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流行的育儿观是怎么误导父母的

看看这些流行的育儿观是怎么误导父母的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闾婧

曾几何时,我们的身份里多了为人父母这一项,为了这一声爸妈,没有任何岗前培训的我们笨拙的扮演起父母的角色,太想呵护好自己的宝贝,他就像曾经的小小的自己,我们忍不住拼命给他们自己成长中所缺失的。

我们发誓要用科学而正确的育儿方法对待孩子,我们看了很多的书,上了很多的课,问过很多专家,在孩子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结着是这样说还是那样说,我们常常觉得不同的做法将影响孩子终生,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埋怨自己父母的。

当父母的总被指责,却很少被科普,孩子出了问题也归属于整个家庭的问题,我们为了孩子改变作息,放下自己喜欢的事,忍住要爆发的情绪,说起自己也倍感陌生的话,坚持无条件的爱,我们对这个角色太过认真与投入,却忘了自己仍然只是个凡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人有局限性,人拥有真实的情感。其实我们无需苛求自己,我们得承认,育儿书上的有些条条款款,我们做不到,也无需产生罪恶感。我们要做好父母,但前提是,别隐藏真实的自己。

要接纳孩子的一切?那不可能!

许多育儿理论主张接纳孩子的一切,从外到内,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受许多复杂的因素左右:

一、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视其个性而定。有些父母天生容忍能力非常强,他们会对孩子产生很多包容和接纳,通常他们对别人也是如此,他们内在的安全感很强,情绪也不容易受到周围事情的影响,他们是善于接纳的人。而有些父母喜欢鸡蛋里挑骨头,非常不容易接纳他人,通常他们对是非对错抱有强烈而坚定的观念,他们会给你挑剔和不好相处的感觉。


有次我和暖在公交车的始发站等待开车,上来一对父女,女孩只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位子上,她的爸爸就在一旁指责:

“不要碰窗户,等下要开空调了”

“不要摸那里,太脏了”

“谁告诉你可以这么玩的?”

这位爸爸几乎不能接纳女儿任何行为,听得我们也胆战心惊。


二、接纳与否还与孩子本身的性情有关。生下来就爱哭闹,不易安抚,入睡困难,具有高度敏感气质的孩子会需要父母有更多的耐心包容,肯定比乖巧安静的孩子更难被接纳。有多个孩子的家长被要求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但孩子不同,接纳程度势必是不同的,一味提倡接纳,只会使家长为做不到的事产生罪恶感。

三、家长会有个人偏好。有些家长发现自己更容易接纳女孩,有些恰好相反。有些偏好安静的孩子,有些对好动的孩子更欣赏。我发现我发自内心喜欢的孩子都是跟我家暖同一类型的孩子,我几乎能接纳他们任何的行为,而另一些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就很难有共鸣。

四、是否接纳并非一成不变,还与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处的情况相关。精神充沛,心情好时我们对孩子的接纳度往往很宽,但同样的行为在烦躁易怒时却会让我们难以忍受。有时孩子去别人家做客,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会比在家里大大降低。

五、父母双方对孩子行为的接纳标准也往往不同。通常,父母中的一个总是较另一个更容易接纳孩子的行为。

由此看来,接纳是随时在变化的,父母不可能任何时候对孩子的一切都接纳。

面对孩子,态度必须前后一致?


有育儿观点告诫说,作为父母,我们的态度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致。那也是强人所难的。我们是各不相同的凡人,我们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变化带来对孩子接纳程度的不同,所以,我们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态度是不可避免的。昨天心情好时,我还可以在饭桌上与孩子一起玩“食物大转盘”今天情绪低落,我只希望他闷头快点把饭吃完。再比如时间宽裕时我可以让暖驻足观察蚂蚁半小时,但赶去上幼儿园的路上,我绝对会阻止他看蚂蚁。

如果父母态度始终如一,会丧失其真实性,伪装自己,去扮演一个感情总是一成不变的角色,自己倍感压抑不说,孩子也会因此而丧失学习做真实自己的榜样,你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会犯点小错误的大人,因为那更真实。

看看这些流行的育儿观是怎么误导父母的

父母无须建立”统一战线”

