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学前教育学术团队第23次共读活动——《互动还是干扰》第十章共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2022年11月13日下午17:00,新网师学前教育学术团队在腾讯会议开启第23次共读。本次共读由学术团队成员、成都市第三十八幼儿园廖丽涛教师领读《互动还是干扰》第十章内容,学前团队成员及学前教育课程组优秀学员参与。
一、有效教师的特质
“她的主要资格使美德,而不是语言”
——蒙台梭利
“有效的教师是对儿童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着迷的人。她们会把时间花费在如何与儿童的思考同频共振并回应她们的想法上。”
本章节主要围绕,无论所教儿童处于什么年龄阶段,能够有效参与儿童思维过程的教师都有的七个特质:专注、敏感、具有回应性、尊重他人、真诚、成为好榜样、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展开讲述。
01
专注
是指教师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敏感并感兴趣,但不一定要干预,它可能在决定是否在互动之前要进行等待、观察和思考。当儿童看向教师的时候,教师积极的肢体语言、微笑、点头或补白,有时候比出声的交流更能保持儿童的学习动力。专注可以引发教师的观察和积极倾听,这两者均是决定何时或是否互动前的必要步骤。有时候沉默是金。等待、观望和好奇的教师更有可能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与儿童互动而不是干扰。
儿童是在与他们一起工作和玩耍的教师的关怀、同情和关注中茁壮成长的,因而与儿童保持温暖的关系相比其他更加重要。
詹大年《好的关系,才是最好的教育》提到:
“教育不论成功,只论成长。让我们从好的关系入手,和孩子一起成长,静待花开。”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专注有如下表现:
教师真诚地关心儿童,并充满兴趣;
教师在和儿童互动时十分热情(而非只对容易打交道的儿童表现出热情);
教师留意每一次交谈;
教师通过身体语言和互动中的敏感性来显示专注。
02
敏感
莱弗斯在对过程取向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强调了教师和儿童互动方式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互动是实现儿童健康成长和参与的关键。他在《教师观察评量表》强调了敏感性,即对儿童的情感需求是否有灵敏的反应。
敏感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也指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书中是指教师对儿童的情感需求是否有灵敏的反应,这也是实现儿童健康成长和参与的关键。
(拓展)敏感期:在《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节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教师必须对儿童的以下需要具有敏感性:
●尊重:互动中儿童能感受到被重视和公平对待
●关注:倾听儿童,接纳其受到关注的需求
●安全:识别儿童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并做出回应
●爱:对儿童进行热情真诚的回应
●肯定:积极对待儿童的努力和获取的成就,并赋予儿童自主意识
●明确:确保儿童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待以及并不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行事
●理解:了解儿童并能对高度个性化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回应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敏感有如下表现:
教师在每一天开始时都会迅速地和儿童同频;
教师十分关注儿童的计划和需求;
教师明白,在引入教师的计划之前,需要解决儿童的兴趣问题;
教师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感受、谈话、思考。
03
具有回应性
回应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意愿的“去中心化”,也就是教师更愿意将儿童视为学生的核心而不是教师。他们希望互动发生,会考虑到停下来倾听儿童想说什么,与儿童接触并参与儿童计划的时候,能够搁置自己的计划,并迅速作出回应。回应质量的高低在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儿童的能力。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迅速回应有如下表现:
教师对儿童以及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感兴趣;
教师停下来,坐下来,倾听交谈的开启者说什么;
教师通过表现出热情专注向儿童表明他们正在给予儿童时间和关注;
教师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回应以保持互动的持续推进。
04
尊重他人
尊重意味着教师要认真对待儿童的想法和意见,充满兴趣地询问儿童的想法,然后对他们的回答作出回应,并根据答案采取适当的行动。
“每个儿童都很重要”计划(Every Child Matters)——五项内容:
1.健康
2.安全
3.享受并有所实现
