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之声】·育儿知识·第十九期——科学陪娃之《破窗效应》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二幼之声
育儿栏目
在我们幼儿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活动中,大家都很积极的回应老师的问题。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默许后,不一会儿,就会有更多的孩子申请去上厕所,教学活动被迫中断。这种现象让老师们很是苦恼。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个房子有很多窗户,如果其中一个窗户破了,又没有及时修补,他人就可能会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过不了几天,可能就会有更多人去破坏更多的窗户。这就是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一个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更多的人去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也有类似的体会:一条很干净的街道上,大多数人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不过一旦有垃圾出现,过不了多久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路上的垃圾比以前多了。如果一直没人打扫,后来人就会毫不犹豫不知羞愧地乱丢垃圾,就像别人已经丢了垃圾, 自己再丢垃圾是理所应当一样,或者是别人都丢垃圾,自己不丢,好像很不合群似的。
那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像我们开始说的上厕所的事情,如果老师反问:“很急吗?不急的话等一会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另一方面对孩子们的行为也有很好的约束。如果他真正想上厕所,老师也会允许的。而其他孩子觉得老师会问很多问题才让上厕所,觉得麻烦,也就没有那么积极去上厕所了。
在活动中,一位小朋友不遵守规则到处乱跑,如果老师不及时制止,不一会儿就有更多孩子看样学样,整个活动就会乱哄哄的。如果老师及时制止,或者对这种行为及时进行反方向的干扰:“哎呀!乐乐小朋友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好好奖励他呢!”其他孩子听到老师的话,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赶紧排好队遵守秩序。一场乱哄哄的闹剧很快就制止。所以,我们生活中出现很多我们意料之外的情况,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能洞悉破窗效应,将不好的现象进行反方向的干扰,就会将失控的场面再拉回来。
具体该从怎么做呢?
1、注意玻璃的完好
在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周围的事情。比如教育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动向,假如发现有不对劲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补”,用手段来保持玻璃的完好度。
2、迅速补好第一块玻璃
假如玻璃已经破了,这个时候也不要过于恼火,应该将时间放在修补玻璃上面。时刻保持整体的完整度,避免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3、心态放平和
假如发现有破窗,不要过于急躁,毕竟很多事情急不来,只有放平心态,才能更好进行修补。而且要是发现了破窗也不要被其他人影响,虽然不一定成为修补窗户的人,但是一定不要成为打破窗户的另外一个。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维护好的现象行为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这种好的现象被破坏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赶紧补救,而不是在哪里焦虑。毕竟很多事情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等待。用正常的心态面对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