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熊孩子,管=怂孩子,管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不管=熊孩子,管=怂孩子,管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不管=熊孩子,管=怂孩子,管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该不该管教孩子呢?有时她真让人受不了!』

『当然可以!谁跟你说不可以管孩子了?』


早上,一个做纸媒的姐姐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给眼下的一篇职场稿子加一点专家解析。具体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害怕见领导?尤其是害怕那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甚至于,他们会宁愿每天下班以后用手机发出长长的邮件做沟通,也尽量不在上班的时间内和领导当面把问题说清楚。


一般来说,类似的这种职场困扰,是因为这些人常常会在无意之中,就把现实中的领导和内心中的父母印象,不加区分地混淆在一起了。他们经常会在恍惚之间,误以为今天眼前的单位领导,就是小时候那个随时都会举手打人的爸爸妈妈,所以每每见到单位领导,就会被激发出很多记忆深处有关权威的恐惧感。(作者注:领导和父母之间,的确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规则制定者、都可以给予我们评价和奖惩,所以才较之其他人,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情绪迁移。


不过以上这些呢,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让我感触比较大的,是等到我和这位姐姐的正式采访结束之后,她又继续追问我了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那么,像我们这样已经为人父母的,不想这种情况再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是不是就应该尽量不要管教他们了呢?可问题是,有的时候,她真的让人很受不了啊!”

这位姐姐这里所说的“她”,是指她家里那个快四岁的霸道小公主。

让我一下子乐了。

谁跟你说不可以管孩子了?

两岁以下的小宝宝还好说,翻来覆去,不过就是吃喝拉撒那点事。可是两岁以后呢?小孩子的能耐越来越大,想干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如果什么混蛋事情,家长都不及时出面管教,还不知道这些宝贝最终能闯出多大的祸来?难道都等着18年后警察叔叔出来管吗?现在我们每天手机一开机,就能看见那么多的熊孩子新闻,很明显,都是缺乏家庭管教的结果啊!

“可是,我真的很不想孩子受伤害……”

好吧,看来我必须严肃解释一下了:“受挫折”、“被限制”、“听到妈妈说‘不行’”,这些都不是必然会导致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创伤性事件。真的不是,各位妈妈,请不要随便小看我们人类基因中,那些强大的抗打击能力。

更何况,清晰的行为规则,简而言之,就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环境条件下,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恰恰可以为我们成长中的孩子,给予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边界。在这个坚定的框架之内,他们才可以踏踏实实地撒欢打滚,享受“限制之内的安全

所有的安全都是有范围的。茫茫草原和无边大海都可以给我们自由,但那种传说中的自由,实在不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得了的——那里实在不安全,有太多不可控的危险因素了。

但是,我们常识中(也就是记忆中),那些鲜血淋淋的伤害和痛苦,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不是规则本身。

而是有很多的父母,在孩子有意或无意触碰到规则的时刻,突然爆发出来的那些行为或语言上的攻击、厌恶、羞辱、嘲弄和恨有些时候,他们甚至都会忘记跟孩子说清楚,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变得一脸凶恶,下一次你怎样做我就不会这么生气。

在这样的家长身边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就会对权威(比如成年以后的单位领导),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因为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就会一不小心踩到雷区,招致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恐怖“管教”。相反,明确的规则却会让我们的孩子体验到安全,他们可以借此预知,自己的哪些行为一定不会招来祸患。

所以,如今几乎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同样主张,父母需要学习如何温柔地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界限和规则。比如自体心理学说“不含敌意的坚定”,正向管教强调“和善而坚定”,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的时候,电话那头的姐姐,好像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就又给她做了一个类比:

“姐姐,你每次去楼下的小超市买东西,都不会感到害怕吧?”


“当然啊,我为什么要害怕?”


“对啊。这是因为你可以在标签上,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件商品的售价,也就可以在结账之前,完全自由地决定到底要买哪一个,所以,你根本不会再去花一丝精神,去留心收银台背后的那个老板到底是谁,长得什么样子,他当时的心情好不好。”

“相反,如果我们走进一家超市,不仅所有的商品都没有标签,而且你还知道,这家老板,高兴了就买一送五,不高兴就会拿出大棒子逼你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你还敢不敢去他家买东西?假设,你所居住的地方只有这样一个购物场所,那么你每一次不得不前去购物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总要时时刻刻留个精神,看看老板今天是个什么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