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妈:为什么我反对超前学习?从年糕的小学作业说起

糕妈:为什么我反对超前学习?从年糕的小学作业说起
大家好,今天是 “ 我爱问糕妈 ” 问答栏目上线的时间,我是你们的 DJ 糕妈。

今天想聊的话题,是 # 超前学习 #
最近我陆续分享了年糕上小学后,我对幼小衔接、对一年级学习的看法,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学业阶段和以前确实不一样了啊。
像我身边有很多人,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丛林”。他们说:“别再看那些育儿毒鸡汤了,现在早早把娃鸡好,以后你才不会哭!”“看什么给孩子的心态建设、生活习惯,都不如几个分数重要。”
这种焦虑也蔓延到很多学龄前的孩子和父母那里。
就像前两周我收到一个职场妈妈 @SiSi 的提问,在我回答了 “ 没时间陪孩子特别焦虑 ” 怎么办之后,她问:
“糕妈,你的文章治愈了我一半的焦虑,一半我要想办法加强一下孩子的数学
我女儿今年 4 岁多了,孩子 2 岁的时候,姥姥就开始带着她学背唐诗。前两天,见到女儿的好朋友,人家已经会 20 以内加法的心算了!而我家娃,问她 2+3,她还要掰着手指一个一个数。我气得真是但又不敢说她,只能一口老血憋出内伤。我也一直安慰自己,哪有成年人不会算数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还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有益于将来的人生,但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儿,还是被焦虑了。
我该怎么做呢?要不要报个心算班?

@SiSi ,你好。

你的焦虑很具体,甚至还有比例,就像我正在喝的拼配咖啡一样,还分一半一半的。

其实,我反而看到,你的焦虑是分层的。

我想试着一层一层来解答。

首先是报不报心算班的问题,如果我告诉你,对 4 岁的孩子来说,掰着手指一个一个数,比心算更好,你会不会很惊讶?但这就是事实。

像年糕现在的数学作业,老师就会布置背诵 5 的分成、 6 的分成、7 的分成。

我们编辑部的一个妈妈前几天带娃体验了一个思维课,里面也提到这个教学概念:老师让孩子们用手指表达 6 这个数字。有的小孩比的是左手 3 指、右手 3 指;有的小孩则是一只大拇指和一只小拇指(就像我们很多大人一样)。

这个时候老师特地停下来说,其实在学习数字的阶段,用左手3、右手3这样的方式会更好。

为什么?因为这实际上是对数的分成的理解。6 可以拆分成 3 + 3 ,同理还有 1 + 5 , 2 + 4 。这比用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的 “ 6 ” 更有意义。

数手指头和心算班,其实代表了两种学习模式

我想借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的观点,来解释这两者的区别。她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如果以授课、记忆、背诵、作业的方式让学龄前孩子接受知识,那就是在超前学习。

也就是说,心算班属于超前学习,它让学龄前的孩子违背自己的认知天性,付出很多意志、努力,去学习今后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知识,费力不讨好。反而是你的孩子掰着手指头数数,是很好的让孩子认知数字的方式,因为孩子能直观地通过和实物联系,去了解数的概念。

其实,20 以内的加减法,没有孩子学不会,问题是她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会的、学会了是不是代表她就理解了呢?

这里面区别还是挺大的,我就见过能熟练做出 2+2=4 的孩子,你让他去拿四块饼干,反而不会了,对他来说,数字就是抽象机械的答案,这样的掌握,真的有意义吗?

其次,不报心算班,孩子的数学还要不要加强呢?

当然可以加强,但要用合适孩子的方式

只要孩子处在一个丰富的启蒙环境里,再稍微用点心去引导,数学无处不在。哪怕你只是带孩子坐电梯时一起看楼层上升的数字,看到 9 以后是 10,19 以后是 20,这就是十进制的学习

年糕是一个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孩子,在他的幼儿园阶段,我从没有给他做过数学算术题,但我们玩的乐高、桌游里面,就有思维练习、空间感锻炼,这些全是数学。就拿最基础的“蛇棋”来说,掷到几点就往前走几步、往后退几步,每一格上都有数字,这不就是让孩子练习算术的好办法吗?肯定比心算班更适合孩子。

@SiSi,拨开了这两层,我想再退后一步讨论一下,你对孩子“学数学”这件事的理解

你说“数学还是要加强一下”的时候,我听出了另一层意思:语文我是不操心了(2 岁就开始背古诗了嘛)。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孩子才 4 岁,你已经用学科思维在看她的表现,像个高三班主任一样,想着她什么科目还不错、什么科目要补短板。

而你对学科的认识,好像语文就是背古诗,数学就是做算术,正是这种思路,在给孩子今后的学习拖后腿。

我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上看到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孩子早期的脑发育主要取决于日常经验。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最近,我逐渐体验到它的厉害之处。

我有个同事孩子上二年级,课文学到《曹冲称象》,孩子可以把课文倒背如流,却回答不了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题:请你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比其他人的办法好?

他妈妈还挺着急的,从小成语故事和古诗都没少背啊,怎么就卡在这儿了呢?

直到那孩子问:秤是什么啊?他妈妈才恍然大悟。可不是,孩子长这么大,真没见过秤!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持,孩子把课文背得再熟也理解不了这一题。

这位妈妈还告诉我,一年级下学期数学课学钱的面额,数学老师就抱怨难教。很多孩子只在过年的时候见过 100 元,其余面额的钱他们都不认识,基本的运算每个孩子都懂,但问到“用 10 块钱能不能买 3 瓶单价 3 元的水”,几乎都过不了实操这一关。

你看,学科是割裂的,而生活是真实丰富的,对于 6 岁前的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源泉。

如果你担心孩子的学习,给你个最实操的建议,周末和孩子一起去菜场,带她认识蔬菜、尝试用现金支付、帮你算算帐,看看秤是怎么回事,回来还可以一起安排全家人的菜单,在你写的“清炒白菜”旁边请她来配个图。

这不是一节课,但孩子真实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好啦,@SiSi,道理讲得够多了,而我想劝你的最后一层,是你说的,“明明道理都懂,还是忍不住焦虑”。

其实你需要的,也不是我再给你灌道理,而是要给自己的心态装个刹车养孩子,最怕的就是总和别人家的比,一比起来还刹不住车,这个孩子数学好、那个孩子画画厉害,如果你总用别人的长处来要求自己孩子,那就像指望一颗苹果树上同时长出香蕉、橘子和菠萝一样,是不现实的,毕竟别人家的树上,也只能长一样东西啊!

不如就耐心地、平静地,给你的苹果树浇水施肥,等待她回馈给你的果实吧。

加油,共勉。

配图来自《丧失名字的女神》,剧情与文章内容无关

「我爱问糕妈」是我们每周固定推送的问答栏目,在这里,糕妈会解答关于育儿、婚姻、家庭、自我成长等等方面的困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