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小暖说:

这两天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女大学生踹孩子的事儿,估计让做父母的都堵心得很。


不记得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凡事不论情节不管缘由都跳出来站队骂一通“熊孩子”,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谁要敢为孩子开脱,那就是“熊大人”,同样株连。


那些没孩子的“键盘侠”们,完全搞不清楚“熊孩子”和正常的“淘气孩子”之间有什么区别。“熊孩子”的确讨厌,但是不是说但凡在公共场所大喊一声,就能被定义为“熊孩子”?


一个几岁的小孩子,期待他们时时安静不吵不闹,举止得礼不出任何状况,这是梦境。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不是时时可控。


孩子当然要“管教”,在公共场所不影响别人那是应该做到的基本规则,但“管教”不是打骂,旁人上去踹一脚算是哪门子的“管教”?



很多人不接受孩子像个孩子

很多人怕孩子像个孩子

文  ▏红豆妈


昨天的一个视频,一条微博,看得我三观震碎。


一个是大学女生嫌孩子吵,走过去踹了孩子一脚,孩子妈立马就炸了,咒骂踢打,评论里有孩子的没孩子的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是某博主发微博,主张效仿自己的美国生物神经学博士朋友给孩子喂安眠药水,说公众场合扰民,不是孩子无辜,是家长无耻。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熊孩子熊家长的话题吵吵了好多年了,我承认自己有孩子前后的态度,也变化极大。


曾经也在微博天涯看勇斗熊孩子的帖看得浑身舒畅,熊孩子,就该整!尤其是那种无理取闹动不动就想把别人的爱物据为己有,而且自家家长还碍于面子皮笑肉不笑的帮腔,“就送他吧,也不是值钱的东西”,能不动声色、不留痕迹地暗暗阴他一回,确实舒爽。


曾经也是听到孩子吵就头疼,当然不敢起身飞踢,但尽量躲得远远的,可以理解某些人对熊孩子的憎恨,没有来由的大喊大叫和没有逻辑的情绪崩溃,我也听得肾上腺素飙升,恨不得揍之而后快。


但自己当了妈妈以后,我也能理解一点熊家长的感受。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1

 


有一次我自己带红豆外出,到了饭点去某餐厅吃饭,但赶上就餐高峰期,上菜非常慢,红豆又是真的饿了,坐下没一会儿就尖叫、拍桌,要求吃山楂片(出门哄孩子专用)。然而因为是临时决定的行程,我刚好没带,于是她非常生气,大闹。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菜,但都不合她口味,我只好再帮她点了个草莓酸奶,要了小杯子(很小的陶瓷杯,没有儿童杯),给她倒在里面喝。

快喝完的时候,我说,妈妈给你加点。并试图从她手上拿过杯子。


她突然很生气,抓着不松手,我想等完全喝不到了再给她加,就松手了。


谁知道红豆直接手一转,将杯子扔到了地上。

杯子碎成了八瓣,没喝完的酸奶溅到了旁边人的鞋子上(还好剩的不多),周围的目光让我很尴尬,感觉不说点什么都过不去了,于是开口教训说,红豆不可以,杯子碎了,不好。


我忙不迭地道歉,面红耳赤的承受周围人责备的目光,恨不得能原地消失。


那一次,我突然很理解在公众场合大声吼孩子、打孩子的人,也许父母本身是不想的,但周围人看着,确实很容易感到压力。


人在受到压力的时候,下意识的做法就是转移压力,不是我的错,是孩子的错,所以有很多当街管教小孩的,都可能是当下的环境压力会让他觉得,如果我不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别人肯定觉得我特别失败。


展示性的管教,是在转嫁失败感。我在红豆犯熊的当下,也是这样的感受,我不能当熊妈妈,那就让红豆当熊孩子吧。


压力之下,我也会希望我的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像个孩子。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2

 


孩子有温和体贴的天使一面,也有无理取闹的恶魔一面,就算是亲生父母还有恨的牙痒痒的时候呢,何况是外人?


父母对孩子不是有着特别的宽容和溺爱,而是跟非父母比起来,我们理解孩子的表现,是孩子真实的样子。


红豆九个月大的时候,我带她坐高铁,她晕车且闹觉,非常崩溃,我用背带背着她从车头走到车尾,再从车尾走到车头,来来回回好多趟,一路大哭随行。


我焦虑,也心疼,孩子看起来那么不舒服,公众场合的行为守则我也顾不上了,况且,我也控制不住。


乘客肯定是有怨气的,谁坐车都不是为了看婴儿现场哭闹秀的,都是想好好休息一下的。但他们没有集体投票让我们下车,没有拍下小视频上网吐槽(也许我也就红了呢),我很感恩。


感谢大家的宽容,感谢大家的理解,感谢给这么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不舒服的婴儿,一点点可以哭闹的空间。


一岁以下的孩子频繁哭闹,两岁以下的孩子频繁崩溃,三岁以下的孩子频繁乱跑,学龄前的好奇宝宝乱摸乱动,这些都不是故意熊,而是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没发育成熟。


