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习方式像熊猫那样吗?
说起熊猫,你想到的一定是可爱,萌萌嗒这样的词语吧。然而,熊猫作为一种曾经濒危的动物,其之所以会走到灭绝的边缘,其原因之一其生存要求的环境极其特殊,必须在秦岭,这条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上;之二熊猫的食物单一,只吃两种竹子,伞竹或箭竹;其三在于其对事物的吸收差,只有17%的吃进去竹子会被吸收。
由于以上的这些特征,熊猫需要吃很多竹子,且每天花在吃竹子的时间就很多,从而会导致熊猫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繁殖,另外,由于吃竹子需要大量进食,熊猫不会像其他的熊那样冬眠,也无法离开遍布竹子的秦岭,从而进一步锁定了其生活的区域。
我有时在想,熊猫的可爱,是不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决定的。然而可爱在一个竞争激烈,环境变化大的社会里,不是一个值得夸奖的词。如果你在长大了以后还被人夸是可爱的,那你就要当心了。但更经常的情况是,别人不会对你说真话的,于是你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陷入了一种对别人来说是可爱,对自己来说却是陷阱的状况里。
这里说的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无论是加班还是碎片化的学习,其特点和熊猫的饮食习惯有三点类似,第一就是时间长,第二是吸收差,第三是知识面窄。而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你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益有限,且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差。
这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新的观点了。那应该怎么办了?答案是“先学学习的方法和框架,再学习细节”,这里指的不止是阅读经典,还是要明白为啥阅读经典有用。
经典的作用,一是让你看清楚学习的方法,则类似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目的是教会你学习,而不是具体的写出规则;比如道德经中作者不会具体告诉你面对boss怎么说话,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然而,你通过书中给出的柔弱胜坚强,便可以结合具体场景来给出自己的回答,时间不同,文化不同,你的答案不同,然而你学习的方法,却都是遵循了《道德经》中的指导。
二是做好特征提取,这个同样来自机器学习的概念在这里的意思是从不同环境的观察中抽取可以用来进一步学习的概念,用于构建自己的知识库。比如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就首先要搞清楚经济学的成本和我们平常说的成本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些概念的含义就去看经济学的论说文,那么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无法吸收到其精髓。
其实这些观点,也都不是新的观念。然而要让一个观念普及,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找一个形象生动的吉祥物,让人们能够快速的想起这个观念。所以本文的价值在于用熊猫的生活方式来作为“低水平重复”的代名词,通过引入这一个比喻,让大家能够看到其实所有舒适的生活在长期上都会变成诅咒,无论是一个赚钱太容易的公司,还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面临的“资源的诅咒”,亦或是只会通过加班来完成任务,而不想着提高效率的白领,还是浮光掠影式的碎片化阅读者,都会变得像熊猫那样脆弱。
熊不像熊猫那样可爱,但熊的生存能力更强,饮食多样,从蜂蜜到鱼,从水果到干果。熊的生存策略决定了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但是熊的那些有用的地方,使得熊看起来对人有危险,不像熊猫那样人畜无害,所以人们会说熊猫可爱。你不会说一个你尊敬的人很可爱,更不会说一个你怕的人可爱。所以若只想做一个可爱的人,那一定无法逼自己做出一番成绩。
最后问个问题,三个人对经济学感兴趣,决定看下一年10本经济学的书,一个人看了十本不同的经济学入门书,一个人用80%的时间反复看一本经典入门教程,用20%的时间去看其他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科的文章,另一个人每天看一百本经济学著作的缩写版,一年后谁的收益会大了?
无论是第一个人,还是第三个,都是在做着低水平的重复。好的缩写版,也只是让你在看过书后能更好的将其整理成便于搜索和提取的知识胶囊,就像浓缩果汁和鲜榨果汁在营养上的差别,细节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