4.做出积极贡献
5.享有经济福利
缘由:
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了基础教育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孩子而改变》指出英国教育首要目标是提高所有学生的成就标准,2004年更把这句话写进了《儿童法案》,并且具体指出基础教育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确保每个孩子身心健康;二是保证孩子的安全;三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幸福感并有所收获;四是要让孩子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并做出积极贡献;五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尊重儿童就要明确儿童是拥有权力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信念、思考和兴趣。尊重儿童的教师会努力和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调谐。尊重儿童不仅是倾听儿童的观点和看法,还意味着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行动。
《儿童权力公约》该公约由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
《儿童权利公约》的主要内容——儿童最基本需求的权利
1.生存权:所有儿童有存活的权利,以及有权接受可行的最高标准的医疗保健服务。
2.保护权: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免受身体及性经济剥削和虐待,免受战乱、遗弃、照料疏忽;当儿童需要时,随时提供适当的照料或康复服务。
3.发展权:包括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向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心理、精神的需要。
4.参与权: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包括儿童有权对影响他(她)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公约共54条。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尊重有如下表现:
教师为儿童表达想法、形成观点以及表达感受提供大量的机会;
教师积极倾听儿童的表达,尊重他们的贡献;
教师对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做出回应;
在适宜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儿童的话语采取行动。
05
真诚
在教育场景中,真诚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语调表现出来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罗杰斯认为,学生在得到更高水平的理解、关怀和真诚的情况下会学得更多,表现更好。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真诚有如下表现:
教师对儿童说什么、想什么真正的感兴趣;
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语调,都能展示出他们对儿童真正感兴趣;
教师能对儿童饶有兴趣的表达进行评论或修饰,而不是提出问题;
教师会持续与儿童互动,以助力儿童达成学习目标。
06
成为好榜样
班杜拉指出:社会学习来自儿童得模仿学习,继而将所学经验内化。儿童对经验的建构基于对重要他人行为的模仿以及内化。
洛里斯·马拉古奇曾说:“我们须知道儿童不是通过模仿天堂或宗教的礼仪书中的内容来掌握如何与人交往或教导别人的,而是通过对教师如何工作、讨论、思考、研究和共同生活的提炼与解释。”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成为一个好榜样:
教师敏感地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师谨慎、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来强化儿童的词汇并推动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以自己的行为或行为的不同方式让儿童效仿;
教师向儿童清晰展示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让儿童懂得这些是终身发展所需的技能。
07
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
教师和儿童双方都很放松。教师会停下来、俯身,听儿童开启对话,对儿童的一切都感兴趣,通过真诚的问题来澄清儿童所说的话,通过评论表现出他们正在倾听,或是在个性化的轶事中修饰儿童的话语增加互动的趣味。他们给予儿童的是温暖的关注,他们是真正热爱儿童。
有效的教师必须是热爱儿童的。陪伴儿童的时候感到很自在,意味着教师和儿童双方都很放松。这是师幼互动毫不费力地顺利进行的指标,也是教师关注、沉迷于儿童学习过程高于关注达到什么目标的指标。
在成人-儿童的互动中,自在有如下表现:
教师对儿童自发的、奇特的想法非常着迷;
教师乐于追随儿童的思路(在适宜的情况下),放弃计划(尽管有时只是临时的);
教师很放松,所以儿童也很自在;
