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西山长水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年级 语文(二)

(全卷四个大题,共22个小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断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 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之晦涩难懂之处。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 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 《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对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 在乡土社会里, “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 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 《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查有放的制度来做保障。就当下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少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向,做到“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材料二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

(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考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热潮,展现主力军风采,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广大职工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为激励自身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人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要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要以创新为导向,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

(摘编自《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要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就能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

B.政府可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运行方向,做到有为。

C.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改善,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利等为最终目标。

D.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工匠精神。

B.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都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

C.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它的本质是创新,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

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愈发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实力竞争。

6.如何塑造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兄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向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着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白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竞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小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丁!|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 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 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 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 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 6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 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9.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内容相关,但运用的写作技巧不同,试比较两篇散文,并指出三点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鄢,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让间,且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鼎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荀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议寡人之罪者遍天下,唯君图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B.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C.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D.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遽起,指迅速发动,“遽”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字含义相同。

B. 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谢”

含义相同。

C.不佞,指没有才能,古时用于自谦,类似谦词有不才、不敏,都表示自己才能平庸。

D. 黜,指罢官或降职,古代表示官职罢免的词语还有罢、绌、免、夺、解、革、废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派栗腹为赵王祝寿,栗腹查探情况后,禀告燕王,说赵国孤立无援,军力未壮,可以讨伐。

B.燕国朝廷上下大都建议讨伐赵国,燕国举重兵分两路攻打赵国,惨败告终,后乐间投奔赵国。

C.燕王写信给乐间,虽然表明自己有错,但也埋怨他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希望他不要抛弃自己。

D.燕王用柳下惠多次被黜都没离开鲁国的事例,劝说乐间返回燕国,但乐间最终没有被燕王说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5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0年全国卷三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

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使人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具有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要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

D.全诗以抒情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的空间,也需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韩愈《师说》中认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是对待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采取

_         ”的态度,而一般人采取“_       ”的态度。

2)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         ”的观点。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       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_       。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        、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风餐露宿,不改初心。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7.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19.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

B. 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入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C. “民亦劳止,乞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D. 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阅读是思想产生的源泉,没有阅读,你就不会站在人类智慧的至高点。时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使阅读变得容易,快餐化的阅读变得更加廉价。然而,阅读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____,手段上更不是上传下达,而是靠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反观当下,有人将一年读几百本书这样的事情,美其名曰泛读,殊不知阅读绝非吃快餐,②____,要细咂慢品。“七天速成某某名著”,即使你能完成,也只是填满了胃,③_____。将阅读内容转化为思想的过程,需要“慢工出细活”的长期功夫。

21.下面是承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5分)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太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承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202256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亦劳止,沈可小康”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初期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材料二

19791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在20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社会”的构想。

材料三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们每位中国人都会体会到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

十八大召开至今已经10年,在这非凡的10年中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展现了中国速度。

学校举办“我身边的小康故事”征文活动,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语文(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3分,共33分)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9

C

A

D

A

B

B

B

B

A

D

B

6. 要进仃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

②要有一整套有效的劇度来做保障:一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善国民教育状况,提高国民素质。

(答出3点即可,其他谷菜也可的情给分,如: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匠人要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椒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呕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

8. 表明文章所与内容与朱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

说明《荷塘月色》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蹈ボ要像朱目有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解析]答题格式

1.题目的表层含义:“又见简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目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

2.题目根据文中的隐含含义:“又见荷塘月色”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啊

3.题目与主旨(思想感情)的关系:“又见荷塘月”暗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洁的品,独立的人民族节气

4.题与文(线索)的关系

5.题目与文中形象的关系

6.手法与效果。

9. ①吴文有意避开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等主要表现手法,而另施以白描为主的手法。

②吴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非常突出。一是题目暗含着与《荷塘月色》的对比:二是过去的荷塘与今大的荷塘对比;三是朱自清高尚节操与时下人格变异、道德沦丧状况对比

③两文所用主要表达方式不同,朱文侧重荷塘景色的描绘,吴文侧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朱文以描写见长,吴文以叙述议论见胜。

10.B

11.B (“多谢后世人”的“谢”字指告、告知)

12.A (“赵国立无援,军力未壮”曲解文意)丑事。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诉邻居,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寡人的怨恨、憎恶还没有表现出来,您就公开弃国而去,不能算是尽了忠厚的本分。从前柳下惠在音国做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音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音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罢黜当作辛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没有被忘记:不把离开国家作为信念,所以远近的人们没有非议他的。如今议论寡人罪过的人遍及天下,希望您再考虑一下!”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13.(1D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国复燕王。(“怨”“卒”“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寄托”存身;“躁”浮躁、不专心,两处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燕王喜派栗腹用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返回上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成壮年,可以讨伐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讨伐赵国的事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作战,不可以与赵国开战。”燕王问:“我用两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问:“我用三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大怒。大臣们都认为可以讨伐赵国,燕国迅速发动六十万兵力攻打赵国,派栗腹用四十万兵力攻打部邑,派庆秦用二十万兵力攻打代地。赵国派廉颇用八万兵力在部邑迎击栗腹,派乐乘用五万兵力在代地迎击庆秦。燕国人被打得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责备乐间,并向他道歉,说:“寡人无才,没能顺从您的意愿,所以您弃国而去,寡人不贤明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常言道:’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轻易产生怨恨。’寡人希望在我有错误时,您能帮助掩盖,未料想您会张扬我的罪过;希望在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未料想您会张扬我的罪过。况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没有不听说的,您又地里跑出燕国表明您的怨恨,抛弃寡人,寡人有罪过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谚语说:’忠厚的人不损害别人使自已得到好处,仁义的人不危害别人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的邪恶,是忠厚者的行为;挽救别人的过失,是仁者的本分。现在让我承担不贤的罪名,而您也有失掉忠厚的牵累。因此我认为您选择的做法,没有可

