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丨以过程性作业驱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在学习过程完结后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只具有检测作用,失去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价值。语文过程性作业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根据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作业,以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一般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与之相应,课前作业为基础性作业,课中作业为发展性作业,课后作业为拓展性作业。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为例,谈谈过程性作业的设计与使用。
设计基础性作业,引导课前自主预习。课前预习是学习活动的前置,在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前预习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设计作业时不能只侧重知识层面的记忆,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读、识、写、思融入自主预习全过程。课前预习作业以预习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为《观潮》设计的“预习任务单”包括如下内容:
课后作业的设计注意区分难度层级,并以“选择性菜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2题是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过程性作业设计要加强指导性与探究性,体现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注意整合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