教师欣赏儿童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达到一个具体的目的。
二、互惠的重要性
威尔斯称,教师要与儿童共享知识和经验,努力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将自认为根据共享的背景信息能够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互惠的(相互作用),这个术语也曾被克拉克斯顿用于表达“学习力的四要素”之一。学习力,即学习能力,也叫做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进行自我改变的能力或者认识与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
“四要素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Guy Claxton盖伊·克莱斯顿教授(2002)首先提出了学习力构建的四个要素,即通过四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四种力量“4R”:顺应/顺应力、策应/策应力、反省/反省力、互惠/互惠力。
“综合体说”。美国哈佛大学W.C.Kirby柯比教授(2005)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丰富了学习力的内涵,并出版专著《学习力》,他认为学习力应该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综合体。此外,他提出:学习力还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创造等非智力因素。
互惠这一概念表明双方在互动中的贡献是同等的,至少双方觉得对互动的参与和交流是满意的。有效互动的价值和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儿童对教师的回应以及教师对儿童的回应两个方面。威尔斯称,教师要与儿童共享知识和经验,努力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将自认为根据共享的背景信息能够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
对于互动有这样三个类比:
类比一是“舞蹈”。重要的不是谁来“领舞”,而是另一方要追随同样的舞蹈。就好比领舞者跳“拉丁舞”,另一方如果选择跳“中国舞”,那不管领舞者的舞技多么高超,也不可能达成有效的互动。所以为了顺利起舞,教师和儿童都必须投入共同的关注和经验。
类比二——“跷跷板”。跷跷板只有在下来、上去的度量值相当的情况下才会被看做是个好玩的玩具,如果一边太重(例如,对话中的一方说得太多,)另一边就没有机会在互动中表现自己,只能垂头丧气地被悬置半空中。有效互动意味着教师和儿童在思考与感受的心流中是轮流作用,所做的贡献是较为均衡的。
类比三——“球”。要想玩球游戏能够持续下去,作为经验丰富的“游戏者”,抛出去的“球”应使儿童既愿意接且有能接得住,还能川汇区。使用同一个“球”,并能使抛球游戏持续下去才是有效教师能力的体现。
研究发现,以上三个类比都有局限性,师幼互动往往很多时候是偶发的、突然的、不可预设的,所以研究者将“互动”这一概念定义为“即兴创作”,即兴创作的师幼互动。
“即兴创作”型的师幼互动具有改变知识、理解和关系的力量,表现的更自然和自由。
在互动中,幼儿能够获得积极经验,这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
三、分析你的实践
互动的有效性:儿童从互动中获得了通过其他方式可能无法获得的“积极经验”。积极经验并非一定指认知方面,可能还会是社会性、情感、态度倾向、元认知等。
表10.1 评价教师主导的互动质量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
表10.2 评价儿童主导的互动质量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
四、共读感受
一、感谢新网师学前教育学术团队,一如既往的陪伴,给了自己不找借口,阅读的时间。
二、有效互动的“四取决”
教师是否充分关注儿童从而巩固和拓展他们的思考?是否充分关注儿童从而使儿童在学习中获得鼓励,还取决与教师是否有娴熟的技巧在儿童将交流球传递回来时能在恰当的时间说出恰到好处的话语。
对于任何一位教师而言,没有什么比腾出时间和儿童互动更为重要。我们要做一个眼里有儿童、心中有儿童,要对儿童所说、所想以及所感受的一切感兴趣的教师。
鲁正群
今天听了廖老师的共读分享,准备用心、领读准确,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1.准备充分。廖老师针对教师的7个特质,准备了四十多页的ppt,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而且运用腾讯的批注、聊天功能,带领大家温故知新,互动性很强。
2.学习能力强。在共读中,廖老师善于思考、联系,与所学所读进行链接。如:对詹大年校长好的关系的诠释、对孙瑞雪老师儿童敏感期的解读。针对自己不清楚的“元认知”也及时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3.热爱儿童。在分享中,廖老师总能找到班级儿童的案例来分析,反思自我行为、足以看出是一个关心教学、热爱儿童的好老师。
韩青
本次共读活动,廖老师分享的是《互动还是干扰?》这本书的第十章内容,她不仅能够突出本次共读内容的重点,而且还扩展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让我收获很多。通过本次共读,我有如下感悟:
1. 提问与回应,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如果师幼互动中的提问与回应是有效的、多向的,就像师幼间进行“抛接球”,抛能抛给幼儿,接能接到手中,那这样的师幼互动就是有效的。
