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檩子:“小花生教育书摘”栏目已经开办三个月了,我们争取每周和大家分享一篇精品书摘。这些书摘来自当今优秀的教育书籍,希望大家由此接触到更多先进、实用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是《纽约时报》畅销榜图书,著名的教养书籍《去情绪化管教》 – No-Drama Discipline: The Whole-Brain Way to Calm the Chaos and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书名很深奥,但论述的问题,却很接地气:孩子犯了错,你怒火攻心,在你正要发脾气大吼大叫的那一刻,你其实应该怎么做?


这本书所提倡的管教方式有爱且有效,通过点明“管教”的真义是“教”,而非吼叫或者训斥,作者阐述了家长应该保持理智,对孩子进行理性引导。这样做能从根本上打破 “错误行为—严厉惩罚—负面情绪” 的恶性循环,不但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让家长和孩子双赢。


本书主要作者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是国际著名教育专家、儿童精神病学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的临床教授、正念觉知研究中心的主任。在个人、家庭、组织和社群之间提升洞察力、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想想家里常常“战火纷飞”的情景,你就知道这位专家的话,没准还是蛮有用的。和大家分享 ~


本文节选自机械工业出版社版《去情绪化管教》,由小花生网编辑而成



安娜11岁的儿子保罗从学校里来电话,说今天要到朋友哈里森家先做作业,吃完晚饭后再回家。安娜问哈里森的父母是否知道他们的打算,保罗说他们是知道的。

然而那天下午晚些时候,当安娜给哈里森的妈妈发短信,询问此事的时候,哈里森的妈妈说不知道此事。

安娜生气了,感觉保罗撒谎了。安娜晚上去哈里森家接保罗,回家的路上,安娜很想对儿子发火,惩罚他,并愤怒地教导他关于信任和责任感的道理。

但她没有这么做。相反,她告诉他自己与哈里森的妈妈通短信了,然后简单地说:


“我很高兴看到你和朋友一起玩得这么开心。但我有个疑问。我知道你应该明白信任在我们的家里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很想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以平静的语调这样说着,没有表现出一点严厉的态度,反而是传达了对这一情况的不解和好奇。

安娜采取的方法是从好奇心出发的,这样做可以遏止冲突在这一管教情境中产生。即使她现在很生气,她也没有立即断定说儿子是有意欺骗了家长。


所以,保罗听进了妈妈的问题,却没有觉得妈妈在直接指责自己。安娜的管教方法让保罗明白,妈妈是在假设自己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出明智的决定,所以当她发现儿子并不是这样的时候,会感到很惊奇也很疑惑。

就这件事情来看,保罗确实没有做出明智的决定。于是他向妈妈解释说,哈里森觉得他爸爸应该在家,却发现爸爸没在。他也知道自己应该马上让妈妈知道这事,但并没行动。


这时候,保罗说,“我懂了,妈妈。我应该告诉你真实情况。对不起。”

然后安娜就可以进行回应,并从情感连接转向理性引导了。她通过现在这个机会帮助儿子培养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使他明白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如果计划有变要知会家长”的家庭共识。


这个事件中,安娜做得很出色:在对儿子进行理性引导之前,先遏制了自己的怒火。

理性引导

先平静,再连接

你有没有看过那幅二战中最著名的英国海报?上面写着“保持平静,继续前行”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当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大发脾气时,不如把这句话当成清心咒。安娜明白在面对保罗的行为问题时保持平静有多么重要。暴怒和吼叫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好处。事实上,它们还会让保罗逃得远远的,并且她现在的重点是利用这个管教机会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并进行教导,而暴怒和吼叫会将他的注意力从这个重点上转移开来。



设想你一走进刚刚打扫过的厨房,就发现4岁的女儿正坐在柜台上,把打碎的生鸡蛋弄得到处都是!又或者,你12岁的儿子在星期天晚上8点告诉你,他的作业明天早上要交。尽管他之前跟你说所有作业都做好了,然后整个下午都在和朋友打篮球、打电玩 … 

在这种令人懊恼的时候,你最好是暂停一会儿。要不然你那火冒三丈的大脑也许会让你开始吼叫。

别这样,暂停,只是暂停。让自己缓口气。别去反应,别实施惩罚,别在这个火气正旺的时候开始说教。

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是请记住:如果你的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你得通过理性引导来让他们恢复理性思考,所以你也该先恢复你自己的理性,这个很重要。


如果你3岁的女儿正在闹脾气,请记住她只是一个小孩,她控制身心的能力有限。而你的职责是做好你们这段情感关系中的大人,承担起家长的义务,在这场情绪风暴中做一个安全宁静的避风港。你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的方式会对整个局面的走向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在你进行理性引导之前,请先检视你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平静。

