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主题式群文读写分享 | 实践出真知 劳动促成长

主题式


读写


———我们终将  语众不同———


阅生活·阅时代 | 第017期


每周一词



劳动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接受劳动的过程是创造美好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培育自身勤俭、合作、礼让、担当品德的过程。


    

1.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2.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知识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与毛岸英的谈话

认真阅读本周材料,结合以上内容,谈谈在新时代背景下你对劳动的理解,不少于600字。






本期阅读指导老师:

黄惠平 刘飞艳 罗云 黄柳娟 钟清棠 李科林 吴思梦 

王春喜 张楠楠  徐帅  董玮  喻晓 赵莉纯 

张新霞  胡惠馨 张淑仪 周良珪

劳动最光荣

高一(15)班  李君悦  

指导老师:黄惠平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题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无不勤劳,无不劳动。古人云:“无劳无获,以劳为荣。”那么什么是劳动呢?为何劳动最光荣呢?在新时代下的我们又应怎么做呢?

何为劳动,劳动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名词。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活动;说它陌生,那是因为一般人并不能真正懂得劳动的真谛和重要性。劳动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状态。劳动是去用时间衡量,是向着心中之理想不懈奋斗的过程。工人们在机器前的操作是一种劳动;环卫工人们在大街上扫地也是一种劳动;农民伯伯们在烈日下辛勤耕种也是一种劳动,而且他们都为了心中之理想,在各自的事业中日复一日地努力着、奋斗着,这就是劳动。

为何劳动最光荣?古人云:“因劳而获,因获得福。”正因为农民们在丰收前的辛苦耕种,才会在丰收后因获得福,且该“获”使得农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得农业经济有提升,也使得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获”给予了我们那么多好处,我们为何不以劳动为荣呢?所以,这也是农民们以劳动为荣的原因。

在新时代下的我们又应怎么做?总书记说过:“劳动是人民幸福的不竭源泉。”是的,作为一名当代新青年,我们要学会劳动、主动劳动,更要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劳动,为人民幸福创造不竭源泉。首先,我们应在思想上树立“无劳无获、有劳有获”和“以劳为荣”的思想,其次,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帮父母做家务,参与劳动有关的实践活动,来提高我们的劳动能力。同学们,就让我们的年轻有为来绽放这伟大的劳动之光吧!

“卧读陶读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吾辈青年当借劳动之风,以劳动为荣,扬时代之帆,争做民族复兴的劳动者!


以劳动为犁 绘时代之章

高一(1)班  赖冰莹 

指导老师:黄惠平

“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是劳动创造了文明,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建成了当今的信息化高楼,劳动促成了现代化高速公路,劳动让沙漠荒原变成一亩亩稻田,劳动挥洒汗水,让科技文明扶摇而上。

以劳动为本,铸就个体生命之厚重。劳动是人生第一堂课。袁隆平爷爷生前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青春如同一粒种子,安逸过了也许从未丧失萌芽的活力。先手劳动,后手造势。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科技盛世的源泉是劳动。在这个浮世繁华的新时代,岁月因劳动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兴劳动之风,展现社会之风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是美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更是艰辛的。回首时代,2021年3月30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8天前去世的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及其爱人马淑英的骨灰放入大海。彭士禄,革命英雄澎湃之子,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他自1958年回到中国后,就一直致力于研究核动力工作,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更是时代楷模。相反,窃取他人劳动成果,啃老,就像寒号鸟,好吃懒做,别人劳动,它却得过且过,最后饿死。所以,新时代新青年,淬匠心之火,铸时代之刃,在艰苦追求中造就工匠精神。

淬劳动匠心,绽时代之花,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国智慧的交响,何不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艰辛与汗水,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和不源于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劳动。是满山的桃花,是碧绿的田野,还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望不到边际?

因为坚持,看橘熟微笑,看李熟花残;因为执着,诗意撒满人间,汗水耕耘农田。因为劳动,我们创造时代巨浪,我们奔向光明




劳动的意义

高一(2)班  毛沁琳

指导老师:钟清棠

纵观千古,横望四方。劳动一词始终存在,而究其从未离开过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的根本原因,既是它对人们有着重要作用。

劳动可以让人收获该有的成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落实梦想,若是梦想驰于空想,怎能实现心中惊雷?香醇的美酒,一开始也需要果农慢慢摘下园里最饱满的葡萄。再经道道精细的工艺,让其在岁月中沉淀酝酿后,才得以散发回味悠长的味道。古代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也充分折射了如今有人总妄想不劳而获的白日梦,若是他们肯当断则断,行动就现在,现在恐怕打到的那些“兔子”早已堆积成山了。

