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新会(今属江门市)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初学于广州学海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后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主编《时务报》期间,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新颖犀利的文章,系统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清议报》,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1912年,由日本归国。1917年,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1918年,赴欧洲考察。1925年春,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致力于国民教育。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讲学。自1924年起至1929年病逝期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长,讲授中国文化史、国文教学法等课程。著有《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其著作由后人编成《饮冰室合集》一百四十八卷。



编者按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演讲稿,原载于《改造》1922年第4卷第9、10期,1925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是我国现代第一部中学写作教学法专书。全书分为提纲、记述之文、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记事文、论辩之文和教授法七个部分。本文节选的是第七部分,第1-5条从教授安排、教授内容、教授方法、教材选择等谈了教授之法;第6-10条从作文的次数、预备、命题、批改等阐述了教授学生学习作文之法。文章发表距今整整100年,文中诸多观点历久弥新,语文教育研究特此节选推送,希望我们从中获得启示与教益。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节选)


文|梁启超


我自己教授的经验很缺乏,教授中学更没经验。我这教学法不能见得实用,不过对于现在教学的缺点订正一下,供中学教员参考。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1. 教授要分类分期


现在中学教国文的大概先教近代文,次明、元、宋文,一直逆溯到古代;否则便由教员东选一篇西选一篇。这两种办法都不对,先教近代后教古代,是以为近代文易于古代,却不知道古代文不一定都是难懂,近代文不一定都是容易懂。若是要东选西选,结果便是一种都不到家。我主张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教记述文,一学期教论辩文,由简单而复杂,记叙文先静后动,论辩文先说喻倡导,而后对辩。论小事的在先,论大事的在后。使学生知道理法,可以事半功倍。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2. 每学期开始,教以作文理法


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別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我近来所讲的总有一部分可以适用,不过讲的很简单。我愿意将来用一两个月的功夫,做一部新文章规范,或可更有所发明。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小说中有一段故事最好:吕纯阳有一天看见一个人根器很好,便要度他,先试他一试以指点石成金,问他要不要。这人回他不要。吕纯阳以为这人毕竟不差,再拿大一些的石点成金子试他,他还是不要,如是数次,吕纯阳大喜,以为这人,真正不差了。便问他:究竟要什么。他说:“我要你的指头。”教学生不能拿所点的金给他,非以指头给他不可。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或者他所得的能和你一样多,或可看出你的错处。拳师怕教会学生打师父,总要留一手看家拳,这是不对的。教学生就是要教会他打师父。我以前所讲的是认为研究文学的路子。梁某的指头如此,诸君当能补我所不及,或看出我的错处。不过你用我这方法去研究,或可推翻我的方法;如若不用,那便无法可想。我很愿意在我这书未出以前,诸君用我所讲的方法来教学生,使学生会打师父。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3. 令学生阅读(分组比较)


上堂的时间有限:一点钟的课,先生上堂迟一点,下堂早一点,不过四十分钟。一篇长文读一遍亦需三十分钟,若再要一句句地讲,不但做不到,亦且不必。(小学生虽讲也不懂,中学生不必讲。)讲文太花费时间,而且使学生讨厌,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各门教授都应如此)。须选文令学能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譬如先讲记静态之文,选十篇(或专选同类的或不同类的),令学生看。先生教他如何看法(观点何在,时间空间关系如何),拿一组十篇做一比较,令学生知同是一类的文,有如此种种不同;或同一类的题目,必须如此做法。不注重逐字逐句之了解,要懂得他的组织。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4. 用讨论式的讲授


一组文既令学生看过,若在程度稍低的学生(前二年级的学生),有看不到的地方,教员上堂时将一组的文章细细地比较,讲给他听(不是一篇一篇讲的,乃是十篇合讲)。程度高一点的学生,看过之后,令他上堂讲。(如此教法那聪明的学生见识或在先生之上。)学生讲后,先生批评他讲的对不对,最后先生比较十篇说明要点所在。照三、四两条办法,学生每篇文必经过几度研究。于文的思想、路径、发动、转折、分析和总合,皆可懂得。若有几百篇文,学生真能懂得,没有不会作文的。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5. 教材选择