所以说,在暂停的过程中保持清醒和平静,才是你第一步该做的。

然后请记得进行情感连接。在管教孩子的同时保持平静、慈爱和体贴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种态度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在针对想要改变的行为进行对话时,请你不要低估了亲切语调的力量


请一定记住,你坚持管教原则的同时,仍然要以能够传达温暖、爱、尊重和同情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管教的这两个方面是可以共存的。安娜在与保罗交流时想要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样的。

所以在管教中,请先保持平静再进行情感连接,然后你就可以继续下一步,用上你的那些理性引导策略了。

帮助进行理性引导的

六大策略

所谓理性引导,具体来说,体现为6个策略:

1. 少说话(reduce words)

2. 接受对方情绪(embrace emotions)

3. 就事论事,不要说教(describe,don’t preach)

4.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involve your child in the discipline)

5.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reframe a no into a conditional yes)

6. 多看积极面(emphasize the positive)

你可以将这些策略都纳入你的管教工具箱,然后在不同情境中,根据你自己的管教观以及孩子的脾气、年纪和成长阶段来选择最行得通的那一款。

理性引导策略之一:

少说话

在管教互动中,家长经常会觉得有必要指出孩子哪里做错了。其实,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通常也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关于他们犯的错误的冗长说教。

我们强烈建议你在进行理性引导的时候,要抑制自己讲太多话的冲动。处理问题和进行教育固然重要。但在这么做时,请保持言简意赅。不论你的孩子年纪有多大,冗长的说教是不大可能让他们更有倾听意愿的,其结果就是:他们经常懒得理你。

和可能还不懂得好坏之分的年幼孩子相处时,少说话就变得更为重要。通常来说他们还没有接受冗长说教的能力,所以我们真的还是少说话为妙。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比如,你的3岁小女儿,因为你的注意力全在她的哥哥身上却忽略了她,而恼怒地打了你…


你并不应该就此展开一段冗长而乏味的演讲,喋喋不休地说着为什么打人作为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是不好的。你应该试试用下面这个四步法来处理这个情况,然后把这一页翻过去,而无须多说一句话。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想要孩子更加听你的?请言简意赅。只要处理好了他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感受,就马上将这一页翻过去。

理性引导策略之二:

接纳孩子情绪


处理不当行为的最佳办法之一是帮助孩子认清情绪和行为的分别


接纳各种情绪的意思是在理性引导中,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生气、难过、恼火都没错,但是认同他的感受不代表接受他的行为。也就是,“你可以想所欲想,但是不能为所欲为。”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是即使我们必须对孩子的行为说不,也不能轻易否定他们的感受、想法。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说:


“我现在完全能明白你对哥哥的讨厌。我小时候,也经常对自己的姐姐有这种情绪。但是对哥哥大吼‘我要杀了你’并不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该有的样子。生气没关系,但我们还是来讨论一下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情绪表达办法吧。”


也就是说,即使你对行为说不,也要对感受说好。如果我们不辨明、不认同孩子的感受;又或者如果我们暗示说他们应该抑制自己的情绪,或者他们的情绪“没什么大不了”,很“愚蠢”,那就是在说:“我对你的感受不感冒,你不应该拿它来与我分享。你应该将那些情绪积压着。”


设想一下这会给情感关系造成多大的冲击吧。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将不再乐意与我们分享他们内心的体会!这样一来,他们越来越无法充分参与有益的情感关系和互动。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当我们真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时,他们的叛逆性就会得到调节。等他们终于回到理性的状态了,就会有能力管好自己,听进我们的话,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如果我们否认孩子的感受,去贬低它或者试图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他们就会在高涨的怒气之下行事,并且更容易情绪崩溃或者封闭情感。

所以说在管教互动中,我们得接受孩子的情绪,要让他们深信,即使我们正在教导他们区分行为的对错,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也始终会受到认同和尊重。如果孩子能从进行理性引导的家长身上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就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家长教导的东西,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管教的总次数会渐渐减少。

理性引导策略之三:

就事论事,不要说教


许多家长在孩子做了不乐见的事情时,往往爱进行批评和说教。但在大部分管教情境中,这些反馈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反而应该只是简单地叙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们会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 … 


比如,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我们可能会这样说,“啊,你把那些卡片丢得到处都是,这个游戏下次就玩不起来了!”