取之处。国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墙一样,是用来聚拢好事掩饰


13.(1)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土。

(2)螃蟹有六条提,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鳍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4.D(解析:结尾以议论收尾)15.①特征:洁白鲜嫩。②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手法。以藜董的粗劣与苦笋的洁白鲜嫩作比(衬托),③比喻的手法。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1点2分)

16.(1)(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2)君子生非异也

严于物也(3)封狼居胥

羸得仓皇北顾

17.浩如烟海层出不穷自强不息

18.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揭开)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19. B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 A .比拟,赋予厨房烹饪的东西以人的情感,“焦虑和苦涩”。 B .比喻,将“年轻的干部”比作“拓荒牛”,本体是“年轻下部”,喻体是“牛”。 C .引用,引用古人的话“民亦劳止,疙可小康”。 D .借代,“汉服“西装”是两个人的着装,

用部分代整体。

所以, B 项与原文的修辞手法相同。故选 B 。

20.在时间上绝非一朝一夕真正的阅读有如喝茶(品酒)结果一定消化不良

21.(1)“敝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敝校”)

(2)“大作”改为“作品”(或“文章”)3)“拜读”改为“阅读”(4)“蓬革生辉”改为“倍感荣幸(5)“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刷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1)“敝校”,“散”,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一般不用于集体的事物。改为“学校”,或删掉“散校”。

(2)“大作”,称别人作品的敬辞。此处称“我社同学”的作品,改为为“作品”。(3)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受其某人指点。敏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此处请对方读作品,改为“阅读”。

(4)}“蓬革生辉”,形容贵客来访令主人感到增光不少。此处称“我社”,改为“倍感荣幸”。

(5)“敬谢不敏”,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22.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三则材料都用绕“小康”来思考立意。材料一告诉我们“小康”的最早出处,并指出这是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材料二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在20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社会”的构想。材料三则是我们已经完成了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体会到了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题目要求针对学校举办的“我身边的小康故”征义活动写一篇征文。“我身边的小康故事”是征文的选材范围,应写成记釵

文,不得写成议论文、说明文等。

要写好本文,选择身边的素材是关键。考生要辫于从平常生活中找到适合的材料,要做到平中见奇。虽然衣食住行都可以选,但要注意选的角度,如从着装角度,可以摒弃样式的套路化,说颜色的变化,由原来的灰自到现在的五颜六色,人们审美的变化正是小康生活的一种体现;如从吃的角度,可以说自己成长经历中关于“吃”的几个片段来表现小康生活;如从居住角度,可以写自家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国家居住条件的变化:从行的角度,可以写交通工具的变化来展现小康生活的幸福美好,等等。主题方面,可以表达奋斗才能创造小康生活;小康生活只是我们国家前进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大家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会有小康生活的到来等。

立意:1我家的致富“灵药”。2.盼小康,奔小康,赞小康。3.用奋斗创造美好小康生活。

范文:

我和我的家乡

家乡,这是多么温馨的名字啊!它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是成长的摇篮,是梦想放飞的基地。“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归故乡”这是位及至尊的君王的衣锦还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饱受离乱之苦的诗人归家的欣喜之情。

每当谈及我的家乡,我的心里便会感到十分骄傲。因为,正是伟大的祖国使我们家乡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信?那就请大伙儿跟我

一道到我的看一看、瞧一瞧。

小时候,我家的车棚下放着一辆落满灰尘,又重又丑的自行车。听爸

爸说,那以前可是全家人的宝贝,据说花了爷爷半年的工资呢!可现在,旁边的两辆轻巧漂亮的自行车却让它相形见绌。

不久后,我家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爸爸买回了一辆大红色的摩托车。我马上爬了上去,让爸爸带我去兜风。一路上,看着路人羡慕的眼神,我心里美极了。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吵着闹着让爸爸带我出去玩,坐在风驰电掣的摩托车上,那种感觉,真爽呀!

再后来,街道上开始出现了电动车的身影,我们家也不甘不弱的头一辆。蓝色的外壳,小巧的车身,即轻巧,又耐久,而且速度也很快,骑起

来万便板了。丁是,电动车又成了我们家的新龙。

一年后,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门前停着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原来,这是我们家的又一名新成员。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哇!豪华的真皮座椅,全自动的电动门窗,立体声环绕的高级音响,太棒了,我们家也步入“有车族”了!从那天起,母逢假日,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车去外地旅游,听爸爸说,这可是现在最流行的旅游方式了,叫“自驾游”!

我曾经自豪地问,“爸爸,我们家的生活就是歌里唱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对吗?”爸爸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是呀!不止我们家,你看看周围的所有人,大家的生活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都得益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

这时候我不由得想起降央卓玛唱的歌﹣一《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是啊,家乡的变化无不与国家的强大有关。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是越来越美,越来越富饶。你看天蓝水碧、街市整洁,物阜民丰,其乐融融。

我爱您,美丽的家乡。现在的我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把我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而努力着。今天,我以家乡为荣;明天,家乡将在我们这些年轻的建设者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自己成了家乡建设的总设计师,正用自己的笔描绘着未来家乡的发展和宏伟的蓝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