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民小编说


疫情之下,各中小学普遍采用网课形式授课,但常规的网课好像很难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年龄偏小、自制力和专注力偏弱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不免引人思考,到底应该给小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如何做才能够让孩子们既乐于学,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与创新性,真正学有所得?一起来看这所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学校是怎么做的。


当前,网课学习不断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譬如:


对此,我们以为,需要从实际出发,辩证地看,科学地做。不能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不上网课”,也不应该是一个全员网课、层层网课。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似乎可以探究一下:小学生在家学习,有没有更适合的好办法?


通过实践,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运用“跨界整合”的理念,全校师生、家长通力合作,努力用“课程”重构打开了儿童“居家学习”之门。


01

疫期居家学习的限度与机遇


重构前,我们首先对疫期给居家学习带来的限度和可能做了一个冷静的研判。


(一)网课学习的限度

1. 稳定的限度 

起初,突发的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是空前的,面对生命易碎、天使逆行、众志成城,居家物资不齐、生活被迫拘束,工作受到影响等等,种种状况带来情绪波动。这对于静心的“教”或者“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视力的限度 

当初,我们也曾试行了网课,但第一天下来,我们就发现,不能一窝上。首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小学生,成天盯着电子产品那怎么得了?看电视屏幕距离远,但字小;看手机平板,离眼睛近,但字更小。有家长甚至写出了《这届孩子快要瞎了》的文章在网上流转。医生提醒我们:孩子的视力发展需要到十二岁才会稳定。我们需要尊重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可不能一边高喊着要补生命健康大课的同时,却做着相反的得不偿失的动作。这正是家长反对的首要原因。 


3.陪伴的限度 

由于城乡的差异、家长教育背景的异同,不少孩子独自在家使用电脑。技术有差距,安全有担忧。特别是复工以来,家长们或没有时间,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能力,或没有耐心陪伴孩子的网课学习,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


4.技术的限度 

不得不说,这些从“十八线”一夜蜕变成“主播”的老师们很不简单,但水平各不一样,效果良莠不齐。很多老师将大量的备课时间用在了备技术上,包括推动所有家长组成技术联盟共同体。但老师、家长、孩子们毕竟技术还不够成熟,网络有时还不够流畅,往往出现徒有其表、事倍功半、不堪其累的现象。


5.效能的限度 


纵观目前的网课,更多的是一种通过视频告知,本质还是一种机械的灌输。虽也有视频对话,但面对屏幕,对话中的思维呈现更多以看见与听懂为主体目标。因为缺乏等待互动,即兴生成难以呈现,学习效能大打折扣。甚至有《网上教学:再不纠偏,孩子要疯,家长要疯,教师也要疯》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我们需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本质规律。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知,我们以为目前常规的小学生网课学习并非最佳选择。


(二)困境激发的可能


我们认为,疫期困境中也藏有可能性的机遇:


机遇之一:把难得的宅家演绎成宝贵的亲子时光


有的家长这才发现,原来孩子的功课自己也可以如此深度地参与,原来自己作为家长缺席了孩子多少的成长时空,进而抓紧弥补,调整亲子关系。可以预见,多年以后珍惜这段亲子时光的家庭,孩子们每每想起,一定会顿感温馨。


机遇之二:把艰难的抗疫转化成宝贵的生命大课

几乎所有人都已明白,目前的战役生活就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的功课,而且丝毫马虎不得。生命很重,社会很大,细菌却很小,然而弄不好“小”却可以致“大”;医者很平凡,社工很普通,然而他们的柔韧却用“舍我”筑就了“钢铁长城”、扛起了“爱的大厦”……大家都已明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有人都概莫能外。所有正在发生的这一切都足以成为一部突发生命之课的大全。


机遇之三:把单调的居家调试成宝贵的多维拔节

从一开始的“无聊至极”到我们必须学点什么,必须成长起来,再到全家总动员,生活技能、体育锻炼、疫情分析、功课重构,人们终于发现这样的宅家也可以让家更紧密,让学习更多维,只是需要我们换一种科学思维、换一种课程形态、换一种学习方式。

02

疫期下的课程重构与效能


(一)让认知迭代化:走向“完整育人”


1. 当前,我们需要怎样的疫期功课

大疫当前,眼下小学生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是教材吗?肯定不是。一定有比学习教材更重要的功课需要做。因为,这场刻骨铭心、大片一般的情景正在每天发生着,我们作为教育人岂能硬生生地让孩子无视真实的生活,而一心只读所谓的“圣贤书”。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崔允漷教授最近从“教了至少15年的洗手,还是没学会”这一现象入手,提出要设计成有进阶目标体系的《学会健康生活》课程。高德胜先生甚至提出要将“如何面对痛苦”作为教育课题,沈晓敏教授则给大家带来《以口罩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这些安排是什么?是回归,也是迈步。回到哪里?回到我们自己。迈向哪里,迈向完整育人。

而这也正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的追求——朝向“成己成人”,努力为孩子播下具有“系统性思维、结构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种子。因此,我校推出“每日五新”组合式功课单,设计了接近20个门类的课程。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2.当前,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设计认知

