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上第7单元 课文21.古诗三首

语文四上第7单元 课文21.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的音视频资料是根据学生教材的配套光盘整理,仅供学习使用。欢迎分享和转发。






  课文听读 

语文四上课文21.古诗三首






  字词视频 






  课文动画 







  生字学习 






   微课堂  







  品读感悟 






  硬笔书法 

点击进入小程序观看硬笔书法视频






  电子课本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四、课文主题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理解诗意
《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六、我会写
塞:sài(塞外、塞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秦:qín(秦岭、秦国、朝秦暮楚)
征:zhēng(征兵、征战、南征北战)
词:cí(歌词、词语、词不达意)
催:cuī(催促、催眠、催人泪下)
醉:zuì(陶醉、沉醉、如痴如醉)
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
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雄:xióng(英雄、雄壮、雄心壮志)
项:xiàng(项链、强项、望其项背)


七、我会认
将:jiàng(将领、将士、残兵败将)


八、多音字
还:huán(归还) hái(还是)
度:dù(度假) duó(揣度)
为:wéi (以为) wèi (为什么)


九、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十、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十一、课文详解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的大意是: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现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土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十二、单元重点

本单元的导语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主要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古诗三首》主要讲了戍边的将士保家卫国的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讲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主要讲了蓄须罢演的情怀,《延安,我把你追寻》歌颂的是延安精神。学习时,要通过弄清事情主要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够学到阅读的方法,而且还会受到人物精神品质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已经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并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本单元课文选材比较简练,含义深刻,我们在阅读本单元的几个家国情怀的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自己在成长中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的标准,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真谛,从而得到启发,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积累语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