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常宁这所山村小学人才辈出?

为何常宁这所山村小学人才辈出?

(点击图片即可观看视频)

在常宁有句俗话:”东路养猪,西路读书”。但位处常宁东路的荫田镇一山村小学却培养出了几十名大学生,甚至还有北大的博士生。


”这个山村小学为什么这么牛“?带着这样的疑问,小编决定亲身去看看、了解一下这个地方。

原来这个山村小学叫:迎新小学,位于荫田镇迎新村(并村后叫斛林村)。

迎新村,旧称斛林垌,位于原荫田、西岭、衡头、双安四乡交界的山区之中。全村近2000人散居在十四个村民小组、近五千亩地的广大范围之中,旧时该村有九冲十八坳之称。


该村现有尹、陈、吴、蒋、林、李、阳七姓,其中尹姓为主体,占了全村总人口的近一半。

(迎新村一角)

据尹姓老人说,他们这一支是明洪武年间由湖南茶陵尹氏迁徙而来。


在尹氏中,有一个传说:岳飞将军曾驻屯茶陵,驻屯期间,茶陵尹氏家族曾为岳将军提供了半年军需。后岳将军拔营离开茶陵时,发现当时的茶陵尹氏重武不重文,为鼓励茶陵尹氏兴文教之风,题字”一经堂“赠之。

(迎新小学远景)

从此以后,茶陵尹氏重教兴文的传统就开始形成了;而洪武年间从茶陵尹氏迁徙而来的斛林垌尹氏也保留着这一传统,现今斛林尹氏宗祠还保留着”一经堂“的匾额。


斛林尹氏重教兴文的传统为斛林培养出了很多知识分子;在清乾隆期间,斛林尹氏出了一位叫”尹先魁“的老翰林。


尹氏重教兴文传统得到其它六姓的认同和效仿,后面整个斛林七姓都形成了重教兴文的传统。


(老庵堂遗址)

解放后,斛林垌改称迎新村。1970年,迎新先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拆掉了村里的老庵堂,在庵堂旧址后面兴建了迎新小学;从此迎新小学的历史就开始了。


由于迎新村教育氛围浓厚,重教兴文的传统理念深深根植与迎新村民脑海中;在80年代,迎新村还曾兴办了五七”中学“。


1998年,砖瓦结构的迎新小学历经近三十载的岁月沧桑已属于危房范畴。在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民们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积极主动自发捐资捐款。1999年,在老迎新小学旧址上水泥结构的新迎新小学建立了!

(1998年重修迎新小学纪念碑)

(1998年重修迎新小学纪念碑)

在迎新村”重教兴文的传统”教育下,迎新村的读书人也不负众望:近几十年迎新村、迎新小学竟出了几十名大学生,其中还有北大的博士生!


今年上半年,荫田镇党委政府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做出了撤并村级小学的决策;而迎新小学赫然在撤销的行列之中。

 

迎新村民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努力向荫田镇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原来,迎新村十四个村民小组竟有六个未通水泥公路,校车接送极其不便;其二,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里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而撤并后,村里离最近的小学最少都有四公里,外出就学实在不便。


荫田镇党委政府在得知村民反映的情况后,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前提下,作出了保留迎新小学的决策。


迎新小学保留下来的消息传达到迎新村后,村民们由衷的感谢党和政府;同时也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们提供工作、生活保障。

(捐款通知)

于是迎新村民自发的捐款捐物,修葺学校。为学校更换电线、接通自来水,为教师购置电冰箱、装修厨房、澡堂,在教室里装上电风扇,在二楼走廊上加装防护栏等等。

(为学校增加护栏)

不仅如此,村民们还组织成立了“村民关心下一代社会治理委员会”,保障孩子和教师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村民关心下一代社会治理委员会代表)


临近九月,学校就要开学了。在此小编祝愿迎新小学早日修葺完工,为迎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