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渭北中学等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渭北中学等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西师大附中渭北中学高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

期初检测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目录学史》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后,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更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B.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的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C.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

“五四前后,我们才开始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第一次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曾照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后,我们向西方敞开了大门,开始第二次全盘照搬西方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移植了社会科学。这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使其具有了浓厚的西方气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文藻即主张人类学中国化,他指出:现在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越离越远,以至已铸下了历史的中断。张伯苓先生甚至提出:我们要办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但这一状况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一挑战或任务。

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是新文科发展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分科治学是现在所有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不分科没办法实现专业化、专门化,而没有专门化和专业化,研究根本无法深入。这种学术生产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分工才有效益,分工才能提高效率。这是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拿出相当的或者最重要的篇幅谈分工的重要原因,投射到科学研究上,就是特别强调分科,特别强调学术上的精细分工。已经进入产业发展史上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强调学科联合,更强调学科融合、科际融合,乃至现在的新趋势不是联合”“融合”“整合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等。现在的文史哲、数理化等学科分类,已经只具有教育学的意义,不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但对于科研而言,现在的分科已成为学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壁垒。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刻变迁,跨学科的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如同分工单干曾是以往文科科研的基本形式一样。

学科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科建设过于强化学科自身的存在;更加突出问题,更加强调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可能将是新文科的核心追求。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已出现了较大偏差,就像一个手术师一个外科大夫,他成天打磨自己的手术刀,你看我这手术刀多好,多漂亮,多精致,多豪华,多锋利,但他忘了手术刀的存在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就是弱化学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譬如说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也是法学问题,也是人类学问题,也是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是气象学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

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可能将会成为未来新文科的突出特征。近40年,几乎每个学科都在追求学术独立,主张为学术而学术,在拒绝了学术研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口号的同时,进而放逐了现实和时代,最后则整体遁入象牙塔。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没有现实就没有任何学术学术史演变的最大动力、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不是学术自身而是外部现实。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为学术而学术的时代看来已趋向终结,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似乎将攸关每个学科的新生命,也肯定将构成新文科的最鲜明特征。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材料二: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摘编自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它们将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缔结成更加紧密的新关系。

B.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深刻变革,现在的文史哲等文科分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壁垒。

C.斯密和马克思都拿出相当或最重要的篇幅谈分工,是因为分科这种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

D.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科,五四前后我们曾进行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先后两次全盘照搬。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文藻和张伯苓都发现了照搬西方分科治学的弊端,从而指出并号召文科要走中国化道路。

B.新文科要求回答现实问题,要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对经史子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C.随着学科分类思想传入,中国学人逐渐意识到分科治学的重要性,质疑起传统经学的知识系统框架。

D.分科治学是我国一场学术革命,提高了效率推动了文明,但也造成了不同学科间相互隔离的局面。

6.材料一在阐述新文科这一概念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认为选集不能完整地展现普希金的复杂、伟大,应该出全集。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文中的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悲叹天才常因感受到痛苦而短命,表达了人们普遍安于庸人生活的想法。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9分)

答谢景山书  []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人名,与孔子同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

A.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B.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C.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D.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若固守而不移者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B.“虽前世重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离骚》)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恨别鸟惊心(《春望》)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的银本,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写江州湓江蜿蜒,正如飘飞的衣带,以此状写白居易悠游山水的洒脱。

C.第五句中的离鸿指的是白居易,他远谪江州,远离亲友,如离群的孤雁。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虽可借佛道短暂消解忧愁,但政治追求仍应是其人生方向。

15.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计6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4)《劝学》中,“___________”说君子天赋本性与其他人没有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

(5)《蒹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情愫,意境优美。

(6)《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东方艺术重主观,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________、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毁于随;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许多关于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行者常至,为着常成。我们已进入高三,实现个人的梦想要靠坚持不懈地行动,从大的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师大附中渭北中学高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答案】D【解析】A项文中的对位信息是: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选项中所说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后于文中无据,原文中并没有表述影响的前后顺序。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B项文中对位信息是: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文中批评的是在这之前的整个中国目录学史,而非姚明达的《中国目录学史》这本书。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C项的对位信息有两处:《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由此可见,《叙论》《结论》并非这本书的主体部分,选项犯了混淆是非的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

2.(3分)【答案】B【解析】B项在文中的对位信息是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不难看出,文中例举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是为了说明使用断代法来写也是可以的,并不是为了说姚明达的方法不可以,恰恰相反,是明确肯定了姚明达的创新的。

3.(3分)【答案】C【解析】文中的对位信息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阐述了主题分类法的弊端,但并没有说依时代为先后是断代法的优点,更没有说明断代法就更接近历史真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3分)【答案】D【解析】A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理解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不等于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B现在的文史哲等文科分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壁垒理解错误,偷梁换柱。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说的是对于科研而言,现在的分科已成为学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壁垒C……是因为分科这种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分析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说的是这种学术生产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分工才有效益,分工才能提高效率。……特别强调学术上的精细分工,可见斯密和马克思都……谈分工是因为分工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

5.(3分)【答案】B【解析】B对经史子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说法错误,曲解文意。注意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对经史子集的内容继承与创新而不是失去了现实意义