劳动可以让人更上一层楼。劳动不应当只是劳神伤事的代名词,也不是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专有名词。事实上,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当代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中,“劳”字这一方面,不仅仅是让学生有劳动精神,还让学生们在“劳”中思考,获得体验与感悟。比如一些学科的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上手实践,从而对学科理解得更为透彻。印刷成文不一定成为真理,但要若是人们肯躬身实践,上下探索,那么世界神秘的面纱,对我们来说也就越来越薄。真理往往来自于实干家长满老茧的双手。

劳动是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甚至是博士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这显得他们的高智商如同一个笑话。而这样的奇葩来自于他们的原生家庭所信奉的“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将来社会的每样东西都能被收入囊中”的教育,而这些家庭忽略了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他们忘记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及劳动的精神,是这些天才巨婴遭受排挤的原因归根到底,只是不懂劳动罢了。

劳动,它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褒义词。风餐露宿的人若肯劳动,最初贫瘠的土地上,最后也能开出灿烂的繁花,凹凸不平的地面被夷为平地后也能建得起一座终年屹立不倒的高楼大厦




用劳动书写新时代

高一(8)班  朱静雯

指导老师:黄柳娟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题记

上帝赐予我们一双手,是让我们在每一天的日子里时刻握紧拳头,用其去劳动、去收获、去创造价值。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我们用双手不断播种下希望的种子,同时它也会回报我们以参天的大树,在每一天里都劳动吧,为希望的种子浇灌肥料,助它成为参天大树。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蕴含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大的变化源于劳动者,最高的成就属于劳动者,最美的梦想系于劳动者。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共同书写下伟大事业的崭新篇章,共同收获了中华民族的无上光荣。

凯歌奋进,扬帆起航。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在我们的脚下展开,更需要弘扬劳动的精神价值,唱响劳动的时代赞歌,以拼搏赓续传统,以奋斗开创明天。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变革中成就伟大梦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这一宏伟蓝图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变成现实。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支持改革,全力以赴参与改革,继续鼓起敢闯敢试的勇气,激荡自我革新的智慧,肩负舍我其谁的担当,才能迸发劳动创造的伟大,推动梦想之舟在新时代破浪前行,抵达梦想彼岸。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天下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对于新时代的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找到人生的出彩舞台,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创新中赢得美好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一词,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去除顽瘴痼疾,将改革进行到底?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此之时,更需倡导创造性劳动、创新性劳动,鼓励劳动者学习前沿技术,掌握高超技能,为中国制造、中国创新注入信心和活力。

壮哉中国梦,美哉劳动者。让我们以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绘就新时代辉煌画卷,奏响民族复兴的雄浑乐章。




用劳动书写时代篇章

高一(8)班  刘运可

指导老师:黄柳娟

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各个产业不断机械化、自动化、信息技术化。不用说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小零件的制作,还是快递行业中成千上万个包裹,繁重的分发、挑拣都在被机器取代,只要轻轻按下几个按钮,机器便代替了人工,似乎劳动正慢慢退出当今社会舞台。

马克思言:“劳动创造世界”,若没有劳动,一个国家便会迅速灭亡,如劳动之风吹拂九州,留下一片灿烂。由古至今,从郑国渠、都江堰至万里长城;从大庆油田、武汉长江大桥到深圳的高楼大厦,无一不昭示劳动二字,炎黄子孙以己之心花,奉灼灼之国华。

劳动在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劳动就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没有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劳动,人们就没有劳动性的收入,就无法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而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又何来上层建筑的稳固构建?

无论社会变迁,唯有扎根在人类精神传统土壤中的人才能够真正摆脱蒙昧,唯有珍视传承优良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带着对于土地的热情,同自然一起生活,在现世将劳动贯彻。

劳动,国家之兴盛也;勤劳,国家之美德也。浩浩汤汤,时代更迭,劳动作为时代主旋律活跃于每个人心中,并通过具体劳动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有曾深深扎根于民族心底深处的劳动意识种子的萌动,才会使劳动在历经几千年风吹雨打后依然焕发出耀人光彩、蓬勃生机。  

在劳动风气趋于日下的今天,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拾起劳动的灵魂,用劳动检验我们的人生态度,考验我们的能力与风骨。中华传统的传承与复兴,就从我辈开始。





致敬劳动者 弘扬劳动情

高一(29)班  廖子琪  

指导老师:周良珪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变的是时代的样貌,不变的是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的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劳动创造价值永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致敬劳动者,弘扬劳动情。