几千年的好文章很多,那种文好我不敢讲,那种文能选也不好讲,不过那种文不能选,倒可以讲一讲。

(1)绮靡之文不可选。如六朝文、骈文,大都本无话说,而以剧藻填满,在纯粹文学不无价值,但不能教学生。

(2)带帖括气之文不可选。此种文是科举时代用以取人才者,从汉以来便有对策,此类都是拿本不愿说的话,勉强说出;而要说的话不说,极其不自然。不过汉代的对策坏的已经不传,传的都是好的,所以帖括气尚不多;从唐朝以后,帖括气日重一日,这类的文,无必须说的话而说的,都不能要。唐宋八大家的文,属于这一类的很多,如韩愈的志墓之文,思想内容都没有,本不要作文,因为人家送他几百元,便不能不做;且因做惯这一类文,便连別的文也是这般做法,所以我不取他。三苏对策的文很好,但是无论何文,都用这一套,也是很可厌。

(3)矫揉造作之文不可选。本用这个字,因这字不雅驯,便另换一字。或这句本须十字,嫌其冗长,改短一点。这类文非排斥不可。从前老先生教人作文须改字,名叫修辞。宋人有一故事可资谈助:这故事说,有一人大书门首道:“宵寐匪祯札闼鸿休”,问其所以,本是“夜梦不祥书门大吉”纯以他字代之,便成为不可解的词句。这一类的文字,真是可厌。还有自古相传为美谈的一件事,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一班人,一日在街上看见一匹马赤脚乱跑,踏死一个人,各人回家记这件事。有记到百字的,有二三十字的,欧阳修只记得“逸马杀人于道”六字,于是大家佩服。从言简事赅方面看,欧阳记得确是好,但是文章不见得简的便好,那记成二三十字的、百字的可惜不传,不见得没有好文章。古来许多名文,我们都嫌其太简。如欧阳修的《五代史》我实在不敢恭维,我可说《五代史》是最坏,因为他句句要学《春秋》要用“逸马杀人于道”的笔法。不知孔子的时候,没有纸墨笔砚,著之竹帛是一件难事,所以越简越好,后人何必学他呢?“逸马杀人于道”很冷静的记事,固然很好;然同时许多很重要的活动,被他去掉了。《五代史》便犯着此病,这便是矫揉造作之文。教材重要部分如次:记述文以《左传》《通鉴》四史传志为主。《史记》的列传有三分之一可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传志有四分之一可选。此外二十史的传志也有许多可选,此外多选书序或提要(如《四库全书提要》可选的至少有二三十篇,戴东原所讲的天文算学差不多篇篇可选)。

游记及杂记(如《水经注》和柳子厚的游记,韩、柳的杂记,近代魏源的《圣武记》,王闿运的《湘军记》),近人记事文和札记(如金人瑞短文和札记)以及我们的文章,或有能引起学生趣味的皆可选。

论辩文教材最要的便是周秦诸子(周秦诸子近经多人校勘注解,读之并不多费力)。诸子中以《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商君书》《孟子》及《战国策》为主。选其比较易懂,并且合论理学法则的。如《墨子》的《非乐》《非命》《尚同》,《荀子》的《解蔽》《礼论》《乐论》都是条理整齐。《孟子》长篇如《许行章》是极好的文学,《韩非子》好的亦多。(大概百篇论辩文周秦诸子可选得三十篇)其次《论衡》《盐铁论》《潜夫论》和仲长统的《昌言》,刘知几的《史通》都可选。《论衡》有时嫌琐碎,但他的批评精神在中国很难得:遇事用客观的眼光批评,鞭辟近理,有许多篇可选。《昌言》和《潜夫论》两种,《后汉书》中所选的都可选。《史通》以文而言,还带点六朝骈体习气;但这书内容很丰富,证据多而判决明,能全部看最好。

