牙或者南美咯!(的确,本人在墨西哥上过学)。
再想讲逼格的话,“小晶”可以从Crystalina升级到Krystalina、Kristalina,让人一看似曾相识,但是又与众不同。美国人念得出来但是不明觉厉,就OK了。
上面说的这4种,容易被人扣上“爱国”的帽子。相比较而言,完全起个新的洋名,就很容易被黑。
但是完全起新的名字也有两种形式,需要分开来扒——
一种是古人的“字”,与大名的寓意有重合。比如“珍”叫玛格丽特,“凯”叫维克多,就是很好的“字”。
另一种是全新的名字,英语拼写或者“外来语”拼写。这个就要看个人的意愿、希望、偏好了。我的菲利帕本是英语名字Phillippa,其实拉丁语族中是没有的,意大利语中只有Filippina,但是我硬拗成了Filippa——9爷的位置也是我小时候踢球时的位置,我曾经也是“饼锋”——要的就是这种意大利人“看不懂”,其他外国人“都明白”的感觉。
“外来语”拼写需要慎重的是,如果只是看到某国的拼法“比较有逼格”,有的时候会穿帮。比如有次活动我跟一人换名片,我一看她洋名是Katazyna,波兰的凯瑟琳,于是就来了兴致,问她是否喜欢波兰,或者与波兰有哪些交集,结果那姑娘波兰、荷兰和芬兰还没有分清楚……我也很扫兴,她也很尴尬,这就不好了。
少数民族也来凑热闹?
以上说的主要面向汉族及各别历史原因造就的少数民族,就是那些“只有二维码名字”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情况分几种,本来名字和姓都是“条形码”的就叫原名好咯,名字和姓都是“条形码转二维码”的那就再还原好咯,只有姓能转回“条形码”的才真正需要起个“条形码”的名字(比如我)。
名字是“二维码”的少数民族想取个“条形码”又高大上的名字,有一个思路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拼写和发音,当然不建议起那种满大街都是的名字,比如Muhammad/买买提这样的。可
以考虑的一个思路是成吉思汗的某个孙女婿,名字叫乔治(信高加索的东正教),貌似俗,但是用蒙语一拼Ghorghis,汉字“廓尔吉思”,杠杠的雄性荷尔蒙。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本身有教名(教名肯定是条形码咯),汉字名字难听的话,可以用教名。
之前有个回族同事,小语种专业,名字用意大利语念起来就是一个大写的翔,于是硬要起名Giada。我说没必要啊,你教名不是叫“阿权烁”嘛,用意大利语拼出来类似的发音,如Acciuanscio(a),就行啊,再不济回去看你的小牌牌(起名后阿訇给的),怎么拼的就怎么写,先拼辅音,然后找阿訇问元音是啥(谁让阿语经常不写元音的)就好啦~不过她最终没听我的建议……
PS:对于歪果仁来说——不少少数民族也都跨境,所以没啥本质区别——很多古名,比如圣经可兰经里的,或者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名字(古罗马,古日耳曼,古突厥),都可以用前面说的方式转成汉字的名字。
比如Jonathan转成“天赐”,Nathan和Natalia转成“子萌”,都很接地气。Shoshana我倒是建议变成三个字,姓啥不重要。
#诚邀大家来给十五言起个洋名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笔芯!#
两 支 彩 蛋
我有个表姨嫁了个越南裔的美国人,生了对龙凤胎。俩人打算起越南语和汉语都好听的名字,但就是找不到,越南语好听了汉语就难听,vice versa,最后男孩叫Hugh。我说“休妻的休”多难听啊,表姨说好听呀,“修长的修”(老公个矮),越南语是“辉”,英文也有。女孩麻烦了,表姨夫打算叫丽丽,表姨说,你去波士顿街头喊声Lily试试,一片回头的,不行!于是女孩就用拼音拼了个名字。
我家有一支是潮州裔的泰国人,其中有哥俩的汉名一个叫“康”一个叫“中”。“中”直接念成Zone的发音就行了,是古泰语中一个非常尊贵的字眼。“康”不行,是一种性病的意思……结果哥哥只好另行起个泰文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