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磕碰受伤,老师们多反思,家长们别慌张!
案例
曾经有位幼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班上一个孩子的家长,在每天孩子入园之前,都会细致地给孩子拍一张全身照,等孩子放学回家,再一一对比,看哪里受伤了没。孩子身上被蚊子咬了个包,家长都会找老师理论……
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看到他们受到任何的磕碰,家长总会忍不住冲上前撑起“保护伞”,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抵挡伤害。然而学龄前孩子天性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且肢体协调控制还不熟练,出现磕碰在所难免,如果家长将这些小磕碰无限放大,会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和探索机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Vol.1/ 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幼儿园作为孩子踏入的第一个“小社会”,是他们认知世界和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低龄的孩子由于语言沟通能力不强,他们的友谊是在推、拉、跑、跳等玩闹中获得的,而很多小的磕碰就来自于孩子间没有恶意的嬉闹。如果家长对此反应过于强烈,并因此限制孩子的活动,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丧失与人玩耍、交往的乐趣,这将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
Vol.2/ 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
孩子本身对疼痛有一定的忍耐度,有的孩子受伤较轻,经过处理无碍后很快就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家长如果当着孩子的面,以此埋怨老师、斥责幼儿园,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他会认为自己受伤完全是别人造成的,这样的处理方式容易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家长最重要的应该是借此机会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危险的,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
Vol.3/ 不利于孩子的运动发展
学龄前阶段是孩子骨骼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孩子骨骼的强韧度,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活动中的“小磕碰”,容易让孩子变得胆小、害怕运动,老师在带孩子开展户外活动时,也会心存顾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
Vol.1/ 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如果孩子在某些区域特别容易发生磕碰,这时老师应该采取特别关注:比如用具用品是否放置不当、玩具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消防设备是否符合要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多留心观察、多思考,及时发现和整改。
#
Vol.2/ 密切关注和正确引导孩子的活动
由于孩子生活经验缺乏,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没有预见性。比如:孩子在奔跑时看见别的小伙伴扑过来,不懂如何安全躲闪;两个小伙伴做游戏,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等等,这需要老师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并要求孩子受伤后主动告知老师。同时,教师每天要在午睡前、活动后、离园前要留意查看孩子有无受伤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
Vol.3/ 制定安全规则 鼓励孩子遵守
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要制定一些安全规则,比如:
在教室里只能走,不能跑。
骑自行车时要戴头盔。
荡秋千时,要坐稳了再荡。
……
老师要经常强化这些规则,当幼儿遵守规则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比如表扬孩子:“我很高兴看到你戴头盔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可以让幼儿分组玩角色扮演游戏,练习这些规则。
#
Vol.4/ 用安全活动代替“危险”活动
#
Vol.5/ 学习一些急救常识
#
Vol.6/ 孩子受伤后积极沟通家长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后,老师要及时进行处理,并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比如还原伤口处理的场景、夸奖孩子受伤后的勇敢表现,以打消家长的担忧。老师注意一定不要等到家长来“问责”才说明原委,这样会让家长感到孩子不被关注,对老师产生不信任
那么,面对孩子在幼儿园磕碰受伤,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小伤口,不在意
先问原因,再下结论
对老师多一些宽容
把隐患“消灭”在入园前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每一次磕碰都是教育的契机,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有危险的,让孩子慢慢学会保护自己。
同时,家长也不要夸大孩子的磕碰现象,要教育孩子学会用宽容之心面对小磕碰。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其实不止在幼儿园磕着碰着这件事,老师和家长要在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向孩子传输这样的理念,加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孩子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