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时,如何拿捏好度?

管教孩子时,如何拿捏好度?
管教孩子的三种主要方式是:宽松、严格、合作。
1.严格管教可能是最常见的管教方式,那是把成人的意念强加在孩子身上。
例如,你要求孩子一定要整理房间,不整理就惩罚他。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强加意念,孩子也不例外。有些孩子可能会顺从,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听话。这种处世方式会导致对立、争输赢、羞辱与愤怒。这样坐的危险在于,你是在示范「正确作法」、「不灵活」,以及对烦躁的低容忍度。把你的坚持强加在孩子身上,你可能在无意间教他一定要做对、应对僵化、容忍度低。
如此一来,你们可能会陷入一个僵化的循环,换句话说,你们可能陷入对峙与争吵,或者孩子再也不想与你沟通。这不是与孩子培养融洽关系的长期策略。我的意思不是说,你不能偶尔说:「现在马上把玩具收起来!」但这种要求应该是偶一为之的特例,而不是常态。
如果你习惯以专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那可能也会孩子未来与权威的关系有害。他可能难以和权威合作,或难以担任领导者,或变成独裁者。总之,不断把你的意念强加在孩子身上,既不是培养道德或合作的最佳方法,也不是培养亲子关系的良好方式。

2.宽松的管教是指,你从来不跟孩子谈任何标准或期望。
这种不太管教孩子的家长,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亲子教养感到焦虑又不敢冒险,或是因为他们以前就是在虎爸虎妈的严格管教下成长。有些孩子可以自己建立标准与期许,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这样。孩子不知道别人对他有何期许时,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也没有安全感。
有时父母决定不采用上一代的威权教育模式时,可能会变得太宽松,而完全不给孩子设限。你仔细想想,在那种情况下,家长的作法主要是在因应上一代的教养方式,而不是在因应当下面临的情况。
不过,宽松的教养方式也不全然是坏事,那有时可能是解决当前情况的最佳方案。
有时候不要对孩子抱持任何期望反而比较明智,因为孩子尚未准备好。例如,你最大的孩子可能觉得清洁打扫很容易,但第二个孩子可能觉得难以应付,所以与其为此争辩,而且这种争辩不仅没有输赢之分,还会伤害关系,不如暂时先放弃期望。
这表示不要坚持孩子一定要把玩具收拾干净,这不算是屈服,而是刻意延迟为孩子设定界限,等孩子准备好以后才设限。
在孩子准备好接纳合作型的管教方式以前,宽松的管教可以是正面的短期解决方案。

管教孩子时,如何拿捏好度?

3.合作型管教是指你和孩子一起思考以解决问题,你比较像是辅导员,而不是独裁者。这是我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它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合作型管教呢,它是怎么运作的?
1.藉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我希望你的居室保持整洁,我希望你整理一下。」
2.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孩子可能需要帮助。例如,「朋友把你的居室弄得一团糟,所以你觉得你必须清理居室很不公平,对不对?」、「你是不是觉得任务太难了,永远做不完?」
3.确认那些感受。「我知道那感觉很不公平」或「大型任务一开始总让人觉得大到不知从何处着手」。
4.脑力激荡解决方案。「我还是希望你把居室整理干净,你觉得最简单的作法是什么?」
5.坚持下去,重复必要的步骤。
第二阶段可能很棘手,因为要说一些你不想支持的事情可能很难,但是如果你不确认那些你觉得麻烦的感受,孩子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立场。由于孩子可能无法清楚表达所有的感受,你可能需要以提问的方式来找出问题背后的感受,诚如上面的例子所示。
你确定孩子的感受后,就可以重新定义问题,而不是说:「你的居室很乱,你最好收拾干净,否则我就把你的玩具全扔了。」那只是在羞辱及威胁孩子,也会增加孩子的怨恨。
这时你应该发挥同理心,这需要练习,你可能觉得这样做有悖直觉,但孩子是看到你顾及他的感受,才因此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你和孩子一起脑力激荡解决方案时,应该让孩子主导,不要立刻否定他提出的建议。他可能提议:「我的居室可以维持原状。」你可以响应:「那是一种选择,你可能很喜欢那个方案,但我难以接受,因为我不只看了难过,也觉得很难打扫,而且我也不知道要把你的干净衣物放在哪里。还有其他的方案吗?」孩子说:「我不知道。」你说:「没关系,我们不赶时间,你慢慢想吧。」你不要自作聪明想出所有的答案,因为那样做剥夺了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可能说:「我可以现在收拾玩具,然后休息一下。接着,请你来帮我收衣服,因为我觉得折衣服很难。」你说:「好,听起来不错。开始折衣服的时候来找我,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完成。」

如果你从小在威权下长大,可能会认为威权管教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你可能觉得合作型教养太麻烦了。不过,重点是,除了居室获得整理之外,你和孩子都敞开心扉表达感受,因此培养了亲子关系,也学会如何妥协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