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这里有小学数学教学流程解读

学科|这里有小学数学教学流程解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它们各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新授课是感知理解阶段,练习课是巩固运用阶段,复习课是归纳整理阶段,这三个阶段自然而然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学习过程。近年来,”青岛小数会”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教学流程解读系列文章。文章中除有对课例教学流程的详细解读外,还有教学实录哦!一起来看看——


1.课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修订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时间在哪里——认识钟表”。

1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

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开题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出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同时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学生能够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

搜集资料,认识时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本主题活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时间,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搜集资料的过程,激发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观察、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到手机、电脑、作息时间表上有时间,科技中、体育赛事中也有时间,体会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感受时、分、秒的意义。


3

展示交流,认识钟表

本环节引导学生课前动手制作钟表模型,并通过拨一拨、请教大人的方式来认识钟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了钟面结构和指针转动的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学生对钟表有了完整的认知,为下一环节认读时刻做准备。

(1)学生介绍制作的钟表模型,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和12个数字,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钟面上还有刻度、大格、小格。教师及时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动手能力。

(2)展示探究单,小组成员通过请教妈妈、拨一拨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转1小格是1分钟,时针转1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大格。学生提出质疑:分针转一圈,时针真的转一大格吗?引导学生通过拨动实物钟表,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指针的转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明确钟表是有方向的度量工具。


(3)教师引领学生及时梳理,完善学生对钟表的认识。此环节课前已经在小组内合作完成,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学生能互相借鉴、补充,强化了对钟表的认识。

4

小组合作,认读时刻

此环节学生通过课前记录自己的时间安排,主动地借助钟表认识时间。关于时间的认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认读,学生能够概括出指针的特点,得出认读方法。

(1)学生在课前已经借助钟表记录了自己的起床、上学等时间,并根据生活经验自主认读了这些时刻。课中同学们对自己的记录单进行交流,通过对比、发现、总结,统一了认读的方法,即:先看分针指在哪,再看时针指在哪。


(2)根据总结的认读方法,小组合作,写一写,拨一拨,说一说芳芳的作息时间,对时刻的认读进行及时的巩固。小组展示交流这些时刻,教师及时板书,规范读法和写法。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9时零5分这个时刻,时针虽然看起来指着9,但分针已经过了12了,时针实际应该刚过9,知晓分针和时针的联动关系。


5

展示汇报,了解计时工具发展史。

学生通过课前设计手抄报、制作日晷模型等方式,主动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通过观看视频,对计时工具的原理、演变历程有了详细的了解,体会计时工具的多样性,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科学计时的进步。

(1)学生展示课前制作的手抄报、日晷、沙漏等,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古代计时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交流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智慧,分享学生的研究成果,体会合作的力量。


(2)学生搜集的资料丰富多彩,教师及时表扬并引领学生观看视频,通过时间轴对计时工具的种类和演变历程有了完整、深入的了解,在感悟科学计时进步的同时体会逝水流年的意境。


6

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后,及时引领学生回顾梳理,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课后作业:(1)以数学日记的形式整理本节课交流的内容;(2)继续完善实践记录单,感受一分钟、一秒钟可以做哪些事。


时间在哪里——认识钟表实录


单位: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滕飞波



2.课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修订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成果汇报)”。

1

调查研究,展示交流

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主题研究的探究单,学生自主选择调查方法,在实际调查或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记录调查研究的真实数据,感悟正、负数在情境中表达的具体意义,体会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1)查阅地理资料,加深对正、负数理解。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海拔高度等,感受登山队员测量珠穆朗玛峰的困难和危险,进而感悟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86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155.31米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与深化。

(2)寻找生活事例,理解负数表示不同意义。

学生通过查找现实生活情境中表达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亲身经历,体会正、负数这一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具体情境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正、负数表示的不同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渗透数学文化,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理解不同情境中正、负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后,引领学生追溯负数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通过古今正数、负数表示方法的比较,突出“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数学本质属性,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发展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从“不变”到“变”,加深对“0”的认识。

在学生明确“0”的作用基础上,适时抛出用不同标准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发现标准不同记录的结果也不同。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理解分界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感悟到“0的分界”作用的相对性,既培养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创新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2

梳理归纳,拓展延伸。

(1)借助数轴,感悟本质。

借助熟悉的数轴,在感知正、负数可以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基础上,学生发现数轴上的负数,教师顺势补充正分数、负分数,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负数的大小及存在范围,发现负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这一过程既渗透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几何直观。

(2)梳理归网,拓展延伸。

本环节根据数轴抽象出正数、负数和0,并进行分类,加深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理解,顺利实现对数系的扩充。通过梳理有意识的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梳理归网,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构建知识模型。

3

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梳理本次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学生根据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参与活动情况、态度及与同伴的交流等方面展开自我评价,为下次主题活动作好铺垫。

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成果汇报)实录


单位:莱西市济南路小学

作者:张秀杰



3.课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修订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时间在哪里——时间有多长”。

1

确定研究问题,收集真实数据。

量感的培养,必须让学生亲历度量过程。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调查方法,在亲身调查或体验的过程中,记录下真实数据,建立起对时长这个量的初步的直观体验。

2

交流计时历程,渗透数学文化。

本节课设计“调查古人是怎样来计时的?”这个问题,意图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古人用一些自然特征及生活中的事件等来描述时间的方法,感受古人智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也会感知到:这些方法不太精确,使用起来也有些麻烦。接着,通过观看计时方法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到计时方法随着计时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变得越来越精确,产生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