有时候,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慢,是为了更好的长。如果教学节奏慢了,学习内容却更丰富更优质了;实施节奏慢了,能力却更强了方法更多了;评价的节奏慢了,效果却更深化了、更广远了……这样的节奏调整,脚步放慢,正应是当前疫情之下我们所需要的课程重构的取向。一切以科学适宜、事半功倍的 助推儿童完整生长为最佳标准。 


(二) 让资源统整化:实施“跨界整合”


那么, 如何突破困境,重构优质相宜的课程呢?我们选择的路径依然是“跨界整合”。


1.整合素养:方向性功课与指向性功课相结合

所谓方向性功课是指将抗疫期间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内容梳理成特定年龄段可以接受的导向性主题学习功课。我们研发的“每日五新”功课设计当中,后四项即为“方向性功课”。它更多的关注学生当前成长所需的全面性以及在家学习的自主可操作性。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比如抗疫系列的主题功课有很多,全校性的、各年级的、各班级的,但很显然,这样的功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程设计都运用了跨界整合理念。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当前孩子们的生命大课。


所谓指向性功课,顾名思义,就是指定的功课。这里特指根据教材进度开展学科类跨界整合式的自主学习内容。其关注的是如何植入“学科+”理念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学生在家的自主可操作性。

比如各年级教材中的生字学习,我们采用的是字源探究卡设计的方式,进行自主设计式学习,一册书大概每人设计五、六个字,全班、全年级形成资源包,一周时间可以将全册生字都交流完毕。


孩子们既学得兴致盎然,又大大节约了时间,这就是跨界整合实践的力量。这样的功课是打开的,更是整合的;是耗费时间的,但孩子们却是乐此不疲的。


2.整合时空:周功课与日功课相结合  

所谓“周功课”是以主题为统领,可以用一周时间自主完成的功课,配套的往往是“长作业”。所谓“日功课”,就是各年级组设计的每日功课内容,它可以是学科类的当日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周功课分解成的日功课内容。

比如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是统计图的学习,老师们设计的主题则是“每日关注疫情,学做统计图”。孩子们当日就自学了数学教材中的统计表设计,随后根据课程要求,每日关注疫情发展变化,进行长达一周的观察记录、图表设计、比对分析、得出预估、内化情感。很显然,这不仅是周功课与日功课相结合的设计,更是将正在发生的疫情资源整合成数学功课学习资源,不知不觉中,抵达的是完整生长。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3. 整合家校:学校导向与家庭实际相结合  

对于学校“每日五新”的总体要求,各年级、各班级会形成符合个体实际的功课安排表,但更主要的是要保障各位学生居家学习的可操作性,因而往往都具有着开放性。

比如,我们组织的抗疫主题功课有“特殊的元宵节”“寿桃有爱献武汉”等,全校所有的孩子采用各种方式,感恩平凡而英雄的医护人员、警察社工、清洁工们,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


不上常规网课,一所小学可以怎么学?|关注


这样的功课往往孩子们会需要进行观察、了解、构思、创作,有的还需要录制,完全取决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实际可操作性。


(三) 让学科活动化:助力“融通创生”


1. 研发好整合式活动载体

学生居家的学科学习,重要的莫过于有一个助推儿童自主学习的载体了。我校采用的是“三学单”的载体设计,包含“预学——导学——检测”三部分,主要的是为了孩子们学科学习能够活动化起来,具有着引导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当然这就少不了我们的跨界整合理念。



再如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是通过文本,感受作者的童年。老师们就设计了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整合式活动单——“走进长辈的童年”。因为宅家,孩子们有了相对安静聆听、深度走进长辈童年的时空机会,有了自已动手做美篇,用心地记录着长辈们的童年时光的可能。《走进父亲铁环滚动的童年》、《走进奶奶的“露天电影”》等等,两代人、三代人因此而对话,家庭文化因此而传承,直映孩子们的心田。当他们再打开课本中萧红《祖父的园子》自学时,已经完全能够瞬间融入,完全能够理解那个陌生作家的陌生(或者说不再陌生)童年。


2. 设计好整合式活动要求

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问题设计的整合性、开放性与创生性。特别是问题设计尽量是大问题、长问题(助力结构生长而不是碎片化思维),是实问题、生问题(助力深度思维而不是虚浅表达),是巧问题、活问题(助力学生的兴趣形成和难点突破),由此更好地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比如六年级的数学《圆柱体的认识》,老师们布置的就是一个实践活动“自制圆柱体”,为用而学——结果当学具做完了,那学科知识也就都理解了。


3. 设计好整合式活动作业

我们以为,学以致用,完整育人是我们的作业设计要求。因此我们更多地采用“作业设计倒推过程的可行,保障自主学习的质量”。长、短作业都可以。一般有“问题探究式作业”、“物型整合式作业”、“项目学习式作业”,这些作业孩子们特别喜欢,一是有设计感,二是有运用感,三是有成果感。





比如五年级英语居家自学,孩子们第一周借助整合作业,相约于第一单元课本内容《Cinderella》,利用剧本改编、续写,推进课本知识的深化和延续。这样的作业既要理解教材中的原文,还要扩展新的单词学习,更要学习剧本写作的格式,还有相对应的美化。但孩子们很享受这样的作业时光。