劳动者身上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品质,清晨点点微光还来照亮大地,清洁工就在路灯下佝着清扫街道,影子是他们劳动的唯一见证者,夜晚万家灯火已然褪去,代驾人曹美美仍然骑着她的小自行车,穿梭于城市之中赶往代驾处,自行车是她劳动的唯一见证者。

无人见证又如何?奉献品质永在心间。

劳动者身上有着前赴后继,舍身为国的爱国品质。20年开始,新冠疫情肆虐我中华大地,无数医护人员按下鲜红的手印,褪去华丽的衣裳,剪掉蓄起的青丝,积极投身于抗疫之中,脸上口罩的勒痕是他们劳动的印记。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接到研究原子弹的任务后就毅然前往弋壁滩,十年如一日的劳动,最终原子弹研发成功。实验室里写满的稿纸是他劳动的印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从在安江农村任教起就潜心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整日忙于稻田之中,被称为“泥腿子专家最终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稻田里深深浅浅的脚印是他劳动的印记。

无人知晓又如何?报国情怀自在心间。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又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通过劳动在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新时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仰首可望祖国山河一片无忧,俯身可辟祖国前进康庄大道,致敬劳动者,弘扬劳动情!








劳动无止境 青年当有为

高一(20)班 文玉琼

指导老师:徐帅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劳动的足迹;一个国家的未来寄于劳动之中,从千年前的原始生活开始,劳动便一直伴随。当时生产劳动力低,而我们的祖先却用不朽的劳动造就属于他们的新篇章,而到了今天,海晏河清,国泰民安,我们更应该传承劳动精神,续写时代华章。

忆往昔,革命先辈们用劳动创造新辉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院士为心中“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奋斗,在获奖前几天还在田间劳动,不断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坚持发扬劳动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

看今朝,中华少年以劳动为桨,不畏风浪。科学家刘颖,在有限的生命中用劳动创造无限可能,她把青春献给研究,十年如一日的劳动与奋斗,用一腔热血为中国航天指引方向。传承劳动精神,沉舟远帆展宏洋。

展未来,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延续劳动精神面对时代挑战,不畏艰险,用劳动精神鞭策坎坷不平的一道道沟壑,削平阻挡在前的一道道山峰,为建设新时代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坚定劳动精神,星移斗转开新章。

鲁迅先生曾说“伟大的成绩和勤劳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也是我们青少年奋斗的时代。生逢盛世,更应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创时代巨浪,乘风扬帆远航。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高一(17)班  陈欣缘

指导老师:张楠楠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劳动之美,是岁月滋润过的春花,是汗水浸染的秋实。时光易逝,斗转星移。我们生于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带着对荆棘杂草耕耘的艰辛,对夏暑寒冬的渴望,穿过岁月的沧桑风雨,看见了广阔的风景。

莫失心所念,万物尽可期。世间美好,可通过诚实劳动获取;命运坎坷,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跨越。从“晨兴理荒秽”的坚持到“粒粒皆辛苦”的警戒,从“足蒸暑土气”的艰辛到“屋上春鸠鸣”的欢喜,都是祖辈在点滴劳动中领悟的真理。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吾辈青年当借劳动之风,扬时代之帆,做民族复兴的劳动者。

劳动教育是知识躬身下行,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接受劳动的过程是创造美好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勤俭、合作、礼让、担当品德的过程。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品尝着劳动者们一点一滴创造的果实,更应该将价值和幸福建立在劳动之上,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时代巨浪,助祖国扬帆启航!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劳动人民身上汲取无穷魅力、坚韧毅力、磅礴伟力,依靠源源不断地的力量源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劳动为犁  深耕未来

高一(26)班  梁金玲

指导老师:胡惠馨   

劳动是生命中坚韧的犁铧,它带着对荆棘杂草耕耘的艰辛,带着对夏暑寒冬承载的渴望,穿越岁月的沧桑风雨,深深嵌入我们的物质层面和精神深处。

然人言纷纷,有人言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辛苦的劳作不过是明日黄花,科技将会搭建安逸的温床,实则不然,国家领导人之语发聋振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只有辛勤的劳动,挥洒汗水,方以乘科技之风扶摇而上。”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字里行间都是前人在劳动中获得的感悟。如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梦想也快实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尊重劳动,粮食的肆意浪费在我们吃每一粒饭,是否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否会想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甘苦。是否想到袁隆平爷爷尽多少身心才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我们更应该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尊重劳动。

我们祖先迈着坚实的步伐,扛着笨重的工具以启山林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万里长城到京杭大运河,从灌溉沃野的都江堰到耸入云际的布达拉宫,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修建这些雄伟的建筑有多不容易,然而先民用聪明的大脑建成了这些雄伟的建筑。其些说来,其实电子智能的发展与运用只能代替人们的部分劳动罢了,无法成为劳动的全部。

