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Part1::为什么纪律不管用?(读书整理1-4章)
《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我的孩子就是不听我的,家庭作业是一场噩梦,家务事是一场持久战,一切都是斗争。”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阅读整理这本书的重要章节与观点,希望与各位父母们一起学习如何远离亲子冲突,与孩子建立充满能量的情感联结。
Chapter
1-4
为什么纪律不管用?
怎么做是为孩子好?
大多数家长会发现自己习惯于对孩子发布各种禁令,被作者称之为“囚徒—监狱长”的养育模式。扮演囚犯的角色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对即错,作为监狱长的父母,除了奖励惩罚之外,简直不会干别的。这种奖惩制度削弱了孩子自我约束能力,破坏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内在潜力,使他们成为了一个单纯的傀儡,时间一久大家会陷入相处折磨与操控的无尽循环。
我们常用的“纪律”:
在孩子顶嘴时,我们就不让他们看电视,如果他们翻白眼,我们就不让他们玩。我们的口头禅是:“如果你不______,那么我就________。”我们竭尽所能,试图控制我们的孩子。
我们抢走孩子的手机,对他们大喊大叫,甚至扇巴掌,这些管教方式只会拖延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
这些纪律的负面效应:
当我们强化孩子纠正负面行为时,他们表现得好像我们要他们放弃与生俱来的权利一样,而最受纪律约束的孩子,往往最没有能力自我约束。
“纪律”这个词本身具有着良性的意义,但大部分父母用纪律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实现其意愿的工具。通过纪律孩子的行为可能得到纠正,但他们的心不会服从,我们无法收买他们的意愿。
父母们经常说: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
但日常我们如常用极端的方式迫使他们接受,会有非常大的破坏力。我们恐吓孩子,孩子会学会恐吓别人,我们时常使用暴力,孩子会学会使用暴力……
理解孩子的需求:
父母时常寻求让孩子听话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管教,而是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行为时他们需求的反应,我们要学会分析行为背后的东西。
例如,当孩子说:我恨你,父母会觉得孩子是针对自己,如果深究孩子愤怒的真实原因,可能会发现,孩子在校被欺负或者担心考试等。这时,我们需要冷静地破译孩子发怒行为背后的含义,关键是要保持不偏不倚,防止片面理解,从而触到问题的核心。
只有他们和我们真正沟通和联结时,才会平静接受我们的建议,以放开的心态去学习,如果他们受到伤害、感到害怕、生气或怨恨,这些感情会阻止他们自然学习倾向。
让后果教育孩子:
恰恰是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负责,后果不涉及强制,不会强迫孩子屈从于我们的意志,我们能够提供的是鼓励和指导。家长要学会退一步,让生活做孩子的老师。不论是水倒太满还是碰热炉子烫伤,这些危险无论别人多么频繁的指出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所以在不存在真正的危险的时候,我们有权预先警告孩子,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发的负面后果,如果孩子依旧固执己见,我们就后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尝试到苦果。当我们让他们体验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不从中作梗,他们就不会认为我们是他们该反抗的敌人,而是可以用来寻求庇护、鼓励和指导的盟友。
读书
笔记
阅读前面一到四章的时候,脑海里面浮现出了很多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画面,父母用自己的方式“一往情深”向孩子表达“爱”,但孩子并不接受甚至非常反感。当父母崩溃的时候,孩子只觉得很烦很烦,而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才让最应该亲密的亲子关系变成敌对,我想大家看了这四章应该有所感触。
父母们时常也会说:我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教我的,我也长大了啊,怎么到了他这里就不行了。很多现在生活中会发生的冲突也是我们自身童年的再现。甚至到了中老年时期,潜意识也会困在童年之中。童年接受的教育方式也会被延续到孩子的身上:
而我们到底是真正接受了儿时的教育方式,还是被动的习惯了并延续了童年教育方式?我们还应考虑应是这是否适合我们的孩子,是否还适合现在的社会,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延续的家族精神,哪些是我们不再要强加于孩子的。
孩子不是被困在“纪律”里面,被困在我们教育方式里的傀儡,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承担后果,他们才会真正的成为内心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