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丨以过程性作业驱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教法丨以过程性作业驱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在学习过程完结后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只具有检测作用,失去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价值。语文过程性作业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根据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作业,以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一般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与之相应,课前作业为基础性作业,课中作业为发展性作业,课后作业为拓展性作业。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为例,谈谈过程性作业的设计与使用。





设计基础性作业,引导课前自主预习。课前预习是学习活动的前置,在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前预习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设计作业时不能只侧重知识层面的记忆,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读、识、写、思融入自主预习全过程。课前预习作业以预习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为《观潮》设计的“预习任务单”包括如下内容:

1.朗读课文,认识生字。你能记住这些生字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2.在田字格里练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把包含生字的词语在课文中圈画出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4.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所写内容和你联想到的画面。

5.观看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收集与钱塘江潮有关的诗词、图片等资料。

预习作业的第1—3题旨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和积累词语,但不是机械地抄写性训练,而是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经验理解生字词。第4题依据阅读基本规律和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阅读体验。第5题引导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提取相关信息。这5道题目都是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打基础。



设计发展性作业,引导课中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能诱发其学习兴趣的“学习场”。在这个学习场中,教师发挥着“协助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发展性作业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支架。其实质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以“课堂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发给学生,为学生的阅读探究提供路径指引。
《观潮》描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钱塘江大潮,生动展现了潮水的壮观。本文的教学重点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观潮”,认识钱塘江潮的特点,而且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学习有特色的表达方式,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发展语用能力。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发展性作业

1.请你读古诗

默读刘禹锡《浪淘沙·其七》,展开想象,说一说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我从诗中读出的画面有:__。

2.请你读课文

默读课文,想想其中的哪些描写与刘禹锡的诗句相对应?用波浪线画出来。展开想象,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我从课文中读出的画面有:__。

3.请你练表达

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观潮场面的。

(1)作者是按照___的顺序来写观潮场面的。

(2)你觉得哪些语句富有新鲜感?把它们抄写下来。

4.请你学朗读

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把第3—4自然段背下来。

以上作业主要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设计,旨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第1题让学生读刘禹锡写钱塘江的诗歌(课后练习三),想象诗中描绘的钱塘潮盛况;第2题由诗入文,寻找诗句与课文的对应,想象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课后练习二),进一步感受景色的壮美;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第3题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第4题通过带着个人理解的朗读,让学生贯通阅读体验,获得深层发展。这样的发展性作业,为学生指出了“学路”,也为教师明确了“教路”。课堂上,师生围绕学习任务单开展阅读探究与互动交流,以学定教,实现“学路”与“教路”的统一。

教法丨以过程性作业驱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设计拓展性作业,引导课后综合实践。课后作业具有检测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课后作业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性检测,而应在关联课前和课中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其在综合性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笔者为《观潮》一课设计了如下拓展性课后作业:
请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1.请你读一读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请找两三篇描绘自然美景的经典散文读一读,并思考:你从文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怎样的美?做好课堂交流准备。
2.请你办小报
请进一步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以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手抄报,并在课堂上展示。

课后作业的设计注意区分难度层级,并以“选择性菜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2题是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过程性作业设计要加强指导性与探究性,体现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注意整合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