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被视为“笨小孩”的娃都是怎么开窍的?

幼小衔接:被视为“笨小孩”的娃都是怎么开窍的?


每个娃都可能

曾经是一只小笨鸟


经常有家长告诉我,学龄前,娃启蒙工作做得可踏实了,可一进小学要么就成一混世魔王,就知道吃吃吃玩玩玩,其他事情一律不上心;


要么就看似很勤快,但作业那一瞅啊娘的小心脏都得炸裂:简直是一塌糊涂,爱怎么来怎么来,压根啥都木有学进脑袋瓜啊!


难道娃是天资愚钝的笨小孩?


其实不然,学龄和学龄前,娃的生活重心有很大的不同。学龄,重心是系统性学习,要学得好,重点是:


1 )真正理解学习是为什么,对学习产生目的性,

2) 习惯并掌握“系统性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6岁这个年龄,很多娃心智发育都没到达上面两点所需的程度。


娃随着大脑发育和外部信息刺激下的心智认知发展,会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到了某个时间点,很多看起来愚钝、痴笨的娃忽然就开窍了。


我小三前也是浑浑噩噩的。经历了小三和高二两次开窍,每次带来的都是学习动力和认知能力的双重飕飕地提升。


但是有很多娃因为家庭教育缺失等环境原因,到最后都没有经历“开窍”,最后成了永远的学渣。


根据正态分布,真正智商有问题的娃是极少数。

学渣大多不是智商硬伤,而是小学时就没开窍,没搞懂的知识就像滚雪球,到了高年级就积重难返了。


所以啊,开窍不能太晚啊。


问题是,窍不是你想开,想开就能开。爸妈往往因为着急而显示出焦虑,对娃形成压力反而起反效果,进入负循环。


开窍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好像一颗果实,熟了就掉下来了。

要知道怎样帮助这颗果实成熟,你首先要从娃内心的角度,理解整个过程。


先讲两个“笨娃”开窍的故事。

幼小衔接:被视为“笨小孩”的娃都是怎么开窍的?

1

我小学三年级之前,懵懵懂懂,不知道“学习”是啥,大人让我学习我就学,但不知道学习到底为什么。老师讲课我都认真听,但听不懂;认真写作业,但全错。


有一次考试一道填空:一()鸟,一()火车之类的。。。,题目说填写一个单位。其实就是填一(只)鸟,一(列)火车。但我一脸懵逼,单位?单位不是大人上班的地方吗?于是我想起他们整天说“办公室”,大笔一挥,就全写了上去。

讲评卷子的时候,老师气得大喊:“什么是一办公室鸟?!” 全班的孩子笑得东倒西歪。


没错我就有这么懵逼。


爸妈也很着急,就跟我讲题,但他们一讲题我就紧张,爸妈就更紧张,估计是心想怎么娃这么笨啊!我就更紧张。


后来就进入了负循环。遇到任何要学的东西,本能的认为我学不会。


到了三年级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要上学,明白了每个科目对将来有什么意义。要写信看报就要用语文啊,要买东西就要用数学。。。那么明显的东西,我的确到了三年级,才真正理解。


以前总把注意力都放在家长、老师身上,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想怎么让他们满意,蒙对答案好让他们不骂我。现在我明白了,要留意的是话中的内容、知识点,记录没听懂的地方,不断去想,去问,直到搞懂。


以前觉得知识是无法驾驭的东西,现在我发现,只要我在上面多花一点时间,读的书多一些,慢慢地就搞懂了,只要愿意,我会进步的。


这都是我自己悟出来的。感谢识了字,感谢爸妈给囤课外书。因为想逃避现实,两年左右把这些书读完了,至今有印象的有《春秋战国故事》、《世界地理知识》、甚至《小学生优秀作文》月刊。一开始就像猜谜语,还要查字典,但是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可以躲起来看一下午。


很多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当这些抽象概念形成以后,理解学习上的题目什么的就忽然变得容易了。


停止对大人们的察言观色,而专注于内容,也是来自于这些书籍,里面写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人世更迭,一个一个朝代都能沧海桑田,我一个小孩又算什么。大人们只是不想让我给他们添麻烦,我只要不麻烦他们,他们就不会讨厌我了。

我明白这一切之后,我忽然觉得周围的世界变得清楚起来,那种感觉印象深刻,以至于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学习终于成了“我自己的事儿”,到了五年级,我是学习委员了。

幼小衔接:被视为“笨小孩”的娃都是怎么开窍的?

