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93种学习方法,哪种真正适合你?
— 1 —
本号的关注者中,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对学习方法有过自己的探索和了解。也许你们没法像我这样花十几年时间专业的研究各种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及其在中学学习里的应用),但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些书籍资料,道听途说过一些学习方法吧?
如果你花在探索学习方法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会发现,这世上的学习方法有千百种,对你来说,哪一种才是真正有用的呢?
解决有没有用的事情,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方法本身是成立;
第二,这个方法对你来说是否合适。
第一个问题用来排除那些错误的学习方法,即,本身就有问题,对谁都没用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问题用来排除那些不合适的学习方法,即,可能对其他人有用,但是对你没用。
— 2 —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即便不是专业研究,多花心思搜集些资料,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了。比如,很多人从各种途径中了解过“费曼学习法”,这种方法本身就是成立的、有意义的。再比如,有些人自己学习过目标规划、时间管理的技巧,这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可能有人说,我用了目标规划啊,用了时间管理啊,但是没效果啊!不过那并不是这些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不适合和你的状态而已。
但第一个问题,各位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剩下的一大部分你们很难解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们能够搜集到的方法,往往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常识性的方法。
比如费曼技巧,本质上说属于“提取强度”方法的一种,这是认知心理学当中的一个经典结论;
比如目标规划、时间管理等,也是认知心理学当中的一个小分支结论。
那么这些内容有什么问题呢?它们本身没什么问题,而问题在于,这些东西——以及其他的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结论——大部分是从欧美地区传过来的,而欧美的教育体系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方法,并没有抓住中国应试教育的核心要点,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初高中学生的问题。
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中国学生真正有用的方法,根本就没有进入主流学术界的研究(毕竟,研究怎么应试,对于欧美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来说既没有政治正确性,也没什么直接用处,人家是研究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全课程教改之类的,和我们不是一条线)
至于我们国内自己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呢?一方面,中国的科研还很落后,而且是理工科迎头赶上、社科文教类停滞不前的局面,连经济学这种比较硬的学科科研都不怎么样,认知心理和教育学这种软学科更是一团乱了;另一方面,即便是国内的科研,核心论文也还是要发表在欧美国家创立的期刊上,才能评职称嘛,所以很多精力也还是放在了欧美倾向的课题上。
一线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钻入学科知识的海洋中,死扣各种知识细节——就这已经能够成为一流名师了——脱离了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也并不能给学生很好的启发。
于是造成了国内目前的状况——最核心的能够解决高考问题的学习方法,反而没有研究透彻。
比如我随便说一个名词——模式识别,这理应是所有研究高考的学生和老师都要学习的一个内容,太有用了,但是反而没有人知道。我的粉丝可能听我说过几次,但是如果我没有说过,你在其他地方可能也听不到了。
再比如,另一个典型的学习方法——关联性学习法,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对中学学习非常有用的方法体系,国内基本上也没人听说过,更少有人应用。当然,这个方法并非我完全独自创造的,部分内容脱胎于美国的“赛博学习法”。然而,绝大多数人既没有听说过我的关联性学习法,也没有听说过美国的“赛博学习法”,因为它是美国教育界的一个边缘流派。(原因如之前所说,这是个偏向应试的方法,美国人觉得太不政治正确了,没有关注)
当然,查阅研究资料局限太大,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帮你来找到那些靠谱的学习方法——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
比如你的老师,很可能就曾经向你传授过某些学习技巧,虽然不成体系,但是在他的学科内,他研究了这么多年,可能有些心得。
比如你周围的同学,班上的学霸学神。他们可能在班会课上分享一些方法,或者如果你跟他们关系好,他顺口就向你透露一些他的学习技巧。
这种途径,与查阅科研资料相对应的,它就不会那么飘着了,它一定是很落地的很具体的。然而他又有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上面的第二个问题:
哪怕这个方法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它适不适合你呢?
— 3 —
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在各种学习方法中,有一个最简单的东西,叫做“预习”。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基础到不能再基础了吧?然而就这么基础的方法,很多人一样弄不清楚,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该不该去做。
我们肯定听有些学霸分享过,他每一天都认真预习,然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你们的初中、高中老师也很有可能跟你们强调过,要好好预习才能学得好。那么,你究竟要不要预习呢?
