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地位不如体育明星 美国小学为何会有这样一条鄙视链?

学霸地位不如体育明星 美国小学为何会有这样一条鄙视链?

日本用体育教育揭示生存,是耻文化的延续,我们尚可理解;美国用体育教育培养精神,体育明星地位高于学霸,我们却有疑惑。当中国传统遭遇美国文化,教育与体育的碰撞,又会产生哪些火花?腾讯体育探访了一所美国普通的小学,通过一个华裔孩子的篮球训练与比赛,寻找美国体育文化的精髓。

美国父母有多关心孩子体育 詹皇都要去看儿子打球

腾讯体育原创系列策划《别人家的孩子》之美国小学体育教育(插画/郭超 王烨)

哈德逊小学的三年级篮球队选拔,八周岁的赵小东落选了。

他是这次选拔中惟一的华人小孩,出生于美国,父母是第一代移民,母亲李娟来自上海,在医院上班,父亲赵兵来自山东,在学校工作。

参加选拔前,赵小东用美国式的自信口气说,“我肯定会入选的”。因为他暑假在北京参加了篮球训练班,学了很多招式,包括背后运球。

但竞争太激烈了。

哈德逊是个两万人的小镇,距离NBA骑士队主场所在地克利夫兰大约半个小时,小学三年级大约有300多个孩子,和大多数美国小学差不多。

选拔时,大部分孩子都参加了,先做投篮和运球动作,然后打三对三。只会一点运球技巧的赵小东,在场上不知所措。

赵小东的失落没有延续太长,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李娟给他报了学校的课后篮球项目,从10月开始,一直延续到明年2月。

赵小东的“篮球生涯”,正式启动。

赵小东和队友们听教练布置战术


第一次改变,会读书更要会体育

让赵小东去打篮球,原本不在李娟的计划之内。

李娟和赵兵,都是留学生,俗称的“学霸”,在国内从小学读到大学,除了体育课,两人从来没参加过任何正式体育项目,尤其是李娟,对体育运动并不那么热衷。

他们更希望赵小东和他的姐姐赵小红能读常青藤大学,比如哈佛耶鲁这些名校。

但在美国,一个人只会读书,很难融入社区。

哈德逊当地华人家长有个微信群,定期分享各种升学信息。每年都有一两个华人孩子,去读哈佛,他们的分享,被家长奉为圭臬。

今年刚去读哈佛的刘静,她妈妈在群里分享说,“要多参加社区活动,参加体育运动”。刘静是学校的排球主力,参加过很多比赛,据她妈妈说,这很有用。

冲着这句话,李娟思维改变了,先给正在读初二的女儿赵小红报了排球班。

单从学业来说,赵小红无可挑剔,美国从三年级开始,有所谓的天才班(gifted program),就是智商在137以上的,可以进入这个班。赵小红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在天才班。

她的学校华裔大约不到10%,占了天才班的60%。

但赵小红告诉父母,她们学校最受欢迎的,不是天才班的孩子,而是体育好的学生,尤其是橄榄球队的男孩,在学校是明星一般的存在,每个人都想和他们做朋友。

学霸不如体育明星,这就是美国校园的真实一面。

现在,轮到赵小东了。

“妈妈,我很无聊”,这是赵小东的口头禅。因为他每周只有两次作业,每次十分钟就做完了。四点放学,然后就不知道做什么。他喜欢阅读,最喜欢打电子游戏,

这让李娟很头疼,只能去询问其他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做什么。联系之后,李娟才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参加至少一项运动,有的是足球,有的是篮球,有的游泳,还有击剑等,包括班上的另一位华裔小孩也是如此。

不能让赵小东成为异类,李娟决定让儿子去打篮球。


第一次评测,教练并非体育老师

要想加入篮球班,孩子们先要体测

能参加课后篮球班,赵小东很兴奋,但父亲赵兵有点担心儿子水平太差。拖别人的后腿,反而影响孩子的心理。

“后来一想,实在不行就放弃吧,也没有太多损失,”赵兵说。

篮球班的第一堂课,主要内容是评测,在哈德逊中学体育馆举行。所有报名的三年级的孩子,分成男孩和女孩两组,先交纳75美元的整个赛季费用,然后参加评测。

男孩组大约有60个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六组教练对孩子进行评测。

评测的方式,和校队选拔非常类似,不过没有三对三环节。就是让孩子进行投篮,以及运球,包括往返运球等基本测试。

赵兵坐在场边,看着场上的孩子。有些孩子,打起来像模像样,有些孩子,显然没有任何基础,还有的太胖,跑起来都吃力。

赵小东显然不是最差的,赵兵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

一节课一个小时,家长可以把孩子送过来,然后离开。不过大部分家长,都选择留下来,看孩子训练。

在美国,参加孩子的体育活动,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练课开始后,赵兵有一搭无一搭的跟身边的家长寒暄,得知他的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这个篮球活动。