6.(6分)【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用旧文科的分科治学与新文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进行对比,突出这是新文科在时代发展中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②比喻论证。用打磨自己的手术刀比喻以往文科强化学科的特点,进而形象阐释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应该是弱化学科。③举例论证。用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解决,来论证新文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文本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分析:①材料一第二段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是新文科发展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用旧文科的分科治学与新文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进行对比论证,突出这是新文科在时代发展中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②第四段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已出现了较大偏差,就像一个手术师一个外科大夫,他成天打磨自己的手术刀,你看我这手术刀多好,多漂亮,多精致,多豪华,多锋利,但他忘了手术刀的存在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就是弱化学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打磨自己的手术刀比喻以往文科强化学科的特点,进而形象阐释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应该是弱化学科。③第四段譬如说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也是法学问题,也是人类学问题,也是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是气象学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举例论证,用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解决,来论证新文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的必要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3分)【答案】D【解析】文章结尾,作者是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并非表达人们普遍安于庸人生活的想法。

8.(6分)【参考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参考答案】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遇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遇言有密切关系。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所理,可的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10.(3分)【答案】A

11.(3分)【答案】C

12.(3分)【答案】D

13.(10分)【参考答案】(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你又说:如果蔡襄四十岁地位是卑下受辱的,未必能像你自己一样的恬然不苟且。

参考译文:

蔡襄顿首叩谢景山足下:夏天的时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几十篇新作的文章,其中有你所称赞但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来容询,幸而合乎时宜,想让你思考并遵从,(却)不敢用文词表达出来。近来承蒙你向我出示书文,大量的文词,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如同固执坚守不变的人一样。我想始终不说,但要是使你固执不改变,特意向别人宣扬,也是我的大过错了。

我曾经批评你好以学习韩杜笔法自诩,告诉别人,现在又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曾说通过学习道来学习文,道会达到一定高度,文也会达到一定高度;而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与其通过文来吸引别人,哪里比得上先通过道来吸引别人呢?你之前来信主张以文词为主,所以我有这样的一番话。我哪里敢鄙视文词呢?只不过是事情有先后之分罢了。我写文章,没有能力超过别人,行文断句的水平,当时也和古人类似,不值得奇怪。

(我)也不赞同你感叹世人不了解自己,一定要通过文词谋求高位,现在说:我凭借文词谋求高位,并不损害道义。古人重视自谋仕进,我仕途尚且艰难窘迫,请求别人了解我也没有什么惭愧的。又说:(如果)有数顷田地,一定归隐山林或海上。你为什么会以自谋仕进为乐,却又以自我隐退为勇?这是没有脱离焦躁呀。非分不踏实的人,容易冒进而且很难后退,性情急躁耿直的人很难自进却容易后退,非分不踏实和性情急躁耿直,这两种情况都是君子所不愿意遵循的。君子在进退方面,(愿意)遵的只有道而已。你又常常以前世有权势的人的自谋仕进为例自比,如果和我的说法不同,即使是前世有权势之人,我也不认同。就说仲尼,佛肸召见他,他打算前往,孟子不被鲁侯礼遇,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委托上天,等待被任命呀。

(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这也是你没有想到的吗?圣人的话,我敬畏;贤人的规矩,我(因做不到而)感到羞愧。有人说我,我将喜悦愤怒放置,然后辨别其中的是非曲直。如果他们的话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就敬畏而且感到羞愧;他们的话不符合(圣人贤者的观点),我将怜悯他,哪里有时间接受并(把这)当作羞辱呢?在普通人眼里是羞辱,在君子眼里不是羞辱,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明白呀,抑郁愤怒的心会更加受损伤!你又说:如果蔡襄四十岁地位卑下屈辱,未必能像你自己一样的恬然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你尚且不能相信我,还怎么企望众人呢?即使这样,我不求让别人相信我,我对自己的相信更加明晰。身体的困顿安泰,不能知道,求学的远近,只要尽力就可以了,大概所能相信自己的就是,行动上不退却,(想尽一切)有利于行动(的办法就可以了)。现在看从前,还能以你所坚持的为乐,却遗憾你所不能到达的;假使年龄越大而思虑越广,岂能舍去自己乐于坚持的而听凭自已所遗憾的呢!

和你分别很久了,想着能见上一面,来说出我的感怀。现在虽然说的是诚恳的言词,并不是要战胜你,是用来陈述我自已坚持的观点。不过不知道你会不会认为不是这样,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希望你能告诉我,我不厌烦你的屡次告诉。不说了。蔡襄顿首叩拜致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14.(3分)【答案】C【解析】A.《钱塘湖春行》写于白居易谪居杭州时,并非于江州所作。B.颔联写听闻中江州之景,通过写江州景致的美好,来劝慰朋友不要过于消沉。D.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

15.(6分)【参考答案】我同意前人的说法。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包含委婉劝告之意。该句大意是说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可住得?结合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的意思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可见杨巨源是希望白居易志向还在,不要意志消沉。这一问又暗含着对朋友的劝告,问是否住得,其实是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解析】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小题1分,计6)3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17.(6分)【参考答案】①而西方艺术重客观;②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③人与自然的关系。

18.(5分)【参考答案】①山峦映衬下的山涧乱石之中,②潺潺的清泉不断涌出,③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19.(3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所以用突飞猛进。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语境是指在人工智能下刷脸的常见,所以用屡见不鲜。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语境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所以用方兴未艾。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语境是指提前做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所以用未雨绸缪。故选D。

20.(3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B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故选A。

21.(3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排除C;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排除A;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成分残缺,残缺宾语措施,排除D。故选B。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