2

现在的我,大家对我的印象都是:聪明,机灵。谁又能想到我学前班我读了两年呢?所有好朋友都直升一年级,就我一个人留级。

我懵懂地上了一年级。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不知道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在干嘛!我的人生里好像只有下课、放学、双休、寒暑假。二年级、三年级,我的成绩依旧很烂,连题目都读不懂。大家都高高兴兴考完期末回家说双百分啊什么的,我每次都不及格。


到了四年级,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老师,我到现在依然记得他的样貌,虽然他在我上初中高中就不记得我了。他对我非常好,是唯一一个重视我的老师。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觉得很骄傲,不用羡慕其他好同学。

他是我的语文老师,讲课特细致精彩,我上课听懂的也越来越多。所以说,语文是通向世界的大门。语文好了,我也能读懂数学题了。于是,成绩慢慢好转,变成了好学生,后来进步到直接拿第一了。之后的学习生涯,我都没跌出过前十的位置。高中提前录取,大学保送。


我上学的前5年,所有孩子都比我聪明,比我懂事。连我自己都怀疑我是不是弱智。初中时,小学时拔尖的同学,一小部分已经不行了。到了高中,小时比我机灵的同学也有一部分完全不如我了,到了考大学,更加验证了我的观点,小时候聪明真不能决定以后。


孩子真的只是懂事得比较晚,他们是晚熟的天使,我就是其中之一。


幼小衔接:被视为“笨小孩”的娃都是怎么开窍的?

分析
总结  

让娃经历开窍,两个关键问题,1)学习的目的性 2) 习惯和方法


第一点,目的性。其实,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常识(例如上学的目的和科目的意义),娃是不知道的!

娃一进小学,面对的就是抽象符号的世界,他们没法把这些抽象的符号(例如数字、字母)和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


那怎么办呢?老师说什么我做什么就好了,单纯盲目复制指令。娃既不懂得“学”和“会”的联系,也没有“会”的动力,当然学不好。


这就是一二年级衔接期很多娃懵懂到让娘怀疑他是弱智的原因。


目的性解决了,其他迎刃而解,否则再多的培训班补习,也事倍功半。(除非里面有能帮娃解决这个问题的牛逼老师哦!)


所以让娃开窍,重点是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习的目的性”具体地展现在他面前


例如:


娃不懂加减法,那么你在吃饺子时问他,四个饺子吃掉两个还剩几个?

娃在学校理解的加减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你帮他在生活中把抽象问题具象化,他就懂了什么是4-2=2意味着什么。

娃不懂拼音,就找一本注音读物和他一起共读,读完一本就包他明白拼音多牛逼多神奇,学拼音就动力满满了。


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把具体的现实,抽象化为概念,再把抽象的概念映射回现实的过程。这也是幼小衔接的最大问题,它阻碍了娃学习的目的性。


另外要从日常小事抓起,帮娃建立学习习惯和方法。

1、从小建立好好说话的规矩,随时纠正娃的发音、词汇、语法错误。三岁前,娃说完后,爸妈用正确的方式重复一遍。三岁后,应该温和地告诉娃不对,请他再试一遍。如果娃用词不当,那就把近义词都找出来各造一句,让娃体会他们的区别。


2、培养和娃一起查字典,查工具书的习惯。


3、在生活中用游戏来练习。例如学拼音时,就利用空闲时间玩拆音节的游戏。一方随意说一个字,另一方要把这个字拆成拼音音节,分出声母和韵母。学识字时,可以上学放学路上利用路牌广告来玩认字游戏,指着一个字问娃会不会,娃会的话说出发音,字意和一个含有此字的词,还可以在空气中用手指写出;娃不会则家长答。


4.绝不要忽略课外阅读的力量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很不搭边的书。它能帮助娃建立起对他身处的环境之外的世界初始的认知,建立很多概念。


5.剩下的只有用最充分的信任,来耐心等待这些晚熟的天使破茧而出,豁然顿悟的时刻。不要显示出焦虑、殷切的期待和失望,这只会让娃陷入负循环,本质上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能量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