此外论事之文:如汉人奏议(如晁、贾乃至扬雄之奏议),汉人书札,魏晋间的论文都好。唐代柳子厚的《封建论》很好;此外唐文好的尚多在清代,我推荐四人:汪中、章学诚、魏源、曾国藩。汪的《述学》,章的《文史通义》,几乎篇篇都精到谨严。曾国藩虽学八家,然他的才气和理法都好,没有空话。其次推考据家的文,(教学生作文这一类也不可少。使学生看他思想如何整理。如《古文尚书疏证》可选出几段给学生看)还有专用归纳式的考证派,归纳许多事证明一事的真妄;如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专用归纳论理学做经学,读古书。他们著的《读书杂志》《经传释词》《经义述闻》都是极好的书,做文的人应该看的。《经传释词》一书,是文法之祖,以前没有人注意过。学生应受这种训练,才能将散在各处人不注意的事,聚集起来,发明一种学术。我主张选考据之文,便是这个道理。此外近人著作讨论近代问题,学生读了很有趣味,且可得新思想,亦可选读。

选文并不要依时代的次序,要分组选。十篇之中一篇是《左传》,一篇是《史记》,一篇是新文字……都不妨事。

以上讲教授法,以下讲教学生作文法。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6. 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


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学生作不好,便叫我作也必定越作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地预备,使他在堂下作,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我是教学生作文,不是防他做贼,没有充分的预备,在年轻的学生脑筋锐敏或可作出,我便不能)

多作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作,是作一次必将一种文作通,下次再作别一种文。如此便作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尚有补助法,使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以为作文的补助,比出题目自然得多。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7. 作文的预备由先生指导


作文要有内容,要有许多材料才能作。材料少的时候,先生供给材料。如记事之文,使高师、附中学生作南高附属中学记,材料是现成的,先生只要教他去取材料的标准便可。如使附中学生作日本高等师范记,先生必须将日本高师的材料供给他(或书或口授),使他和本地高师比较一番。最好的方法,是使学生拿正史和《资治通鉴》对看,如赤壁之战,《通鉴》所取的资料是《三国志》《周瑜传》《鲁肃传》《孙权传》《诸葛传》等。先使学生看这几篇传,将关于赤壁之战的事摘出,看哪段应该要,哪段不应该要,先后的布置应当怎样,然后再看《通鉴》,便可恍然大悟哪段应取而没有取,不应取而取,以明先后布置的方法如何了。

又如淝水之战,取材大略在苻坚、苻融、王猛、慕容垂、姚苌、谢安、谢玄诸传中,使学生照上面方法先看诸传,再看《通鉴》怎样组织,必定大有裨益。这好像带学生参观纺纱厂,先看一堆棉花,次看他如何变成粗纱,次看他又如何变成细纱一般。《三国志》是由棉花成纱,可惜现在棉花已不可见了!《通鉴》是由纱成布,我们如今不能见棉花成纱,只能见棉花成布了。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8. 命题的标准


最好是本地风光。如作记述之文,最好是记学生旅行过的地方,或读过的书。论辩文最好是论与学生有关系的事,不过这种办法有时而穷,要另外出题时,先生要告诉他们如何作法。记事文本难做,最好是将散事使学生合拢(此最可为学生整理思想之用)。这一类的题目在历史上极多。简单的题目,如《巨鹿之战》,如《刘项相争始末记》,材料现成,不过做出来很短;若要学生做长篇文字,材料不能不特别供给,最要是养成学生整理思想的习惯。

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题要切实,不可空泛,如“中国宜自强论”之类,空而不能驳最坏。如“鸦片宜禁止论”,不空而不能反对,也不好。最好的题目如“中国应联省自治论”之类,两面都有话说,方不枯窘。(论辩文之题要成问题乃可,不能反对的便是不成问题,不能做论题。)

题的深浅要按学生程度。

一题可作数次。记述文分各种观点作,论辩文分两面作。如此则对于一题面面想到,万分了然,可以使学生会做一题目,会作一题便会作一百个题目。现在教学的毛病,便是教学生不能作一题。


9. 文言白话随意


我主张高小以下讲白话文,中学以上讲文言文,有时参讲白话文,做的时候文言白话随意。因为辞达而已,文之好坏,和白话文言无关。现在南北二大学,为文言白话生意见;我以为文章但看内容,只要能达,不拘文言白话,万不可有主奴之见。


10.评改宜专就理法讲,词句修饰偶一为之



改文时应注意他的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因为这是末节)。偶然有一二次令学生注意修词,未尝不可,然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我这次讲演,一因为时间短少,二因为没有预备,三因为这是创作,以前的人没有这样地研究过,所以我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很希望诸君将我所打开的这条新路,开大一点,那我便很荣幸的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