还有流行的育儿观点认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面前应该表明相同的态度,建立统一战线,这也是误区。先不说两人联手对付一个孩子有多不公平,它还通常迫使父母中的一方去扮演虚假的角色。父母双方本来就是不同的人,对孩子接纳度的标准当然也不同,比如有的孩子,用吸管喝饮料时喜欢吐泡泡,爸爸觉得很好玩与孩子一起玩了起来,妈妈却觉得那是没规矩,还容易把水溅出来弄湿衣服,当妈妈要求爸爸做点什么去阻止孩子时,爸爸如果同意了就是违背了自己真实的意愿。长期以往,也会造成家庭矛盾。

你有过虚假的接纳吗?

被神化的无条件接纳使得父母倍加努力,也倍加辛苦,有些父母为了符合角色,让自己去接纳孩子的绝大部分行为,但这份接纳是虚假的。他们的内心感受很可能不是这样的。比如有次带暖上完乐高积木课,暖要继续玩一会,暖爸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了(事后才说)却还是默许了让他玩,等终于玩好,我们来到餐厅点菜时,暖爸早已烦躁的不行了,因为一个小细节就大发脾气起来,结果我们在闷闷不乐中结束了这顿饭。如果暖爸早早提出自己不想等待,与孩子商量出各自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结局会是完全不同的。看来,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接纳,暂时的自我牺牲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使压抑的父母给关系带来更大的破坏。

看看这些流行的育儿观是怎么误导父母的

另外父母虚假的接纳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大家知道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很敏感,往往能从父母的非语言信息中辨别父母真实的情感,皱眉,提高声调,绷着脸,这个小动作都泄露着父母不接纳的态度。可这时你又表现出虚假的接纳,孩子接受到互相矛盾的信息,会感觉到很困惑。比如对暖来说,他想再玩一会这个行为似乎是被爸爸接纳的,但爸爸又皱着眉,表情严肃不说话,到底自己该如何是好呢?如果孩子长期陷入这种进退两难,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会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做出更多的试探。这个感受放在大人身上也很容易体会,当你去做客,问主人:“我可以抽烟吗?”主人说随便,但当你真的点起烟来,对方的眼神和表情都传递着介意,那你是不管他的感受继续抽呢?还是熄灭了烟生闷气?

虚假的接纳还会使孩子越来越无法相信父母,他们可能会说:“我爸妈对我并不严格,他们让我做很多我想做的事,但是我知道他们不并赞同。”虚假的接纳会严重破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对他们造成伤害。父母一定要了解,别违背自己真实的感觉,去变得“宽容”,当你觉得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绝不要虚假的接纳。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这么做”真的行吗?

曾经我也使用过这个广为流传的技巧,为了让孩子明白我不接纳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后来我发现,这纯粹是一个文字游戏。想想看,你怎么可能认可这个人,但同时对他做的事情不予认可呢?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你指责了他的行为就是对他这个人的一种否定,即使父母能划清界限,但孩子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的。如果父母对孩子大多数行为都不喜欢,孩子理所当然会认为父母不喜欢他。所以这样说,对孩子基本无效,最多是自我安慰罢了。


了解了这些育儿观的谬误,我们该放轻松了,也许这就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当不好父母的原因。因为太多道理都忽略了人性。真实的父母当然会对孩子不接纳,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前后矛盾。我们更无须藏起真实的想法与另一半保持一致。孩子纵然喜欢被无条件的接纳,但当父母发出的是真实明确的信息时,孩子也能有建设性的处理父母的不接纳。这样一来,我们会更放松,减少心理负罪感,使孩子更容易相处,孩子与活生生的富有人性的父母在一起也会更加亲密。

作者简介:

 闾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超级育儿师,以《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为理论基础,专注于儿童教育及亲子关系研究。

看看这些流行的育儿观是怎么误导父母的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

1、呵护君在线(周一至周五:9:00-18:00)

2、点击“育儿布丁”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

3、加入 475755530 (呵护3群),246603703(孕妈群)与资深育儿达人交流,希望有用物实践经验的妈妈能进入36074(破解谣言群)造福广大菜鸟妈妈,宝爸群271311032给爸爸们一个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