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观察:羊台山小学的“室外课”

督学观察:羊台山小学的“室外课”


羊台山小学不在羊台山,而在三四公里外的石岩老街。石岩街道原来叫乌石岩,清嘉庆年间建墟,因墟心有一块褐色的大石而得名。羊台山小学办学三年,但并不算完全的新建学校,是新非新,是旧非旧。现址校园最初办学,是起建于1936年的大和约小学。解放后,大和约小学先后改称石岩小学、上屋小学、石岩中心小学。一度,石岩公学小学二部也曾在此借址办学。这可见,它曾是整个石岩地区的教育中心,有过登上石岩教育之巅的辉煌。1995年,石岩中心小学(今石岩湖学校)西迁,又一度回称“上屋小学”。2002年,上屋小学东移新建后,校园一部分成为乌石岩公园,一部分成为石岩成人学校。石岩街道教研中心曾在此办公。201812月,由于办学的需要,宝安区政府又将其改为小学,命名为羊台山小学,于20199月对外招生。可以讲,羊台山小学是石岩地区的文脉之源,从这里走出了不少人才。全程接待我们的副校长叶旭新就毕业于此。

由于工作关系,我对这所“老”学校并不陌生,古树参天,绿荫蔽日,一条溪水在不远处轻轻划过古街后,奔石岩湖西流而去。环境虽优美,但由于成人学校曾办有机床班,楼道、楼梯、教室到处黑乎乎、油腻腻,散发出刺鼻的机油味,再加上楼体的简陋破败,满地的残枝败叶,它没有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2019年,羊台山小学开办不到两个月,我曾带队到学校检查工作,刚起步的它也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三年来,一直有消息,区政府要对它进行改造重建,规划及设计早早准备就绪,但由于地处水源保护区,不是地方政府能自行决定,重建启动的过程较为艰难。当前,羊台山小学使用的教学楼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刚开始办学的那时,一到大雨天,雨水从楼顶直贯楼底,像一道瀑布,煞是“壮观”,二三楼走廊的积水也能水流成河。后来,学校在楼顶上加装了雨棚设施,情况才有所好转。学校办学的局迫艰难,我们从学校当前的班级数也可以一见端倪。全校现有17个班,五年级6个,三、四年级各4个,二年级2个,一年级1个。别的新开办学校班级规模都是在规定班数内逐年递增,羊台山小学倒好,逆势递减,到今年,只招了一个一年级班——学校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教室来满足周边社区日益增长的学位需求。

前几天,我带队对学校开展“宝安区德育示范校”评估。一走进校园,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曾经败叶满地、青苔幽深、黑油涂墙、蚊虫肆掠的破败之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精致有品、高雅清新的新面貌。校园里,古树茂竹,曲径浅草,鸟语花香,色彩丰富,童趣盎然,一阵阵文化气息扑扑而来。楼体粉饰一新,楼道干净整洁,围栏上种上了绿藤缠绕的百香果。在两栋教学楼之间,新开辟了一块运动场,小巧精致;在B栋教学区一楼空地上加盖了一栋简易的洗手间,告别了一楼学生如厕要上二楼的历史。行走在校园,犹如行进在一座幽静的小公园。

环境育人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知道当前的校园是过渡性的,一旦批文下来,马上要推倒重建,但是,校长郭建文仍尽一切可能,决心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难忘的学习、生活环境。他到处“化缘”,化来了一个个项目,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才有了简易的运动场、洗手间,才使得教室里的空调能够正常开起来。他自己也因地制宜,量身度尺,创造性地利用有限资源,拓场地,造风景,置设施,用技术,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提供优质课堂、优质教育,比如跳绳项目,比如“室外课”。

室外课,顾名思义,是教师组织学生在室外上课。体育课是常见的一种室外课,但其它课在室外上,不常见。过去,不少学校,不少非体育学科的老师也有过这样的课堂,但多数是教师的自主行为。室外课相对室内来讲,安全风险要大很多。学生来到广阔的天地,心境开阔,手脚自然也活络,不自觉、不受管控的行为大大增加,所以,在安全紧箍咒高压下的今天,很多老师不敢再尝试这种例外之举。羊台山小学却把它变为了学校行为,要求每个老师一个月最少要有一节室外课,报学校教学处,统筹安排在课表里。这就说明,学校以一种开放心态和责任担当要充当教师“室外课”的坚强后盾。