对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说,“我看见餐桌上还有盘子呢”或者“你对哥哥说的话听起来挺刻薄的”。


我们只需叙述所看到的东西,就可以与孩子开始对话,打开合作的大门,并对其进行更好的教导,其效果绝对好过马上训斥说 “别和你哥哥那样说话”。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即使是年幼的孩子,在大部分时候都已能区分对错。孩子不需要家长告诉他们别做错事,他们需要来自家长的理性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儿,这样他们就能自我纠正。


你当然得教育所有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区分好坏与对错。但是再重申一次,简单、清晰、直接的信息会比冗长而解释成分过多的信息有效得多。


“约翰尼觉得该轮到他玩秋千了” 传达的意思与 “你应该学会分享” 并无根本上的不同。但前一种表述与后者相比有一些明显优势,因为它更就事论事,不带指责。

理性引导策略之四: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说到管教时的沟通,家长的传统办法就是交谈,而孩子所能做的就是倾听。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然而,管教是可以做得更加尊重孩子,更加有效的,家长和孩子完全可以进行一段合作、互惠、双向的对话,而非一厢情愿地长篇大论。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设想你8岁的儿子开始大发脾气,因为他姐姐已经可以去玩了,而他看到自己“作业没做完,啥也不能玩”。懊丧之下,他把你最爱的太阳镜扔到房间那头,摔破了。

而当你已冷静下来,并与儿子建立了情感连接的时候,你打算怎么与他讨论他的行为呢?


传统的办法是给他讲一番长篇大论,说些这样的话,


“生气没什么,每个人都会生气,但是就算在气头上,你也得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弄坏别人的东西。下次你生气时,记得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排遣那些强烈的感情”。


这种表述风格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没有,完全没有。实际上,它对孩子及他的情绪满怀同情和有益的尊重。但你是否看到,它本质上还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交流?你在传授重要的信息,你的孩子正在接收它。

不如邀孩子一起,进行一种相互协作的对话,让他去考虑要怎么做才是对当下情况的最好处理。也许你可以从这个策略开始,简单地叙述(descirbe)你所看到的,然后要求他做出回应:


“刚刚你生气了。你一把抓起我的眼镜,把它丢出去了。这是怎么了?”


他多半会重回恼怒的状态,说些这样的话,“我就是很生气!”

然后你可以简单地叙述下去,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语调(表达的方式真的很重要):“然后,你就把我的太阳镜给扔了。”此时,你可能会听到他这样说,“对不起,妈妈”。

这时你可以进入对话的下一阶段,明确地将重点放在教导上:“我们都会生气。这不是错。但是下次生气时你该怎么做?”你甚至也许可以微笑一下,来点他能领会的小幽默:“除了弄坏什么东西之外还有什么办法?”于是这场对话就可以继续下去,你可以继续问些问题,帮助你年幼的儿子思考诸如共情心、互相尊重、道德观以及控制强烈情绪之类的问题。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作为一个绝妙的方法,将孩子纳入管教讨论当中还可以纠正那些你们家的“老大难”问题。


比如,孩子花太多时间打游戏,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管教方法也许会让你冲进客厅宣布:


“这些天你花了太多时间在电玩上!从现在开始,一天不能玩超过15分钟。”


可以想象一下你会收到什么样的回应。不如这样去说:


“我知道你最近电玩打得很多,但是这样不太好。电玩让你把功课落下了,并且我想你也应该在其他活动上花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新方案来。对此你有什么主意吗?”


在你提出要削减孩子面对屏幕的时间的那一刻,他很有可能会直接抗议。但是你要就这个问题与他进行交谈,他们就会投入这段谈话当中,去判断该给自己设定什么样的行为界限。


你可以提醒他们做出最终决定的还是你,但是请让他们明白你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因为你尊重他们,想要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和愿望,并且相信他们有能力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即使他们并不喜欢你做出的最后决定,也会明白至少自己的意见曾被考虑过。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其他情况下,我们也是按这个套路走:


“我知道我们习惯于在晚饭后做功课,但这样安排并不好。所以我们需要给出新的方案。对此你有什么主意吗”


或者:


“我注意到你因为必须在早上上学之前练钢琴而不太开心。那有没有别的时段能让你觉得练习会愉快些?怎样安排对你来说会比较适合呢?”


通常他们提出的方案与你针对这个情况想要强制进行的方案也是一样的。但是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去锻炼,并且始终感受到你的尊重。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们经常能为解决问题提出很棒的、你甚至都想不到的新点子。此外,你可能还会震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那么愿意做出妥协,用和平的方式打破这僵局。

蒂娜曾说过一件事,有天早上10点半时,她4岁的儿子坚定地要求吃一袋水果干。她告诉他,“水果干确实是很美味,但是马上就吃午饭了,午饭过后你可以享用它。”


蒂娜的儿子不喜欢这个安排,他开始哭闹和争辩。蒂娜回应说,“等待并不太好受,是吗?你想吃水果干,而我想让你先健健康康地吃好午饭。嗯,对此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她可以看到儿子那认知的滚轮转动了几秒,然后他的眼睛欣喜地睁大了。他喊道,“我知道!我可以现在先吃一块,吃完午饭再吃其他的!”


