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育儿智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三班育儿知识分享
导言
俗话说,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不想养个熊孩子,一定要给孩子趁早树立规则意识,但是如何让“规则”二字入脑入心,很让家长们头疼。这篇文章告诉你该如何与孩子一起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家长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在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时,首先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最好先从遵守家庭规则做起。
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要叮嘱孩子把脱下的鞋子放到鞋柜里;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用完的东西要及时放回原处等等。
当孩子逐渐养成遵守家庭规则的意识时,出门在外,较好的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了。在制订家庭规则时,家长要让孩子参与其中,一起进行讨论与制订,孩子有了参与权,一起参与制订规则,会更容易遵守这些规则。
仅仅让孩子遵守家庭规则还远远不够,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所以,还必须让孩子了解和懂得遵守更多的社会规则。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现身说法,时刻提醒孩子规则无处不在,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到超市购物时不想要的东西不要乱拿乱放。
有时候,孩子违反规则是因为不了解违反规则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就某一项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展开理论上的讨论。
比如,教育孩子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即绿灯行,红灯停,行人要走斑马线,提问孩子,如不遵守后果会怎样,从而引发孩子对违反规则后果的思考,进而提升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在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对规则内容的表达要明确,有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不可笼统、模糊。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写字工整时往往会说:“好好写字。”怎样写才算好好写字,横平竖直?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长的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符合规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遵守规则习惯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即用明确的语言代替商量的语言,如,用“游戏时间结束了,收拾东西,5分钟后马上回家”,代替“游戏结束了,我们该回家了吧”。
家长在向孩子传达这些信息的时候,要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这样既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还可以给孩子一种“必须遵守规则”的严肃感。
很多家长以为,制订好规则后,一定不能打破规则,“必须”“绝对”遵守。这种观点也失之偏颇。偶尔打破规则,让孩子体验一下“放纵”带来的后果,可能比父母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深刻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马卡连柯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的确,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而游戏恰恰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孩子在参与各种游戏时,如果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
所以,无论孩子参与游戏还是旁观游戏,家长都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醒或指导孩子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使孩子在感受游戏带来快乐的同时,体验和感受游戏规则的意义,从而慢慢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并逐步将在游戏中养成的遵守规则的习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对于孩子的好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强化为孩子好的习惯,使其伴随孩子一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标准会不知不觉地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规则系统,成为孩子一生所依据的行为准则。所以,在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行为的榜样,坚定孩子对社会规则与道德的信心,让孩子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更加阳光地走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