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妈育儿——攒肚和便秘的差别很明显,注意到这一点就行
如果宝宝有好几天不拉便便,家长们估计得急死,其实部分肠道功能好的宝宝,会出现几天拉一次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攒肚,攒肚不是坏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宝宝肠胃功能好的标志。
当宝宝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的时候,就会导致产生的食物残渣过少,当少到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便便后,就会攒起来,攒上几天才能让肠道蠕动起来。
好不容易拉出来,也不费劲,颜色是正常的黄色软便,性状很好。
攒肚基本上是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小宝宝专利,一般发生在宝宝满月前后几天至两三个月的一段时间内,攒肚了,说明妈妈母乳质量好,营养均衡,满满都是精华,加上小宝宝的消化能力也不错;
还有一种是奶量增大,肠道却因为宝宝不能自主活动,蠕动缓慢造成的,因此宝宝就算三四天(长的会有10天左右)没有拉,能吃能喝能睡,精神也很好,家长就不用担心了。
对于6个月以前还没加辅食的宝宝来说,平时便便少,基本都是攒肚,真正便秘的很少。
要是家长实在是不放心,平时可以多让宝宝趴着,用搓热的手掌顺时针按摩下肚子,帮做下排气操,被动加强肠胃蠕动,缩短攒肚的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侵删
如果宝宝出现排便困难,排出来的大便比较干硬,颜色发黑甚至带有血丝,且排便隔的时间比较久,偶尔还出现拉不出来的情况,那就要考虑便秘了。
便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另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宝宝为什么会便秘呢?原因可太多了,纤维素摄入不足,牛奶过敏、活动量不够、憋便、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情况都也可能导致便秘。而且奶粉宝宝比母乳宝宝更容易便秘。
宝宝便秘怎么办?
1.预防
改善饮食结构+良好排便习惯可预防便秘。便秘宝宝需要进行饮食调整,需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即绿叶青菜和水果。
如果宝宝挑食,可将青菜做成菜羹,但不能用果汁代替水果。此外需要比正常同龄孩子每天多喝200-250毫升的水。
宝宝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治疗
当你已经用过了调节生活作息,改变饮食结构,改善排便习惯并排除了孩子的心理因素后依然不能缓解宝贝便秘的症状,不要犹豫,这就是你该给孩子用药的时候啦。
宝宝便秘了,估计宝妈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开塞露。开塞露具有高渗作用,可以软化大便,刺激肠壁,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反应,再加上润滑作用,使大便容易排出。
但开塞露使用时需要推入肛门,对宝宝的刺激较大,非常不适,而且只能治“标”,因此只能作为临时缓解便秘痛苦的“应急措施”,经常使用会产生依赖性。我们并不建议家长常用。
还有网上传的有用肥皂水给宝宝的肛门划圈(原理和开塞露类似),多喝果汁等都有可能伤到宝宝,引发反效果。
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含有果胶类的通便制剂,比如说乳果糖,也可以吃促进肠胃蠕动的药物,比如益生菌(关于如何挑选适合宝宝的益生菌,可以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再配合做做被动操;
如果是可以吃辅食的大孩子,可以通过食疗来缓解,多吃含有水溶性纤维素的食物,比如土豆、红薯、山药、苹果、香蕉等。
宝宝便秘不是小事,以食调理为主,药物调理为辅,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一定要去看医生哦。
总结一下:
在长时间未排便的情况下,宝宝吃喝睡一切正常,精神状况很好,就无需担心;要是哭闹不休,有想排便的动作却总是排不出来,也不爱吃东西,精神萎靡,就可以判断是便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