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一所普通小学,为何登上了《人民日报》?

【特别关注】一所普通小学,为何登上了《人民日报》?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中国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所普通小学,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自创建之日起,就开始招收残障儿童入学,着力打通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之间的阻隔,朝着全纳教育的理想不断前行。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以“融合教育融汇点滴关爱”为题对该校作特别报道。一起来看看,这所学校融合教育的“零拒绝”——



“零拒绝”:普通小学为残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武际金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坚持“构建适性保障体系、提供公平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建构全纳教育运行机制,为特殊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教育公平。

一、源于爱,基于法,为残障儿童提供“零拒绝”的公平教育

(一)关爱残障儿童,打通普通教育通道

2012年9月,学校建成后第一个新学期开学,9名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残障儿童入校随班就读,这些孩子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福娃”。自此,凡符合入学条件的残障儿童,学校都无条件接收,编入普通班级,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读书。2015年,学校又将没有条件走进校门的残障儿童纳入学校支持体系,为其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每学年不少于90课时。如今,已有20名“福娃”随班就读,10名“福娃”开始在家上课

(二)创新管理机制,“零拒绝”诠释大爱情怀

学校排除诸多困难,尽力接收残障孩子入学,源于这样一个认知:残障儿童应该拥有和普通儿童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也催生了学校一项新的管理思考——“零拒绝”。这是继学校创新幸福管理模式架构 “零考勤、零批评、零距离、零分数、零监考、零作业”之后的又一个机制创新。

所谓“零拒绝”,就是指学校无条件接收市儿童福利院以及社区中身有残障但可以坚持正常学习的儿童进入学校,和其他学生共同编班,让身有残障的孩子们享受到普通的教育

(三)因材施教,提供面向全体的公平教育

接纳残障儿童不难,难的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让这些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全纳教育,我们开始研究、学习特殊教育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培养“残而有为”社会小公民作为全纳教育的目标,将“促其成长、援其自我发展”作为培养理念,秉承“平等加关爱”原则,将“五个突出”和“五种给予”作为全纳教育的工作策略。“五个突出”,即突出个别化教学、特长训练、多元评价、家校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五种给予”,即给予自信,和孩子们同步发展;给予任务,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给予方法,和孩子们同步成长;给予机会,和孩子们分享成功;给予关爱,和孩子们同享阳光。正是基于上述策略,全纳教育在学校开展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

二、付于行,聚于力,为残障儿童打造“最优化”的学习成长环境

(一)亲情式管理,营造温馨温暖

学校实行“家庭式亲情管理”,为每位“福娃”组建幸福“家庭”。退休老教师是“爷爷奶奶”,学校干部和教师是“父母”,班级中自愿报名的同学是“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家庭,相互关爱,共同成长。家庭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除残障儿童外,家庭成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更换。学校提供场地和物质支持,不定期组织家庭团聚,相互谈学习、谈生活。另外,学校还积极与潍坊儿童福利院协商,让“福娃”在节假日可以到“家庭成员”家中,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二)多措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全纳教育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学校精选业务水平高、有爱心和责任心、具备护理和保育能力的教师担任这些“福娃”的班主任,并为每个“福娃”配备成长导师,从细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定期交流残障儿童的学习、交往、活动和思想状况,研究教育策略,推进工作落实。

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入,学校申请了省级课题“全纳教育,健残一体”,通过课题带动的方式,提高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采用到特教学校学习取经、请特教专家来校指导、观看优秀课程录像、组织讨论、专题培训等形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此外,学校还与儿童福利院结成友好单位,在节日之际,邀请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到校参加活动,增强双方交流,共同做好“福娃”的教育工作。

(三)加大投入,落实帮扶机制

潍坊市教育局、财政局,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残障儿童教育工作,在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20万元为学校配备专用资源教室和专用设施;每位“福娃”享受政府助学金,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区慈善总会也积极为残障儿童筹集善款、提供关爱。

三、基于惑,思于困,使课题研究真正惠及残障儿童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研究,在全纳教育领域,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渐入佳境”,得到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全纳教育理念已在学校扎根生发。然而,对学校而言,这毕竟是一个全新领域,现在做到的是能接纳进来,学校师生和家长能够理解接受全纳教育理念,初步形成全纳教育的人文环境。但从全纳教育技术层面上来讲,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一是专业教师队伍配备问题。全纳教育涉及特殊教育领域,需要具备特殊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因材施教。

二是资源教室使用效率问题。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特教资源教室,但由于缺少专业师资,造成大部分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不高。

三是学校接纳生源容量问题。受现有条件限制,目前原则上每班接纳残障孩子1至2人,一般不超过3人。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现在校随班就读学生20人,送教上门10人,社区内还有一部分孩子未能走进校门,学校也在努力协调中。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享受公平的教育,这也就成了后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也在思索破解之道。

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业师资支持,提升教师整体能力水平。

二是面向特教学校临时聘任3位特教教师协助推进全纳教育项目,区教育局正在协调正式配备特教教师。

三是通过市区两级管理部门协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院校,提供一部分暂时性师资支持。

四是探索新形势下特教班与随班就读“并行”模式,建立“过渡式融合”的互通机制,通过“校中校”的特教班解决较重度残障孩子的入校问题,课堂教学分离而课后活动融合,并打通学生“流通”途径,推进随班就读适应性训练,以期更多的孩子走进普通班。

五是建构全面接纳家长的学校教育框架。2014年4月,潍坊市教育局“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落户学校。秉承“学生入校,家长入学”的项目理念,我们将家长也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从而使学校真正打开校门、走进家门、走进社区。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爱下,很多“福娃”实现了人生命运的巨大转变。同时,健康儿童学会了接纳,培养了爱心,变得更乐于助人。而对于教师来说,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既是挑战更是提升自我的契机。我们坚信,随着学校全纳教育的不断推进,“福娃”们的未来天空将更加湛蓝!

 

(本文刊发于《现代特殊教育》2016年第9期;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261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