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幼小衔接数学 音频: 进度条 00:00 08:56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关于数学启蒙,之前谈过很多了,关键一点就是大家要打破误区, 数学不是练习数数,而是锻炼数学思维,更加关键的是,数学启蒙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之前写过的文章重新再放一下,适合零基础开始的孩子,大家可以系统看一下:
要么不教,要么背运算口诀|数学启蒙正确打开方式在这
数学启蒙可不只是学心算,生活中处处可以锻炼数学思维
别只满足孩子会数数,这两个能力才是数学启蒙的关键
从数感到数学,未来好成绩从这些日常游戏做起
数数背后大学问|数学启蒙第一步,你做对了吗?
似乎很久没聊数学启蒙了,那今天就来进阶一下,谈谈幼小衔接的数学能力如何培养。
很多人都会觉得,接近上小学了,数学能力都是实打实了,肯定不能只是之前所说的数数这些了,不少幼小衔接班都会开始教计算了。
然后不少朋友都会走上我们当年学习的老路,就是让孩子背诵口诀。这个不是不行。
但是又回归到我之前一直强调的关键,学龄前的启蒙最怕的就是,还没正式开始学习就让孩子讨厌学习了,幼小衔接也不例外。
脱离运用,枯燥的背口诀,我们成人也不喜欢,更不要说孩子了。那不妨换个思路来看看,可以怎么做。
数学思维有一个核心精髓,就是数字是可以拆分和合并的, 这一点是我在进修早期儿童数学课程中觉得非常关键的一点,也是我小时候忽视的。
于是,我小时候只能死记硬背公式,却做不到“玩”数学。 那什么意思呢? 我来举几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数字27,如果我们拆解数字,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27”里面藏着一个隐藏数字20, 而且数字是可以有不同的拆解和合并的方式。
为啥理解这点很重要呢?这会颠覆我们很多运算技巧,也会让我们觉得数学很好玩(至少对我是这样的,估计理科学霸觉得这是常态)。
比如14*18,我们通常的解题方式就是做进位制乘法,但如果我们眼里的数字都是可以合并和拆分的,那么我们的计算就可以变成下面这样的图例了:
很多人也许会说,怎么看上去更加麻烦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已经更加接受口诀背诵了。
但试想对一个孩子来说,枯燥背诵有趣还是这样涂涂画画告诉孩子“数字魔术”更加好玩呢?
而且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这么“玩”,他的数感就会很好,更加复杂的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计算都会觉得很容易。
那么对于幼小衔接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数感可以怎么“玩”出来呢?今天就分享几个小方法。
之前文章写过,数数最关键的是“一一对应” (这个不重复了,不了解的,记得去看我开头放的那些文章链接) 。
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一个数”肯定是不行的,那他的计算速度就会慢,数感也会受到影响。
最简单的就是跳着数 ,比如每隔2、5、10来数数。每隔2进行数数是最简单的,慢慢可以扩展到5、10进行数数。
当你和孩子进行每隔5、10数数时,我建议你可以把这些数字写下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观察,这些数字是否有什么规律。
(记得吗?规律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能力, 如果不知道这个的,一定去看一下今天文章开头的那些旧文链接)。
每隔5数数时,数字末尾每隔一个都是一样的;每隔10数数时,数字的最后一位都是一样的。
这样的观察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之处,这是激发学习动力的途径,让孩子觉得“有意思,很神奇”,同时也是在大大提高孩子的数感。
既然是拆解合并数字,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鼓励孩子拆解数字 ,比如“8”, 可以是2和6,3和5, 也可以是10去掉2, 9去掉1。
这样的拆解合并,其实就是在引入“加号、减号”的概念,加号就是“和”,减号就是“去掉”。
比起正襟危坐的教,这会有趣很多。 我当时和小D玩的时候就叫做“数字有魔法 ”。
我和她说,每个数字都是有魔法的,他们可以变身好几个,比如8可以变身为2和6(变身之前你也可以让孩子喊个魔法口令,提高兴趣)。
孩子只要感兴趣就会和我们不断不断地练习, 这个很关键。那如果你发现孩子还是蛮困难进行这样的拆解,我建议大家可以引入“10”框架。
画一个2*5的格子,然后根据数字把图形 填进去, 可以是按照顺序填8,也可以填满10,然后去掉2个,这就是拆解和合并的图像表示方法。
这样非常直观,让孩子看到数字的代表含义,也是在强化之前的“一一对应”概念。先从这个入手,熟练了就可以脱离图片,直接脱口而出了。
拆解合并运用熟练后,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学习之后的运算,而不只是死背口诀。
学习计算后,大部分孩子对于10以内都会觉得相对容易,一旦到了两位数的加减法就会觉得难。
感觉难的时候,如果还只是一味使用当年我们走过的老路,觉得需要再多努力,强迫孩子多背诵口诀,那么肯定会伤害学习动力的。
这时不妨帮助孩子建立一些学习策略 ,如果你之前引导孩子合并拆解数字的基础打的扎实,那么就能有很大的帮助。
举个例子,16-8=?这时提醒孩子,8是2和6, 16是10和6,那么可以先把6去掉,然后就是10减去2了。
和大家聊过,我现在还在上早期儿童教育的课程,断断续续上了快一年半了。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不负责任的评价孩子的话就是“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要再努力一点”。
“成绩不好”只是结果,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需要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个孩子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而“努力”更是一个非常笼统模糊的概念,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怎么来解决和应对目前的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