这次评估,学校按照常态在课表里安排了两节室外课,一节是美术课,一节是科学课。我观察了科学课。课上,秦小青老师带三(4)班的孩子一起辨别风的方向、测量风的力级。孩子们借助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学得不亦乐乎。我问坐在我身边的小男孩:“喜欢在教室外上课吗?”小男孩使劲地点了点头。“为什么喜欢在教室外上课呢?”“因为好玩啊,可以用仪器测风。”三年级的孩子表达不到位,但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实地测风向,测风力,这比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要有趣得多,好玩得多。其实,在室外上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提高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首先,学生在室外,心要比室内“野”,不听讲、不受规矩的行为要多,教师讲课的声音必须要大一倍,才能让所有学生听得到,组织教学要比室内难很多。其次,辅助性的课件由于没有设备不能播放,教师必须要适当自制一些教具、学具来辅助教学。再者,出于安全需要,教师要提前很多时间到教室来组织学生到室外上课,室外课结束后,又要再次组织学生回到教室,无疑又增加了教师一定的工作量。为推进“室外课”,羊台山小学急学生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为教师提供了积极的支持,一是配置了特殊的麦克风——麦克风自带音响,解决了室外讲课声小的问题;二是购置了厚实的防腐木长桌条凳,营造了两三处室外课较为固定的场所——解决了课堂随意的问题;三是提供了活动黑板,让教学能随时随地发生,解决了室外课堂的效度问题;四是将这些室外场所设置在两栋教学楼之间,有利于两边的师生快速到达——解决了近距离开展教学的问题。未来,学校还将梳理、整合学科内容,进一步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变“室外课”为融合度高、适合性强的“室外课程”。

羊台山小学推出“室外课”,可以说是一项因地制宜之举。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宝安区学校中屈指可数,参天的大树、如盖的树荫、宽大的草坪为室外课创造了先天条件,即使是烈日之下,学生也不会感觉到太闷太热。学校教师多是年轻人,有活力,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缺少教学的实战经验。学校用这种方式促使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迅速提高。教师每月一次在公众场合公开自己的课,即使没有人来听,也是一个培养公众心理、公益精神的好平台——能把室外课上好,室内课就不在话下。羊台山小学的学生95%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囿于生计问题,多数学生的见识不广。我们在学校评估,也普遍感觉到羊台山小学的学生纯朴敦厚,但“深山”意识强,“高山”意识不足。学校也看到了这一点,在顶层规划设计中,决意要建设“高山文化”,让学生站在更加高的层级上开阔自己的视野,放眼更高更远的世界。“室外课”由此诞生,目的就是要不断培养、促进教师和学生这种开放意识、高山意识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室外课”哪里只是一节教学课,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分明更高。为了推动“室外课”,学校广泛联系市区各级名师工作室,为每一个新入职的教师找到一个名师工作室组织,借助外界专业的力量培养他们。

羊台山小学的教师广泛参与各级名师工作室活动,虚心请教,认真研学,把所学的先进经验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评估当天中午,我提前到了学校,在五(5)班教室外,看到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正在处理两个学生的纠纷,其中有一个患有白化病的孩子。原来患白化病的学生在讲台上做值日,吹粉笔灰不小心吹到了另一个男生身上,男生就说那患白化病的学生是故意的,于是就争执起来了。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由于争执双方有一个特殊,小事还不能“小”。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处理事情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准,一是没有让患白化病的学生感觉到特殊,他就是这个班普通同学中一员;二是让犯错的同学明白,对待特殊学生要友好关爱,为他融入大家庭营造了一个融洽、积极的氛围。那位年轻的班主任完全没有发现我在她身后“偷听”了很久。见到了我,她还向我介绍了班上另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融入班上的情况,说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在班上数一数二,深受班上同学的尊重。随后,我在班门口的班级公示栏里得知她名叫“王粒”。可以讲,羊台山小学的教师不但有活力,还有能力。

羊台山小学所在位置——上屋村,1979年,诞生了深圳市第一家外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因此,石岩有深圳改革开放的策源地之称。石岩、上屋最早的开放行动,启蒙并氤氲了宝安乃至深圳的开放意识。今天,羊台山小学,把“开放”的优良传统写进自己的基因里,牢牢把握“开放”的主旋律,假以时日,一旦条件成熟,它必将重回石岩的教育之巅,成为真正的教育“羊台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