2.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便是师幼间的交往与互动。形成师幼间的有效互动提示我们应该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看待幼儿。只有营造出开放和允许自由表达的活动氛围,才可能启发并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与参与,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师幼互动。
陈英
今天参加了新网师学前教育学术团队的第23次共读。
1.首先我们学习了第十章的内容《有效教师的特质》,无论所教儿童处于什么年龄阶段,能有效参与儿童思维过程的教师具有以下七个特质:专注;敏感;具有回应性;尊重他人;真诚;成为好榜样;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2.从廖老师的分享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廖老师在读书时非常用心,遇到不懂的地方随时百度,或者给我们提供链接,推荐相关的文章,真可谓是信手拈来。廖老师还让学员跟她进行互动,采用腾讯会议的批注功能对案例进行探讨。不仅如此,还让我们选择有效教师的七个特质,而我因为分心只选了前三个,当场就被“抓住”了。学贵有疑,活动将要结束时,廖老师还抛出了“元认知”这个概念,在周园长,王园长的讨论和冯老师的留言中,都对“元认知”进行了探讨。最后周园长分享了自己近期在园内拍摄游戏视频的感受和疑惑,其实在实际的师幼互动中,可能没有纯粹的完全意义的儿童视角,在实施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都是相嵌套的,浸润的,犹如一个“双声筒”。这个比喻直观形象地帮我们了解了师幼互动的关系。期待着下周对《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这本书总结式探讨的共读。
王昌侠
今天是我们新网师学前教育学术团队的第23次共读。由廖丽涛老师负责进行梳理导读第十章。这一章也是我们共读的《互动还是干扰》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有效教师的特质”。在共读的前两天,廖丽涛老师就提出了5个问题,在共读开启的时候,廖老师又提出了三个问题,在共读中廖老师结合自己的案例体会,并且运用查找资料等方法,对本章进行了再梳理,再深化。通过本章的共读,让我对有效教师的7个特质:专注、敏感、具有回应性、尊重他人真诚、成为好榜样、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共读的最后,周娟老师结合她自己的案例对元认知进行了解读,让我感受到,调控、反思,这是我们元认知的能力之一。并且学到了一个词语“双声道”,就是儿童和教师都是发声者,这也是对师幼互动的另一种解答。
在共读活动中,廖丽涛老师对关键词语进行查找资料,并且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来进行阅读理解,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
杨学琴
很可惜因参加明天的复学会议,我迟到了,但是我特别认真聆听了廖老师的共读分享。虽然前期廖老师对《互动还是干扰》这本书的回顾我没有听到,但是,跟随廖老师对本书中第10章《有效教师的特质》的解读,我全程学习了一遍,受益匪浅。
廖老师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能有效参与儿童思维过程的教师有以下7个特点:专注、敏感、具有回应性、尊重他人、真诚、成为好榜样、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廖老师分别详细解读了每一个特点,每一个特点又详细罗列出了不同表现,对每一个表现又进行详细领学,在理论鲜明、案例详实的领学中我竟然很快记住了部分内容。
特别感谢廖老师在那么繁重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做了共读的充分准备。1个小时的领学背后肯定有N个1小时的研读、分析和课件制作,廖老师的学习精神和敬业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谢谢廖老师!
周娟
非常感谢廖丽涛老师对本章内容做了一场精彩的领读,聚焦于“有效教师”七个特质的内涵,何为“有效教师”,如何成为“有效教师”,廖老师在“专注”“敏感”“回应性”“尊重他人”“真诚”“成为好榜样”“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等特质的解读中一一做了分享。
今日的共读,亮点多多,有对话互动、有迁移拓展、有案例分享、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等,真切感受到廖老师的用心对待,更感受到她的智慧生成,这也是我在进班上课或在网师授课中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需要我在活动中注意,少些一言堂,从他者出发,多一些交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对话。
本次共读,廖老师带领大家了解到有效教师的七个特质,并针对“元认知”这一概念进行讨论,明晰了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自我认知的监控与调节。共读后,大家也纷纷写出了自己的共读感受,让每一次共读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