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父母的功课

“ 抵达质变点
用热爱点燃自己
婉琳的第159篇原创文章
孩子也是父母的功课
2022年 11 月 23 日
最近去图书馆借书,发现上次发现的台湾亲子作家蔡颖卿还有另外一本书《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是和另外一位心理学老师洪兰老师的合著,于是又借回来翻阅。
跟上次一样,书中又有观念让我耳目一新。
你有我有就是公平吗?
以往我的观念是对待家庭里的多个孩子,东西买一人一份就是公平的,好像很多家庭也是这么处理。我觉得这样一人一份最好了,可以各玩各的,不产生争吵。但原来我这个理解还是太表面了。
一个家庭里面应该是要有好东西是要一起分享的概念。一人一份看似公平,却忽略了家人是互相分享的。当你拥有一个好的东西,应该是和爱你的家人共同分享,而不是将它占为己有。这样会让孩子对“公平”有错误的定义。物质的公平不是实质的平等,洪兰老师建议在小孩之间为了东西多少起争论时,借助时机教他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父母平时也可以尽量让大的孩子去照顾小的孩子,给予大的孩子一部分责任,培养亲密的感情。
我想如果没有经过深刻思考,在孩子们吵闹、心烦意乱之时,第一反应大概率是想让他们先安静下来再说,最快的方法就是满足各自的要求。只有平时也不断在琢磨和思考如何育儿才能想到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契机。难怪都说做人父母难,确实在很多方面都是考验,远不止需要搬砖赚钱,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心力去培育。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跟着在成长。
书中还有另外一处观念我阅读后也影响深刻。
兴趣要排在第一位吗?
现在有很多的兴趣班,很多小朋友两三岁就被送去学兴趣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希望能帮孩子们早日发现天赋潜能,加以培养。书中蔡颖卿老师提出:在早早开发兴趣和天分之前,先让孩子正常发展。
摘录书中两段话:
✦ ✦✦ ✦✦ ✦✦ ✦
蔡颖卿老师:
有很多艺术家并不是从小立定方向、一路训练而成的;
也有很多小天才长大后不是才华不够,
而是因为比正常人狭隘的经验而提前凋零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天才的父母,
即使是,
也不该忘记完整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目标,
也才可能对社会有所共享。
✦ ✦ ✦ ✦ ✦ ✦ ✦ ✦
✦ ✦✦ ✦✦ ✦✦ ✦
洪兰老师:
真正的天分是父母扼杀不掉的,
但放弃基本知识的学习,
会使孩子的兴趣无法更上一层楼去发挥。
才艺到最后一定需要品德的内涵加持,才能发光发亮,
我们要培养的是大师而不是工匠,
孩子需要广泛阅读、涉猎,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 ✦ ✦ ✦ ✦ ✦ ✦ ✦
这一部分的观点,两位老师都认为不需要太早为培养孩子的兴趣花太多金钱物力,应该让孩子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地基。在另外一章中有详细的讲到这个问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还在读2/3年级的时候就宣传自己的孩子对数学不灵光,擅长文科学习。但小学初中的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教育,不应该让孩子以兴趣为由不好好学习、造成偏科。
书中还引用一段梁实秋先生的一段文章:先生在清华读书时觉得自己不适合学数学,也不觉得需要学好,混个及格便满足。但到了国外学习,国外学校要求他必须将数学这一科补修,他才认真对待起来。在这认真学习的过程中,竟也培养出兴趣来,还得到优异的成绩。从此他明白读书上课就是纪律,无所谓有没有兴趣,性格合不合适。越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越要鞭策自己努力钻研。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需要家长的引导,如果连家长都认为“他不是这块料,学点他擅长的吧”,无疑会让孩子更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