孩子感到自己得到了许可,他与妈妈之间不再有力量的对抗,蒂娜也乐于给孩子一个机会去自行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局面,只不过是要蒂娜允许他先吃一块水果干。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有些事情是不能给出一丁点让步空间的,有些时候,你得让孩子直面拒绝,给他机会去学习等待或者学习调节失望的情绪。但通常来说,只要我们将孩子纳入管教过程中来,结果都会是双赢。

理性引导策略之五: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再重申一次,如果你必须拒绝一项请求,那么请重视说“不”的方式。


彻底的“不”比附带条件的难接受多了。直接来个“不”,再配上严厉且轻蔑的口吻,会自然而然地将孩子的逆反状态激活。


反过来,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叙述可以让他们的大脑变得愿意接纳所发生的事情,即使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许。

孩子们的年龄不同,这个策略在具体实施时会表现得有所差别。比如,带孩子去奶奶家,该走了,但孩子不愿意走,你可以说:


“你当然应该多和奶奶相处啦。我们现在必须得走,但是奶奶,这周末我们可以再来你这儿吗?”


此时孩子可能还是难以接受这个拒绝,但是你也正在帮她明白:虽然现在她不能让自己如愿,但不用多久她还会有机会来。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你得辨明她的感受(与奶奶待在一起的愿望),并对其产生共情心理,但同时也得给她订立规矩(认识到现在必须离开),并增强其相关能力(延迟欲望的满足)。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对年长一点的孩子(甚至成人)来说,这一策略也是同样有效的。我们在要求什么、指望什么的时候,都不喜欢被简单粗暴地告知不行,这个“不”字甚至会让我们走向极端。

比如,孩子提出这两天到朋友到家里玩,别直接地拒绝,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说:


“今明两天会有好多事情要忙,所以好吧,我们可以把你的朋友邀请过来,但是等星期五再说好吗?那时候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一起玩。”


这就好接受多了,并且,这还能让孩子练习管理失望情绪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而且请特别注意你的语调。尤其如果你想否决孩子真的想要的什么东西,就得避免在你的观点里裹挟屈尊或者过分自以为是的意思,这一点很重要。


再重申一次,我们不是说有了这个策略傍身,什么事情都会变得轻松起来,孩子将不再生气、受伤或产生误会。但是来一句类似这样的附带条件的话,而非简单的“不,你不能去”,你至少能缓和孩子的逆反之情,并向她表示你对她的愿望是关心的。


实际上,在亲子互动中,有些东西是需要妥协的。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妥协会变得越发重要。如果你10岁的孩子想要晚一点睡觉,然后你说不行,但是他马上指出明天是星期六,他希望自己可以比平常晚一个小时睡觉,那么这时,你或许至少应该重新思一下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说“不”。

但是妥协并不代表软弱;它显示的是你对孩子以及他的愿望的尊重。此外,它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去进行具有相当深度的思考,这能帮助他获得一些重要的能力,使他不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还会顾及别人想要什么,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良好的判断。并且,从长远角度上看,这样做比不考虑其他选择,仅仅说句不还是有效多了。

理性引导策略之六:

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在管教孩子过程中,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去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比如,与其着重于你不想要的东西(“别再浪费时间了,快做好准备,你要迟到了”),不如着重于那些你想要的东西(“你得把牙刷了,然后去找出你的背包”)。


与其强调消极的行为(“不吃完这份蔬菜,你就别出去玩”),不如把焦点放在积极的那一面(“把这蔬菜吃了吧,我们就出去玩”)。

你在强调积极一面时,就是在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到那些你想要再见到的好行为上。你只需关心你的孩子,并把你所观察到的东西叙述给他们听,这本身就成为积极体验了。


  • 比如,你6年级的儿子曾经有段时间难以及时完成家庭作业,而你注意到他现在正非常努力地准备下个星期要交的报告,请肯定他:“你真的很努力啊,能提前做准备,真的很好。”

  • 或者如果你的两个孩子正在一块大笑而非吵闹,请强调:“我知道你们也会吵架,但是现在能看到你们两个相处得这么愉快真是太棒了。”


我们不是说你甚至已无须去管束那些消极行为了,你当然要管。但是请尽量将重心放在积极的东西上,让孩子理解并感受到,在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进行良好的自控时,你注意到了他们,并且向他们表示了欣赏。

去情绪化管教:小孩做错事,火冒三丈的你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引导”?

总之,如果你能从去情绪化的角度出发,首先进行情感连接,然后再进行理性引导,你就可以更为高效地达到管教目标:获得孩子的合作,让他们成为温和而可靠的人,并且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和充满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