他心里眼里还没能容下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还容不下眼前以外的其他事,是不是给别人带来了困扰,他不知道。


不过,孩子不知道,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知道。


所以互相之间的这种理解,这些分出来的一丁点宽容,哪怕是盛怒之下窝着火,都能让小心翼翼的父母少很多心理压力。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3

 


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孩子绝大多数时候,确实是表现得像个孩子。情绪化,大声哭闹,无理取闹,关注不到别人的感受,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不具备表现得像个成熟的文明人的能力,这一点很多人尤其接受不了。


于是也滋生了两类人:特别怕被贴上熊家长标签的父母,特别爱贴熊孩子熊家长标签的围观群众。


于是焦虑的父母甚至会给孩子灌安眠药水来维持自己在公众场合的颜面,于是热心群众建了#手撕熊孩子#的话题,恨不得替天行道。


他们关心的也不一定是孩子,而更多的是自己,“我是一个善良守法的好公民,不能让熊孩子毁了我的身份标签”。


成年人确实是有在公众场合做个好公民的道德压力,但这样的压力并没有赋予我们特权,可以伤害孩子的权益。比如提前灌药,比如拍照曝光,比如当场说教,比如直接上手。


下得去手的人,都是在压力之下,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人,而这个被选择的轻,就是孩子。轻的是孩子的弱小和无力反抗。


灌药,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暴力制服,难度都比灌成年人要小得多,打孩子,无论是身高体重力量对比,成人和孩子都不可同日而语。


这不是维护正义,是以大欺小。


难道不是因为不会有造成实质伤害的反抗,下起手来才格外的理直气壮?


孩子才无辜呢!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4

 


有了孩子以后,我深刻理解了以前嗤之以鼻的一句话,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且大胆猜测一句,网络上铺天盖地声讨熊孩子,要手撕熊孩子的人,多半是没有孩子的,至少是没有长时间接触过孩子的。


奇葩说有一集讨论的是,不打扰别人是不是美德?


我觉得,主动地、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的不打扰,是美德,但美德是自律的,不是他律的,是不断追求不断靠拢的,不是做不到就必须横加指责的。


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是严以待人,还是宽以待人。


我做得到,是我的美德,你做不到,并不是你缺德。


熊孩子确实是不对的,公众场合也确实需要秩序,所有人都该共同维护。


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还处于成长期,还处于学习状态,还没有办法时时刻刻保持成熟的理性,没有办法事事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


这些话像极了熊家长给熊孩子找的借口,但事实,真的就是这样。


— END —

作者介绍:

红豆妈,语言学硕士,前童书编辑 ,爱好婴幼儿语言心理 。磕磕绊绊跟小红豆共同成长 ,爱娃,更爱自己 。公号“妈妈的红豆粥(mmdhdz)”欢迎围观。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小暖有话说:

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管教”


刚巧今天下午小暖从上海坐高铁回津,车厢里还真有两个一直在大声打闹嘻笑的孩子。车厢里大家都在休息,可从头到尾没见孩子的父母管过。这绝对算是家长的失职吧?得亏,就算是这样的程度,也没见有成人去踹他们。


快下车时,我见一个其它的小朋友问妈妈:“这两小孩怎么那么讨厌?一直在闹。”这位妈妈说:“孩子的确是这样,你有的时候也会吵闹。可他们的事情,要他们父母来管。”


就是这样。在公共场所如果有孩子的行为影响到了你,大可跟他父母沟通去,成人对成人,怎么说都无妨,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


更何况,难道孩子在餐厅大喊一声就应当被路人踹?那你说那些在餐馆大声喧哗、抽烟划拳的人,影响你没有?谁去踹一脚试试?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女大学生的行为,真真是难以让人原谅。


都说那位妈妈“疯”,可换了你的孩子被陌生人踹,也许你也做不到完全理智冷静吧?理智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看看孩子安抚孩子,避免她再受惊吓,然后再平静地跟踹人者理论。


如果能冷静处理当然更好,但那一瞬间,突然的愤怒让人可能很难理智。这算是一种护崽的天性,这种失控当然不应该被提倡,但说实话也能够理解。孩子真是妈妈的软肋。


很多人说服务员被打很委屈,没错,这是自然,那位妈妈后来也道歉了。但服务员当时仅是一心挡住妈妈,而放走了踹人的女生,这一点是不是也不够公平合理?既然出手了,那难道不是应该让双方都留下来解决问题么?


有人问我这件事你站哪队?我站孩子。餐馆里捉迷藏大喊一声,这样的确破坏了秩序影响了别人,但这种程度能到被当成“熊孩子”脚踹的地步?成人尚且做不到时时控制情绪与声音,你却要求一个孩子做到,是不是不够公平?


但出现孩子在外面打扰人的状况,父母要管,这是自然。咱做父母的,平时也得学会摸孩子的“脉门”,去公众场所时带些安抚的物品,掌握一些让孩子平静的技巧。如果遇到孩子失控吵闹,那就跟旁人道歉把孩子带离,平静之后再带回来。孩子小不懂事,但家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