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低年级怎么大量识字
低年级高效识字策略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舒红妮
生本教材在我校实施已近6年了,随着我们对生本课程的认识,尤其是生本课程低年级教材在识字方面的编排:第一学年段,一年级要求认识左右个常用字,其中360个左右会写,并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大大增加。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就要扎实高效。下面,就针对新课程教材识字方面的有关特点,谈谈自己在近两年识字教学中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贴近实际,生活化地识字。
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知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生本第一册教材《乌鸦喝水》中的生字“深、浅”,教师用两个瓶子分别装入不同容量的水,让学生拿起字卡在两个瓶子上对号入座,既认识了生字又理解了字意,学生整体识记,形象生动,记忆深刻。如在生字“染”的学习上,教师在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又让几个学生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三点水、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既准确地感知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比如学习生字“葡萄”和“藤”字,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发言:(1)我知道葡萄在夏天结果,秋天成熟了,就可以摘来吃。(2)我吃过葡萄,知道它的味道很好,又酸又甜。(3)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妈妈常常让我吃葡萄。(4)没有成熟的葡萄是青色的,成熟了变成紫色。(5)有一种葡萄成熟了也是青色的,叫青葡萄。(6)从电视上我知道,多吃葡萄还可以防止癌症。(7)葡萄可以制成葡萄干。(8)葡萄是挂在藤上的。……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大脑库里有关对“葡萄”与“藤”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葡萄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的方法以及与“藤”的关系等已知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而生本课程低年级教材中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会写会读4个生字,识字课和阅读课每课需识记25个生字。在二、三、四册时识字量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特别注意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化因素,激发学生以积极的情趣参与学习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使识字教学步入“学生乐学,主动学”的理想境地。
(一)采用直观手段。
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识字教学时,可以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如生字“春”字,先出示“三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他们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第一季的含义。接着,凭借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阳光中游玩的情景,与汉字“春”建立起识记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编识字儿歌:“三个小儿乐悠悠,红日晴天去春游。”然后,总结记字方法后指导书写。这样通过动画、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识字,效果十分理想。
(二)开展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性喜欢游戏,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教学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识字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创设多种识字的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与愿望。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本” 识字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趣在其中。
1、摆“字卡”:
在儿歌“小字卡,手中拿,边读边摆我最棒,上边我会认,下边问别人。”的朗读中摆好字卡。然后“不会的字”请教别人。也可以玩红绿灯。
2、三秒认记:
在初学生字时老师出示生字卡带读,每读完一字,老师数三下,学生要在这三秒时间内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该字。最后检查,看自己能认多少生字。
3、听音点字:
一生念字字音,其余学生在文段中逐一用铅笔点出所听的生字,点好的举手,全部点完后,同桌的同志学对读所点的生字,读得不正确的及时纠正。
4、听音摆图形:
老师读生字,然后学生找出生字卡片和老师对一下,再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5、送字回家:
在学生摆好卡片后,在学生在“小字卡,收起来,边读边收”我最快”的口令中把小字卡由收起来。
6、对口令:
把新学的生字编上序号、先由一生叫号,点另一生读出相应的生字。被点学生读对后便再叫号,并再点一生读字。
7、丢手绢:
一生执字卡,在同学们的“丢手绢”的歌声中把字卡发给同学,得到字卡的同学读出该字,同学们评对错。丢手绢的歌词改为:“丢、丢、丢字卡,字卡上写着你要读的生字,请你快点读出来,快点快点读出来,快点快点读出来。”
8、抽大奖:
玩法一:在学生选出了难字,并想办法记住之后,先将难认字让学生认熟,再把难字卡片和其它卡片混在一起反过来让学生抽,抽到卡片举起来,并将卡片上的字读给大家听。抽中难字的,同学们齐说“抽中了”并将此字读3遍,没抽中,但读对了的,便齐说“读对了,没抽中,若读错了,大家帮他纠正。抽中的同学发大奖。
玩法二: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组同学上台,然后闭上眼睛,老师手指一难字,这一组的同学就睁开眼睛指读黑板上的字,然后问“大奖是不是某字”,如果不是老师指的字,同学们就说:“大奖不是某字。”如果正好是老师所指的字,同学们就说:“大奖就是它”。
9、金手指:
请一男生和一女生上台PK, 先让这两位同学闭上眼睛,老师随意指一个生字,同学们齐读,读完后两个学生立即指也这个字,谁先指出来,就给谁加一分,最后计算总分来决定输赢。
10、猜猜它是谁:
组长手上拿出4—5张小字卡,叫组内同学读,读完一遍后,组长把其中一张藏起来,再让大家读,读完后看谁能猜出被藏起来的那张是什么字,谁先猜到,下一轮谁就发牌。这个游戏可以小组玩,也可以全班玩。
11、我会编:
将难字用编字迷、编顺口溜、编故事等形式识记,、看谁编得好。
12、送信:
一同学手执“信”若干,里面装着字卡或词卡,在同学们“丁零零,丁零零,小小邮递员来送信,送的什么信?送的字卡(词卡)信,写的什么字(词),快快读给同学听。”儿歌声中把“信”放在同学的桌子上,收到信的同学上台读给同学们听。
13、摘果:
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贴着许多果子,果子的背面写着生字,学生上来随意摘取,读对了背后的字,便可得到这个果子。
14、玩扑克:
可以2—4人小组为单位,有以下几种玩法:
玩法一:每人执一副字卡,轮流也牌,边出边读,读对了,字卡放下,读错了或不会读,大家教他,字卡收回,放在后面,看谁最快出完牌。
玩法二:组长执一副字卡,逐张出示,其余同学抢读,先读也者获得该卡,最后看谁得的“字卡”多。
玩法三:接龙:组长将一副字卡发给大家,每人摆出一张字卡并读出,一张一张接起来,像一条长龙,摆完后字卡后再顺序逐收回并认读。
15、打擂台:
组与组之间挑战,一对一互测生字(可用字卡),组长登记对方认字的情况并向全班汇报,全读对的小组得红旗。
通过这些游戏以实现互动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动手,在游戏中认识了生字,在游戏中展示了自我,在游戏中学习了合作,感受到自主识字的欢乐。
三、学会方法,创造性地识字。