(四) 让活动自主化:力推“主体绽放”


怀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一切都趋向于自主,的确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让孩子在“学游泳中”学会游泳,关键是我们要当好教练或者陪练。


1.学习计划学生自己定

事实上,这次疫情带来的超长寒假让每一个孩子都增强了好多自主学习的本领。首先是制定自已的学习计划,各年级、各学生各有特色。他们或以时间表、或连环画等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自已在家一天的学习进行妥善的安排,科学有序,精致美好。如此精美的设计,看看都是乐意执行的。

2.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学

针对网课学习的局限,以及孩子们的自主成长的需要,我们设计了疫期居家自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特别重视两个方面的调整安排:

一是实行弹性时间安排,考虑到家长复工没有时间陪伴,所以我们规定白天无监促自主学习,晚上7:30-8:30,教师集中在线指导

二是推行“翻转课堂”——“自学与研讨1+x”交流模式,设有独角秀的自探自学,小组群的同伴互助(小组提问——小组研讨——小组解决——小组总结),班级圈的教师助学,以及家长的相机辅学,四位一体、家校合育,以此夯实学生的自学功底,培养合作能力,提升交往素养。


3.学习成果学生自己创 

在跨界整合式作业的推动下,我校孩子们自产自创的成果已经很多了。每日学习,每日技能,每日积淀,每日关注,每日创造,在自主创生中获得无限的快乐和无尽的生长。


(五) 让展示多元化:建构“立体展台” 

1.小组群班级圈展


重在成果展示、榜样示范、同伴互评,以此促进生长。孩子们兵教兵,团队战,各班小组微信群里每天都在进行着自评与互评。能干的交流中散发着真诚、平等、互助的情感。 


2.年级美篇展  

重在展示设计式成果,以此呈现跨班、跨年级互学。因为美篇具有及时撤换的功能,可以推动着孩子们的自评和提升,从而形成更多的成果感。


3.社会平台展


通过整合多种平台展示孩子们的成果,以此助推孩子们的跨界学习,实现素养再提升,成果效应再放大。就这样,形成了立体展台,促发了评价的绿色与多元。


03

疫期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2020年的打开方式让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震惊,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


(一)切实回归“完整育人”的起点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里远先生在《钻石公主号的重大启示》中说:全人类的重大目标和顶尖人才,需要从更小的芯片、更遥远的太空中回头,对付这幽灵般的病毒。

这是否在说,我们的目光朝向远方已经太久了,是时候让我们回归了,回到人身本体,回到人命本重,回到人性本善,回到人类本是命运共同体。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已,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社群、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认识平凡的伟大、专业的力量、爱与责任担当的价值,建构一个正确的大人类观。这理应是我们完整育人、课程重构的起点。


(二)重新定义“完整育人”的内涵


疫情之下的网课,千姿百态,有些地方整天忙着上新课、讲教材,其实本质上暴露了我们的得失观——放不下。放不下的其实就是教材学习。由此我们还可以深推一步:我们是否暴露了骨子里的“应试教育理念”,唯书本教材完成任务论;暴露了生搬硬套的教学路径,唯教室学习方式论;暴露了教师讲解的必须性,唯教师中心论。显然,这些离“完整育人”还有很多、很远的距离。


由此,我们以为,“完整育人”的内涵还需要再丰富。譬如:育人回归“完整观”、研判回归“辩证观”、课程回归“整合观”、实施回归“自主观”、评判回归“科学观”。


也只有通过“完整育人”,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现代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本源意义所在。


(三)系统构建“完整育人”的生态


疫情之下,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总是一体的。当疫情迫使我们居家学习成为一种新生态,一系列有关教育的变化也就相应产生: 


譬如,课程亟待跨界整合式的重构,教师指导网上学习的技术亟待提高;家长的亲子陪伴的内涵亟待丰富;学生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力亟待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常态,基于网络联系的师生关系需要重构,等等。毋庸质疑,非常时期,一整个以网络技术联盟的家校合育的“社群学习”新生态正在形成,当然,这也面临着好多的挑战需要应对。


在这里,我们以为,系统构建“完整育人”的生态有两点必须坚守,一是坚定信心,坚持建设性;二是坚持科学,坚定生长性。事实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能简单地回避,而是应该努力想办法解决。比如:如皋幼儿园的老师自制“透明隔面罩”,受到大家欢迎;苏州采用高温洒水车取代酒精消毒液进行道路的消毒;深圳的机器人参诊……伟大的中华儿女办法总比困难多。


“既然疫情是一本教科书,那我们就用课程的视角去打开这本教科书,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认知建构世界。”每一个学校只要从系统构建“完整育人”的生态出发,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总能找到适合本校孩子的课程路径,总能想到更好的取代大量视频网课的巧妙办法,让孩子在“完整育人”的新生态里健康地、自主地、昂扬地学。

因此停课不停学,延期不延学,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其深意,唯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走心的,才是智慧的;得法的,才是高效的,说不一定,这段非常时刻的非常课程会播下非凡之种。




作      者 | 朱爱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