这个家长的儿子,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乐意,但是慢慢的,喜欢上了篮球,因为他喜欢和他的队友们一起玩。

这位家长告诉赵兵,按照评测的结果,每个孩子的水平会分成几个级别,然后每个级别的孩子,会被平均分配到六个队,这样确保每个队的水平尽量平衡,打起比赛才有意思,不至于过分悬殊。

所有的六组教练,其实也都是家长,或者志愿者,全程并没有体育老师参与。

这些家长教练,有的在学校时打过篮球,有的个人爱好就是做教练,带孩子。孩子们每周都要训练一次,每周还有一次比赛,对教练来说,要花不少时间,而且没有任何报酬。

赵小东并不会拖后腿,赵兵不用担心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点期待看他们的训练课了。

三年级两支球队的比赛非常正规


第一次训练:以快乐为主

赵兵与李娟接到邮件,得知赵小东被分在了教练弗莱德的队。

弗莱德建了一个邮件列表,给队里的每个家长发了邮件,告诉家长,可以到学校官网查看所有三年级的训练和比赛时间。

弗莱德接近五十岁,平时的工作,是一家基金的首席财务官,在读大学的时候,参加过校内篮球比赛。在邮件中,弗莱德还提到会带自己上中学的儿子过来负责记分牌。

不过,弗莱德工作繁忙,再加上三年级的篮球室内馆,只能同时让两个队训练,所以每周的训练时间并不确定,有时候是周一,有时候是周三。

训练的地点也不确定,有时候在小学自己的室内馆,有时候在另外一个小学的室内馆。

哈德逊学校的室外体育馆

第一次训练,安排在四年级小学的室内馆,一共有两个队同时训练。和弗莱德一起的,除了他儿子,还有一个助理教练。

弗莱德拿出球衣,上面印好了号码,让队员自己挑选号码。“我要3号,我喜欢韦德!”一位名叫德鲁的孩子举起双手,兴奋地叫着。

赵小东平时不看比赛,并不知道要什么号码,看到别的孩子在挑选号码,他有些茫然。弗莱德拿了6号球衣,递给了还在犹豫的赵小东。

拿到球之后,孩子们马上就玩了起来。德鲁带着护腕护膝,一身职业装备,球感不错;杰弗里一头卷发,投篮挺准;麦克斯有些害羞,看着别的孩子。

孩子们用的篮球,要比正式比赛的球轻很多,投起篮来,并不吃力,德鲁还尝试了几个三分。

赵小东第一次参加集体体育活动,有些拘谨,不知道怎么和其他队友交流。

训练的内容,共有两项。

第一项每两人一组,一人运球,一人防守,从球场的一侧,跑到球场的另一侧,然后两人轮换。

第二项是分成两大组,每组四人或者五人,一组投篮的时候,另外一组抢篮板。一个小时的训练,

弗莱德没有做任何批评,更多是看孩子们打闹,并且强调了两点,“防守的时候,你要试图站在对手面前,不论是谁投篮,你想着去抢篮板”。

赵小东领到的球衣,是黄色的,上面印着哈德逊学校系统的体育队绰号,“探索者”。

训练到了尾声,弗莱德让所有的孩子,围在一起,把手伸出来,跟他一起喊,“黄队加油!”

注重仪式感的美国人,总能借助各种机会,激发孩子们的团队荣誉感。

最后,弗莱德宣布,下次训练,就是正式比赛。

在回家的路上,赵兵问赵小东,“你感觉怎么样?”

赵小东有点心不在焉,显然在想即将到来的比赛了。

比赛暂停,教练给孩子们布置战术


第一场比赛:家长都来围观了

赵小东“篮球生涯”的第一场比赛,是在哈德逊中学球馆举行。

下午一点,赵兵和李娟带着赵小东赶到球馆的时候,球馆的看台上,坐满了家长,前面一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红队在最后1分钟,落后4分,在家长的呐喊声中,仍然没能追平,输掉给了绿队。

哈德逊中学的室内球馆,中间是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两边是可以折叠的看台,比赛的时候,家长可以坐在看台看球。

两个篮球架后侧,有记分牌。弗莱德的儿子,坐在球场中间,负责计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爷爷,穿着正式比赛裁判服装,担任裁判。

