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小编的话

关于幼小衔接,老师们熟悉的“标配”活动有:参观小学、我的小书包、学做小学生、下课十分钟……这些活动考虑到了衔接的两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学段的特点,顾及到家长的焦虑与困惑,却常常忽略了幼小衔接真正的主体——孩子的声音。让我们换个视角,倾听孩子的声音,重新审视幼小衔接活动的常规设计。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李召存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一般都会设计很多诸如“参观小学”等活动。不少一线教师提出疑惑:如何在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中突破现有的常规做法,创造出更有新意、更贴近幼儿的活动?从大班幼儿对未来小学生活的认知和预期入手,是一条值得考虑的思路。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由“参观小学”活动小结引发的思考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参观小学”是幼小衔接的常规性、基础性活动,也是强化幼儿对小学生活直观感知和切身体验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与实践者的合作研讨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教师们写的活动小结,基本模式大致如下:

 

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为了帮助他们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我园大班小朋友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某小学。首先在操场上,孩子们观看了升旗,感受到了升旗仪式的严肃、庄严;接着,孩子们走进了一年级教室,了解课程表,看哥哥姐姐们是怎么上课的……参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感想颇多,七嘴八舌地与同伴交流着在小学的见闻:“啊!小学真大!小学真漂亮!我也要上小学!” ……


这样的活动小结,从结构本身来讲,逻辑清晰、思路流畅,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幼儿的声音太少了,仅有一句“啊!小学真大!小学真漂亮!我也要上小学”。

对幼儿来说,这样的环境是他们即将步入的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对于未来的小学生活,他们的心里除了兴奋、渴望、感觉长大了的成分之外,是否还会有小小的担心、不好意思说出的焦虑和隐隐的胆怯?对此,上述活动小结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参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感想颇多……”,那么孩子们到底都交流了哪些具体信息?这些信息的交流是否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幼小衔接活动的突破口?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大班幼儿对未来小学生活的认知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尝试考察大班幼儿对自己未来的小学生活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和预期。考虑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他们对我们的陌生感,我们让幼儿采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他们心目中的小学生活,然后根据他们的绘画材料,再对他们进行访谈。因为有自己的作品作为谈话的依托,幼儿会讲出很多想法。在他们讲的时候,我们会及时记下他们所说的关键性话语。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若干有代表性的材料。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上了小学,会有很多书,有好多好多字呢,怕有些字不认识。”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小学里,老师会教数学,功课很多,不知道功课怎么做。”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怕教师凶我。” 图中,幼儿把凶人的教师的脸画成了一团黑色。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怕自己考试时紧张,考试考不好。”这幅画描述的是:因为没考好,教师在讲台前批评小朋友,小朋友吓得直挺挺地坐在椅子上,满头都是汗。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考试考100分,老师表扬,可以当大队长;考0分,爸爸妈妈会打我,我会很伤心。”幼儿传神地刻画了不同考分下小朋友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上小学,为什么不让穿裙子,只让穿校服?”这是一个小女生的纠结,画中还打了几个大大的问号。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怕迟到,迟到了会罚站。”这是一幅画了大楼轮廓的简单画面,但大楼上却有一个醒目的装置——时钟。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小学的教学楼很大,有很多房间和窗户,我不知道哪间是自己的教室。”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观察到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是那么鲜活、灵动、感人!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小学生活,有学习上的困惑,有穿衣戴帽等生活上的担心,也有怕迟到、找不到自己教室的焦虑。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基于幼儿对小学生活认知的幼小衔接活动设计

从孩子视角看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内有征集令)

上述考察,仅仅反映出幼儿对小学生活认知的冰山一角,但我们认为,沿着这个思路来设计幼小衔接活动,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再以参观小学为例,参观完小学,回到幼儿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可以设计,这一环节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教师可以让幼儿谈谈参观小学的感受,谈谈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有什么想法、问题、担心、焦虑、纠结和不解。

其次,幼儿每说一条,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一条。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用彩笔或彩色的便签纸来写。

第三,鼓励幼儿就其中的担心、焦虑、纠结等,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教师可以问幼儿:“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情绪?”“谁能帮这个小朋友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最后,这些问题一时可能解决不完,没关系,让幼儿回家咨询家长,请教认识的小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寻求答案,第二天继续解决遗留的问题。

 

这种讨论环节的设计,把幼小衔接真正地落实到幼儿身上。它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教育价值。

第一,通过这样的讨论,能让幼儿了解到:对于上小学,自己有的小小担心、些许焦虑,原来那么多人也都有。这样就舒缓了幼儿的紧张情绪。

第二,促使幼儿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情绪感受,提升他们的自我感知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尤其是上了小学后,幼儿很多时候会有情绪、行为或者学业问题,如果自己也不清楚问题是什么、出在哪里,更不能及时地表达出来,无法和教师、家长沟通,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问题。

第三,可以使幼儿形成“有问题就说出来”,甚至找别人请教的意识,同时明白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从而培养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通过讨论,每个幼儿都会储备很多解决未来小学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策略,等上了小学,他们真的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提取出来尝试自己解决了。

因此,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走马观花,而真正把活动的教育价值落实到了幼儿的发展上。

 

幼小衔接本来就是幼儿的事,是他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人生早期的一步,他们是幼小衔接的真正主体。作为成人的教师和家长,只是扶他们走过这段路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回到幼儿本身,回到幼儿的经验、感受和内心,听一听大班幼儿对即将踏入的小学生活有着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