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幼小衔接,为什么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对人的关注和爱
是教育的基础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团团小朋友在小学的Prep(类似中国小学的学前班)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学期。今天回家他兴奋的告诉我:妈妈,我们以前幼儿园的老师来我们教室啦!我们拥抱,她还给我们念了一本故事书!可惜只有Cassie来了,如果Slownee和Sam也能来就好了。
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来之前,又笨拙又故作神秘的给幼儿园老师画画、准备礼物,我一度感动的热泪盈眶。孩子们都盼望长大,进入到“大学校“里上学,但是幼儿园是他们温暖的回忆,这也是为什么当幼儿园的老师出现在他们小学的教室里时,他们会那么开心,还会惦记没有来的老师,就好像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一样。
陪伴着团团,体验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幼小衔接,我实在觉得这是一个让人内心充满温暖和感恩的美好经历!
给足孩子空间来适应转变
在有经验的教育者们看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对孩子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因此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精心的设计,放慢脚步,给足孩子空间来适应。
首先就是长时间跨度的幼小衔接过渡期: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小学专门邀请即将来上学前班的孩子们,连续四周当中,每周都有一个上午来到学前班教室体验、熟悉自己未来的学习环境和老师同学。这个时间家长被安排讲座,去了解学校的理念和教学法。因为在澳大利亚,各个州只规定了教学目标,而没有统一的教材,具体用什么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是学校自己来决定。如果家长和学校的理念不一致,无法达成信任,那么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老师,所以早在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被安排去更多的了解学校的理念。
其次是空间上的精心设计:这边的幼儿园大多是基于社区的,规模很小,突然过渡到一个相对大的校园,有很多比自己大很多的学生,他们一定会心里有非常大的冲击。所以团团的小学,专门把Prep的孩子放在一栋独立的楼房里。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在这个不算大的建筑里,孩子们可以先建立好安全感,然后再走出去慢慢去熟悉一个大大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三个Prep班的教室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布置了很多个主题的角落,比如观察昆虫,或者手工制作,延续了幼儿园的环境,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过渡。
最后就是对人的关注和爱: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未来小学的老师会专门去拜访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他们来到幼儿园,一方面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环境和经历有更场景化的认知,为理解孩子奠定好基础;另外一方面和孩子交谈,直接的去了解孩子,也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开始对未来的老师建立信任。等到孩子们升入小学,就像今天一样,他们还会等来他们小时候的幼儿园老师,“长大了的”孩子们是多么骄傲的告诉自己以前的老师,你看,我现在高了,有了新本领。同时更重要的是,老师,我很想念你!
我记得有位华人家长告诉我, 他们的孩子几年前刚刚从中国转学过来,进入团团现在的学校,老师头两个星期根本就不去关注孩子的英语到底怎么样,而是默默的观察她到底有没有和大家一起玩,有没有交到好朋友。在老师们看来,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唯一重要的事情,如何能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的新社群中,找到和同伴相处的方式,学会和各个年级的同学打交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还特别好奇老师会怎么给学生们上课。我的印象里,自己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算数课上学数数了。直到开学好几个星期,老师还和我说,孩子们太累了,所以今天没有上数学课。不过对于怎么张罗孩子们融入学校整体的大社区,老师们可是非常积极。学校有一个延续了很多年的传统项目,“Buddy Program”。就是请学校里最大的六年级的孩子,和新入学的Prep的小朋友结成对子,他们有过很隆重的“Buddy见面仪式”,六年级的孩子为小朋友们写了很长的信,虽然小朋友们还不认字。在课间的时候小孩子可以和Buddy一起玩,有时候组织全校范围的大型活动,会专门让Buddy来带着小孩子。(我觉得大型活动里这个“一个盯一个”的办法真是太好啦,不知道是老师的安排中是否有这一层面的考虑,总之我觉得这些顽皮又精力旺盛、不懂规矩的小家伙们,有他们的Buddy“看着”,非常有效率)。
这种一对一的安排,让每个人都觉得和自己的Buddy有中特殊的亲密感,团团小朋友不管什么时候在校园里看到他的buddy,都会不远万里的跑过去打招呼。而他的buddy也非常可爱,看到团团就好像又变成了小小孩,陪团团做很多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非常“幼稚”的游戏。
这个过程,无论对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是莫大的帮助:小朋友有了大孩子的关照(和管理),肯定能更快的融入社群;而大孩子也会更加有责任感,更学会如何关照和理解他人。
幼儿园毕业的评估报告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伴随孩子们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还有一份幼儿园老师提供的、针对每个孩子的幼小衔接发展报告。这是维多利亚州教育和培训部统一规范的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文档,不仅对幼儿园本身的理念、项目执行情况做介绍,还要对孩子很多个重要的发展项目做基于证据的(Evidence-Based)的评估。这些评估方面包括:孩子的身份意识、和周围社区甚至更大世界的关联、自身的幸福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
同时,这也是一份全方位多角度的报告:除了老师的评语,家长也要在其中提供对孩子的描述、对孩子幼小衔接期中可能碰到的困难的预期、需要老师方面提供的帮助等等;另外,孩子自己的绘画和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也会被记录在案。可以说,任何一个和孩子没有过接触的人,如果能看完这份报告,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接下来的幼小衔接中应该对这个孩子给予怎样的支持。
(评估报告的部分章节)
特别要说的,在我拿到幼儿园老师提供的评语时,我再一次禁不住热泪盈眶:老师写的实在太详细了。在密密麻麻十几页的评语中,我看到了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是是被老师满怀爱意的关注着,否则老师不会能记录下这么多个故事和细节:老师会记录下来,团团在消防演习结束之后,手绘了一个安全手册;他和他的好朋友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观察后院的小鸡……我有时候也会吃惊,这居然是自己的孩子,在妈妈不在的时候,他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表现。感谢老师的敬业和耐心,我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都会经常感到崩溃;幼儿园的老师一个班里要照顾那么一群精力充沛又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还能有这样的耐心去观察和体会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为每个孩子结合发展目标作出评估,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团团升入小学,没有碰到什么特别的挑战,他很快就熟悉了小学生活;从第一天接他下学回家开始,他就不愿意离开校园;他也喜欢他的老师,会拥抱老师,或者调皮的和老师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