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5岁就该开始,最好的场所是家庭

幼小衔接5岁就该开始,最好的场所是家庭

每到暑假,幼小衔接就成了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事:该报什么班?上什么课?拼音重要还是算术重要……

一大堆问题摆在眼前,爹妈的心情比 7 月的天气还要焦灼:毕竟这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起跑线,就算咱能力不行,能抢跑也总是好的呀!

可是有人在拼,就还有人能更拼。

有位操碎了的心的老父亲,就为了孩子辞去工作,投身幼儿教育界 7 年;为了更好的辅导孩子完成幼小衔接准备,甚至通过专业考试拿下了一个证——

这次“深造”,让这位爱子心切的老父亲发现:自己之前和很多家长一样,都对幼小衔接都有着很深的误会。“幼小衔接”还真不是简单拼音、数学的知识抢跑,而是家长和孩子一系列能力和心理的准备。

除了更深刻的感悟,他也找到了准备幼小衔接真正有效的方法,以及教育焦虑真正的出口。

作为年糕妈妈的老朋友,他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

孩子出生前,我妻子做记者,我在一家大型国企做高管。妻子经常夜班,我一年出差 187 天。当我们站在妇产医院门口,手里握着一份孩子来到世界的通知单时,我想了一个问题——我们这样的生活状态,能迎接这么大的人生转折么?

想了很久,我在孩子出生前辞去工作、陪着妻子进了产房。

当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我也看清了自己的未来:我既然让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帮助他,让他能成为更好自己,我能给他最好的礼物就是教育。

“当老师”这个我一直没有实现的理想,因为孩子的到来被重新点燃了。

就这样,我转行进入幼儿教育界,7 年里为 1000 多位家长解决了很多教育上的困惑。

今年 9 月,儿子就要上小学了,眼看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参加了中科院的“青少年脑科学与学习”课题培训。这次学习里,中科院的专家肯定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且告诉我最好是从 5 岁开始。

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幼小衔接,并不是让孩子提前学多少拼音、加减法、识字、书写。这些知识性的内容根本不是重点,买本适合的教材,在家也能完成。

真正的核心是: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这个转变是,从幼儿园游戏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到小学正规课业与静态知识的习得;是从宽松活泼的生活环境,到严谨正规的学习环境。

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入学后很容易疲劳、自卑,甚至厌学。

具体的准备是三方面: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这些才是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而幼小衔接班只负责教知识,家庭才是做好这些准备的关键所在。

学习动机

孩子一上小学,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帮他解答“我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将来对学习的态度。

怎么回答才好呢?我告诉很多家长:这个问题最好不要回答,而是你直接做给孩子看。

只有你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才是孩子能看到的最好的答案。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会先努力做到希望他做的事。

我考中科院“青少年脑科学与学习”课题组讲师资格证的过程,就是在孩子看书、我做题的过程中度过的。

这样做,除了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我还希望能给孩子做个榜样。

看到了我的努力,孩子发现:原来家长也跟小孩一样,每天都要学习。所以在他心目中,学习是每个人都要做的重要的事。

一天在饭桌上,孩子突然说“我很期待上小学”,我当时特别感动,也暗暗得意:自己的学习动机铺垫,做得还不错。


学习状态

完成中科院的培训之后,我也开始更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每天幼儿园校车接回家,就会开始一个程序:换鞋、洗手、喝水、吃水果,这些事儿我给他掐着时间,大约要在 15 分钟内完成。回家休息一会儿,我要求他今天的作业、阅读、英语听说等等要先完成,才能去玩,这是培养他优先学习的习惯。

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这些都会替孩子包办;但恰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里面藏着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学习状态。

从生活规律到学习习惯,这些都是为了能让孩子在三年级以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只有让孩子对时间有强烈认知、把生活形成规律,他才能自己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不用家长监督就能主动学习。

学习能力

刚开始幼小衔接准备,我就主动请缨,表示小学以后孩子的学习我包了。

之所以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是因为多年的教育经验里,我观察过上千名孩子,发现爸爸参与教育比较多的孩子,学习能力要比班上的其他孩子更强一些。

我后来查了很多资料,证实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幼小衔接学习能力的部分,最基础又最重要的两个能力是体能和时间秩序观念,爸爸有着天然的优势。

首先,体能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孩子有好的体能才会有好的学习表现。

所以孩子3岁以后,多带他到户外活动,对体能和空间意识发展都很有好处。这一点上无论是体力、还是敢于放手的心态,爸爸都要比妈妈好得多。

另一个重要的是时间和秩序观念。

很多孩子上课爱走神,该快的时候磨磨蹭蹭,该安静守秩序的时候又急躁鲁莽,这些都是没有时间和秩序观念的体现。建立时间观念有句很简单的“口诀”——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儿。最基础的就是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看书的时候不看手机。

在时间感和秩序感方面,爸爸的优势很明显,尤其体现在陪孩子做作业上。辅导作业这件事,我的建议是,最好由父亲来,效果要比母亲参与好得多。

学龄前,母亲一向都比较温和的;突然到了小学,母亲难免焦虑急躁,辅导作业基本靠吼。

这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适应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情绪更稳定的家长,对孩子时间秩序观念的建立也都更好。爸爸一般是结果导向型的,而且更沉稳,更理性,小学阶段由父亲主导孩子的学习,往往会事半功倍,有利于家庭的幸福。

我非常赞成父亲多参与和承担孩子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妈妈们的付出。

恰恰相反,我特别想为妈妈们说几句话:7年来,我看到的妈妈们,都在花时间、花金钱为孩子挑选培训班,自己陪着孩子来上课,在培训学校一待就是一个上午。放学后还要操心孩子上哪吃饭,上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