老师说要,很多学霸也说要,那看来这种方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然而我们可能又会观察到,另一部分学霸从来不预习。你看,是不是很矛盾?连预习这种最基本的方法,到底适合哪些人做,都很难说清楚。
其实要想搞清楚这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到底适不适合你自己,并不真的简单,需要有大量细致的研究和实践。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积累,它起码受到下面多个因素的影响:
-
自身的基础
-
老师的讲课风格
-
学科特性和知识难度
-
课堂类型
-
自身的反应速度和专注力
对应的就是:
-
自身基础越扎实的,预习需求度越低,反之则越高——所以学霸其实可以不预习,而学渣不行;
-
老师讲课速度越慢、越细致的,预习的需求度越低,反之则越高——所以预习问题,严重受到老师风格的影响;
-
学科和章节的知识越容易的,越零散的,预习需求度越低,反之则越高——所以语文英语生物之类的学科预习的必要不大,而数学物理的必要更高;
-
新课、重难点课预习需求度较高,而讲试卷、新课之后的简单练习课需求度较低。这一条变数较多,不同老师讲课风格差异太大,比如,有些老师新课完了以后立刻开始讲难题,有些新课之后是简单题,难题一律放到单元结尾;有的讲题是从易到难一次性讲完,有的则是分两次讲,一次简单题专练,一次难题专练。
-
反应速度越快、专注力越高的,预习需求越低;反之则越高——这一条则造成了,不同人是否需要预习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你会看到,有些学霸根本不预习,有些则预习得非常认真,因为前一种课堂反应和专注特别强,而后一种可能较弱,但依靠持续性发力成为学霸——于是后一种需要预习。
有了这些深入的了解、综合考量所有因素以后,你才知道,这么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法,究竟适不适合你!
— 4 —
再来看一个案例——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个好东西,毕竟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发明的,名头很大。那么这样一个本身靠谱的好东西,适合你吗?
其实,有大量学生已经尝试过这个方法了,根本没用!
然而也有其他学生表示,这样做还是有些效果的~
你看,学习策略的研究就这么麻烦,信谁的都不靠谱(摊手~)。
继续根据我十几年的研究和实操经验积累,它需要根据下面的条件来区分选人:
如果是逻辑思维特别严密、有良好思考习惯的人,费曼技巧的作用就相对较小——即便不用费曼技巧,凭自己的思考本能就想通了。不过还是要注意,有些人正是本能的掌握了费曼技巧,于是才变得思维能力很强的——比如我自己,高中的时候就喜欢在脑子里念叨自己给自己讲题,早就形成习惯了,十几年后才知道,原来这种习惯叫做费曼技巧。
如果思维能力本身较弱的,做题做得迷迷糊糊的,听课也是一知半解的,那么费曼技巧就有比较大的作用了。
同时费曼技巧还有些延伸情况——当你明确发现自己卡在哪个步骤后,如果这个步骤自己就是理解不了,资料就是看不懂,那该怎么办?只能去找同学和老师请教了。所以——
如果同学中学霸多、愿意帮你讲解的,费曼技巧就效用较高,反之则较差。
如果老师水平高、认真负责能讲清楚的,费曼技巧效用就高。反之,有些老师自己讲题都讲不清楚,需要对着答案看的(省重点高中水平以下的,经常有种情况),就会给你的费曼技巧造成障碍。这时候,为了让费曼技巧生效,你需要补充很多其他资料,并在“深入研究资料网课”,和“学习的时间效益”、“学科战略布局上”做出平衡。
没错,搞一个费曼技巧,就是这么复杂。
这还没算,有些人本身模拟思考的能力较弱,需要把费曼技巧做些变形——比如改为对真实的人进行讲课,则适不适合的问题,又有许多衍生条件和判断了。
— 5 —
其实,除去“方法本身靠不靠谱”和“靠谱的方法适不适合我”这两个问题外,还有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学习的心智损耗问题,以及损耗背后对应的信念问题。信念的错误必然导致对应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导致对应的结果,然而这个逻辑的在我们大脑内部运行时又非常的隐蔽,自己很难察觉,需要看得懂的人进行外部提醒和修正建议——你看这玩意儿是不是比一般的学习策略更麻烦了?
不论是第一个问题中“真正有效的学习策略接触不到”(比如高中的模式识别、拆解定位;初中的思维逻辑链;初升高的关联性学习法等核心策略),还是第二个问题中“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否适合自己、怎样才适合自己”,以及更复杂的心智损耗、心理行为模式的问题,都不是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能够讲清楚的。
所以读者看到这篇文章的意义,第一是学习一下我对“预习”和“费曼技巧”这两个小方法进行的解析,第二是对这些问题本身引起注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平时多加思考和探索。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复杂的体系,我一个忙的要死的高中生、初中生(和家长)哪有时间去慢慢思考探索??有没有办法直接一次性全部学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