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小学语文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难学?|大叶子写作教室(杂 .教 2)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估计第一个反应是小学语文教材难度增加而导致小学语文难学。比如,增加了好多篇古诗词,还有《诗经》、《论语》、《孟子》等片段。此外,课文篇幅变长,字词变多,变难…… 以上这些原因,我承认有一定作用。但是,以我粗浅的认知,以及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小学语文为什么让一些孩子觉得难学,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的两件事情,不但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渡使用PPT。 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PPT?通俗说,又叫幻灯片。它是英文单词“Power Point”的缩写。文字、图片、动态显示都可以。我大概在十多年前开始使用,但是仅仅限于参加比赛、交流或者家长开放之类的公开课。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显得“好看”,说明这是一堂精心准备的研究课。 那么,语文课堂上使用PPT到底有没有用?肯定有。但它的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学。比如,我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海里丰富多样的生物,找来许多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看。为了营造海底“窃窃私语”的神秘氛围,让孩子学会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类句式,我给孩子播放了各种声音让他们倾听,主要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气氛…… 当然,我并不常用PPT!因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本质没变:听、说、读、写。 一二年级是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首先是学会有感情的朗读,简单说就是口齿清晰,捧着书会流利,不加字漏字的大声朗读。一篇课文不用规定读多少遍,只需读通顺、准确为止。 你会发现,从一年级就重视这个朗读习惯的孩子,对文字的感觉会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语感”。既使课文越来越长,他们把一篇课文读流畅所花的时间一定会比不爱大声朗读孩子少很多。而这个能力就关乎孩子升入四五年级的阅读理解水平。 但是,训练孩子朗读有一个关键就是:连词成句。什么是连词成句? 抽象点说,就是朗读时的节奏感,声音的抑扬顿挫,还有情绪情感和韵味。具体说,就是孩子在朗读一句话时,要在主语、谓语等字词间恰当的断句,还不能读的拖拉。在朗读“的、地、得、在、了”等虚词的时候,要读的又轻又短。比如这句话就应该这样读:我的作业/已经/做完了。(如果想强调作业写完了,“已经”可以重读。) 这样的朗读训练,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长期指导。如果说,PPT在此刻的作用只有一点,就是把需要朗读训练的课文清楚的投放出来,以便于老师用手中的教鞭当指挥棒,指着大屏幕上的每一句话,示范性地教孩子应该如何“连词成句”。因为,不可能让孩子给课文每一句话划上记号,况且,不同的课文训练表达的重点不同,朗读方法不会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只需要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孩子这样看着书有节奏的朗读,耳濡目染,大概到了二年级就基本知道如何断字断句了。要想在朗读中不掉字,就必须让孩子在一年级时学会指着语文书朗读,大概在一年级下期时,要学会把书捧起来大声读,到了三年级再逐渐渗透默读…… 如果,在课堂上过渡依赖PPT,一节课下来,语文书都很少用,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眼睛始终望着屏幕,暂且不说对视力是否有影响,孩子不看纸质教材,如何与文字产生亲密联系。他们只会被越来越精彩的“声光电”动态图像所吸引,习惯了强刺激,哪里愿意安安静静地去看一本书?面对语文课文变得越来越长,生僻字词越来越多的现状,学生自然会觉得语文越来越难学。 另外,一二年级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老师在黑板上田字格里一笔一画的示范书写,学生看着小学语文教材中田字格里的生字仔细观察:一个字在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的什么位置,以及哪笔长,哪笔短……这样每一天的训练时只看PPT的书写动态示范不能替代的。 而且,这样真实的写字训练至少要坚持到二年级。养成了这样的书写习惯,暂且不说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会掌握得很好,而且到了五六年级,也不会经常把一个字少些一横或者多写一点,迎来所谓的“错别字高峰期”。 不动笔墨不读书,虽是一句老话,但是对于刚开始学习语文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从出生,从爬行到走,再到跑都需要脚踏实地到训练,更何况学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当PPT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越俎代庖的时候,结果就是让孩子觉得语文课无聊、无趣。因为,一切关于课文的问题已经提前设置在每一张PPT里,甚至答案。 所谓的语文课件,就是一个束缚孩子独立思考的“裹脚布”。部分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的老师没有“课件”,课堂上不用PPT就不会上课了,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 举个例子。我爱吃的回锅肉,我想自己做。为了做一盘最好吃的回锅肉,于是去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大师食谱潜心研究,可就是不走进菜市场去学会挑选上好的食材,不走进厨房经历一次次的炒作失败与成功,如何能做出美味佳肴?教学生就是这样的技术活,甚至是教育艺术。而PPT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充其量就是一点葱花、姜片。 2⃣️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过分依赖“教辅资料”。 这几年,非常流行“听书”。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听书的全部内容,另一种就是听所谓的干货版。比如,把一本30万字的书整理成8000字的干货版制作成语音供你倾听。于是,很多人产生一种错觉,他在短时间内深度阅读好几十书,这让他感到充实而且窃喜,因为听的都是“干货”——可以理解为各种浓缩版的知识、术语。靠它们能迅速撑起一个人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的门面。 真的是这样吗?你听到的8000字干货,只是某一个人为你提炼出来的。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都不可能被真正简化为这样的干货。对任何一个读者来说,他从一本书中说获得的东西,都是独特而私密的。据说有90%的概率,一本书本来最能打动你的那个情节,甚至给你启发,改变你人生命运的一个观点或细节,会被那个“干货提炼者”给省略掉…… 回到“小学语文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难学”这个话题,“听书”的潮流很像教育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辅材料掀起的浪花朵朵。一大批名师为你解读小升初考点,为你点拨考题,教你答题方法策略。甚至还有帮学生抽丝剥茧地分析小学语文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材全解》。如何组词、如何造句,课文中哪一句是中心句,哪一句是重点,能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观等等,条缕分析得很细致…… 如果,老师恰好布置了比较复杂的预习作业,那么,《教材全解》一类的书就帮了孩子大忙,尽管漂漂亮亮的把“标准答案”抄写在语文书上,兴许还能得到表扬……这样做法的结果是,语文书上的笔记很好看,学生的手很累,而脑袋不累……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了四五六年级,有些孩子就会觉得小学语文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难学? 教无定法,这是事实。但不代表少数老师把学生往“大自然的搬运工”,甚至是“抄袭者”者方向培养。关于孩子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圈,没有所谓科学方法的捷径:了解、理解、思考、判断、选择、创新、了解……最重要的是,推动循环的动力是学习的热情、好奇和勤奋。也就是,孩子在学习中要逐渐养成:问题意识和自学能力。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