生本教材除了认写分离,“多认少写”这么一个特点之外,它还在教材的编排中,渗透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识字方法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耳=闻;八+刀=分;木+又+寸=树。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个点就是“乌”字。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米”,就成“精”;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成为“晴”。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有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如新课程二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把手放在眼睛上(目)就是‘看’。并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字,已有不少学生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一加工,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新课程三册《一株紫丁香》一课中的生字“休”,学生先画了一棵树,又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7、看一看。汉字有一大部分是由形声字演变过来,在教学《雨后》生字“辫”字时,老师给学生看了“纟”旁的演变,如图:
然后又出现了女孩子辫子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
让学生热爱汉字,就要先感受汉字的魅力,让学生观看汉字的演变,其实识记汉字并不难,因为每个字都可以追根溯源。如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如同它所代表的实物,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就会找到一条轻松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9、 编一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辩、辫、辨”,老师独具匠心地创编儿歌:
辫子辫子,丝(纟)带扎。
花瓣豆瓣,中 间 瓜。
一点一撇,辨 别 清。
争辩论辩,言(讠)说话。
通过观看汉字的演变和儿歌诵读,学生对于“辫”字的音、形、音记忆深刻,达到了识记的目的。
10、做一做。生字中有很多是动词,为了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生字,在教学“踩、踏、滑、撅”时,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生字词语“撅着、踩水、踏步,滑一跤”,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得高效。
总之,在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我们鼓励他们用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去发现认识字形,并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和创造着成功,之后就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四、拓宽空间,生活中识字用字。
学生识字的课堂在哪里?应该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实际上,语文新课程教材中又一大特点就是要将学生引向生活识字。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家庭生活到社会活动,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社区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到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汉字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面对如此强烈的视听冲击,我们的识字教学,除了教学生在课堂识字以外,还要将学生引入另一个课堂——这就是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有必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
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处处都能显示汉字的无穷魅力。首先可以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认识门牌中的“班”、“级”,从课程表上认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还可以把班级同学的名字互相认一认;然后参观各个教室内的板报主题、、队角、班训等,从醒目的大字开始认,让优秀的学生带读,带学;再让学生走出教室,认识学校内各功能教室的标志和名称,如:舞蹈训练房、电脑室、乒乓室、自然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等等,最后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学风、校风、名言警句。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身边,我们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引导识字,碰到学生时把其拉到身边常问问,这儿写的是什么?很快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短短几个星期,一册学生就能认识很多字,连“静、我、校园、不喧哗、追赶”等复杂的字都认识了。
2、鼓励家长参与,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融合。这一代学生的家长相对来说,文化层次比较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格外关注,所以我们要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形式,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带领他们的孩子随时随地地自主识字。脑科学和相似论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识字教学任务仅仅在于把儿童已经会说的语音,已经了解的语意,已经认识了的图像再加上符号(字形)。因此,倡导让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形式,分别贴到实物上,然后让学生每天到家对照实物读卡片,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加强感官的刺激,诱发了学习的兴趣。家中订阅的报纸,又是一处资源。从家庭订阅的报纸中让孩子把自己学过的字圈一圈,或从包装纸、广告纸上让孩子剪下他们认识的字,或把学过的字编成简单的词语、短语、句子写在条子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识字环境。
新教材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极富有趣味和现代信息,鼓励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逛逛商场,去认识自己喜欢的商品的名称,把自己吃的、用的一些商品的包装袋收集起来,认识包装袋上的字。这样一来,看起来本课教材内容要求认识的字只有14个,但通过交流学习,不仅巩固认识了教材出示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有趣的活动增加了识字量,为将来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还倡导家长们每天在家中开展20分钟的“父母伴我读”活动,把识字阅读发展到每个家庭,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养成勤看报、常读书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开发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
只要肯留心,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好习惯,对生字的认识大有帮助。在家中,看电视、读报纸;在路上,看标语、读店牌。 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多读书,多看报,不仅会念,还要会说。平时让学生人手一本“小记者本”,每天把在电视中,或书报中看到的生字词记录下来,养成积累字词的好习惯 。
生本教育让我们认识到,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我们要在课堂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并且要将学生引向课外,利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主动识字,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这就是新课程教材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一个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