几乎每个孩子的家长,兄弟姐妹,爷爷奶奶,都到现场加油。两队的孩子加起来不到20人,开台上的观众大约有七八十人。

美国人的周末生活,要么是和孩子一起看球,要么就是去看孩子的比赛。

赵兵看到这个阵势,颇为感慨,他记得当时在国内读书时,大学的系队篮球比赛,他也曾参加过,是在室外球场,没有电子记分牌,只有一个计分板,也没有正式的看台,裁判也穿着路人的衣服。

而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球员的家人更是从来没参加过他们的任何比赛。

虽然赵兵的儿子只有八岁,没想到儿子人生的第一场比赛,就远比赵兵参加的所有比赛正规。

必须承认,比赛的正规程度,与孩子们的投入度与荣誉感成正比。

哈德逊小学的孩子在父母陪同下骑行

比赛的双方,是黄队对蓝队。比赛开始前,两队的小朋友站在中圈,互相用手指着对方一个队员,教练提醒每一个队员,“这是你这场比赛要防守的对象”。

比赛一共打四节,每节8分钟,中场休息3分钟。赵小东首发,赵兵颇为疑惑,看过其他孩子之后,他不认为自己儿子有首发的实力。

第一节过了四分钟,弗莱德把场上的五人,换下了四人,换上了板凳上的所有四人,如此情况,重复了三节。

赵兵才看明白,怪不得每个队最多要十个人,这是要保证每个孩子至少每一节都可以上一半,全场上场不少于16分钟。

“每次对方进攻,你一定要找到你的人,然后你记住,你的防守位置就在篮圈和对手之间,不要让他过了你。还有,看到投篮,你记得去抢篮板”,暂停时,弗兰德就把小队员叫到身边,反复强调。

黄队的德鲁和杰弗里,水平明显比其他队员高,可以在对手的围堵下,带球突破,杰弗里投篮还挺准,德鲁拿到球之后,几乎从来不传球,拿到球就不停的运球,准备投篮。

由于是孩子的比赛,为了比赛流畅,只要不是过分的犯规,裁判一般都不吹。

汤姆是赵小东黄队的队友,他爸爸坐在赵兵旁边,不停的大叫,“汤姆!记得抢篮板!”“汤姆!注意听你的教练说什么!”“汤姆,断球要用力!”然后做了一个用力往下挥手的动作。

听到这对父子的交流,汤姆的奶奶坐在旁边,笑的前仰后合。

28-24,黄队赢了4分,孩子们高兴地大喊大叫,和对手互相握手之后,教练让杰弗里带着大家一起喊,“黄队加油!”

全场比赛,赵小东连球都没碰到,但是他仍然很高兴。

在回家的路上, 赵小东主动告诉爸爸,”这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三年级的比赛吸引了孩子们的家长观战


第一个球友:以篮球的名义

赵小东在北京参加篮球训练营, 练了三个月,但是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在美国练了一次,就参加了比赛。

虽然没碰到球,但是赵小东很喜欢,这让赵兵感慨良多,看起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这正是美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你必须对运动充满了爱。

在后面参加训练时,赵小东逐渐和其他家长也熟悉起来。

麦克斯的父亲告诉赵兵,麦克斯在第一场比赛,也根本没有碰到球,在回家的路上,他非常沮丧,告诉爸爸,不喜欢不传球的队友。父亲就教育儿子,这是比赛的一部分。以后慢慢会好起来的。

哈德逊小学的孩子们模拟马拉松赛事入场

第二场比赛,黄队打绿队。绿队有一个小朋友,个子不高,但是投篮非常准,杰弗里主动要求防守。

在一次争抢中,对手撞了杰弗里一下。杰弗里暂停的时候,双手捂着肚子。杰弗里的爷爷,坐在看台上大喊,“杰弗里,这是比赛的一部分,强硬起来!”

有一次绿队进攻,篮球正好掉在了赵小东手里,赵小东拿着球不知所措。看到没有人防守麦克斯,赵小东就把球扔给了麦克斯,麦克斯拿到手里,递给了跑上来的德鲁。

“他碰到球了!他碰到球了!” 麦克斯的父亲兴奋地大喊,跟赵兵击掌庆贺。

那次暂停的时候,赵小东和麦克斯,互相击掌,并且不约而同的往看台上望去,麦克斯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都高兴着向他挥手,麦克斯也兴奋地挥舞着手。

赵兵也情不自禁的向赵小东挥手,赵小东高兴地看着爸爸,挥舞着双手,赵兵眼角有些湿润。

中国人的爱,总是内敛,但有了体育这座桥梁,爱就直接多了。

22-20,黄队险胜,赵小东和麦克斯赛后在讨论着他们如何防守,如何抢篮板,对方一个队员如何摔倒,还有德鲁的鞋子是如何酷,仿佛是多年的好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