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早已编写在民族基因中,我们没有理由放弃祖先用劳动创造的文明花海,我们应让劳动之花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美丽。

大风泱泱,大水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重生凤凰劳动幸福之源,当代青年以劳动为犁,深耕未来。




念一粥一饭  品劳动精神

高一(18)班  魏颖嘉

指导老师:吴思梦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新时代的辉煌正是靠劳动人民的双手所织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祖宗开始就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精神影响人的一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可以使我们毅力坚韧,让我们在任何困难险阻前都能压不倒、打不败,能不畏艰苦、不折不挠、不惧挑战,只有这种劳动精神所引领,才能有所革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中华民族是劳动者构成的民族,是劳动精神所滋养的民族。劳动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始终坚信劳动实干创造美好未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完善人的品格,劳动培育我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劳动,使我们行为处事更加严谨,考虑更加周全。我们的共情能力因为劳动而得到提升,我们的见识因劳动而开阔。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浪潮向未来。我们当代青年更应体会老祖宗传下来的劳动之理,在领会中传承,在一蔬一食、一粥一饭中体味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格。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生因平凡的劳动而变得伟大,一些平凡的劳动者的身影往往更加直击我们的内心。2020年的冬天,新冠肆虐,武汉的医院,无数逆行者踏过生死之际,将患者拉回人世间。而在院外,有这样一个平凡的身影,在精疲力尽的护士回家后意识到现在正是这些逆行者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于是,他召集了一帮志愿者拉了一个医护群,只要医护人员一句话,他和他的志愿者风雨无阻。正是这样无数平凡的劳动者,这样不凡的劳动精神,让正处于沼泽中挣扎的人们有了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生在盛世华夏,脚下是先辈前人创造的劳动果实。也到了接力棒交接于我们手中的时刻,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传承与发扬劳动时代精神,书写人生篇章,奏响我泱泱华夏伟大复兴乐章。




勤是劳动之本

高一(18)班  肖思曼

指导老师:吴思梦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而后两句却鲜有人提起,则是“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不错的,勤就是人生之本,从而推之,劳动之本也需要勤。勤是人能尽力去花更多的时间做有价值的事,去学习,去劳动,去创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是每个人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勤能补拙。如果说失败源自人的能力不足,那归根结底还是不够勤奋。能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天资,后天的努力才是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的能人才子,没有哪个就是天生就能做出大事的,相反的,许多天赋异禀的人,却因怠惰而荒废才能。“伤仲永”的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未曾读过书的“神童”方仲永,在五岁的时候吟诗提字,写出的诗令人大为惊叹,这是如何的风光?但他的父亲却因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官吏乡绅,展示才能不让他学习。久而久之,等他长大以后,才能逐渐消失,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从前的名声相称。如此才能,终是因“不勤”而荒废了。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梅兰芳年轻时去拜师学戏,师傅却说他的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习的料,不肯收留他。但天资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水里游的金鱼,寻踪觅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言情。生活中,在学习这项劳动中,也应学会梅兰芳这种勤。

勤能致富。“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也是劳动中伟大的创造、精神、思想等。万里长城不仅是雄奇的古代建筑工事,也是伟大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杆,而这正是它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象征。在当代我国西北的毛乌素沙漠之中,七十年以来共三代人的勤劳治沙之下,终于创造出了一片壮观的绿色。这些奇迹不断地上演着,正是勤能致富的最好证明。

勤能补拙,勤能致富。勤是一个人无可或缺的品质,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劳动的本钱,是人生之本。


 高一(7)班 李艺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在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之外,还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提升生活技能,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增进社会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高一(8)班 钟瑾瑜: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从生活中来,生活从劳动中来。”劳动精神对每个体都受益匪浅。他不落言地阐明朴素的哲理:正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辛劳。才换来“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的欣喜。他在我们的人格中添上一抹认真务实的底色,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高一(16)班 陈诗琪:

“敢向天地起挑”“突破自身极限”的精神无处不在。不论一锄一耕一收获,还是团队共同劳动的成果,都要历经一番风雨、苦战抑或无数次的战败,但每当面对劳动过后的收获时,都会产生一种自豪、自信感。中国劳动人民的心中有一种永不服输的顽强意志,这也是中国能重新崛起的原因之一。那种锲而不舍的劳动精神,都深根于每一个劳动人民的心中。

高一(9)班 林诗怡: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多劳动,以奋斗为荣,不畏风浪,以理想为帆,不惧远航。我们面对学习应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奋勇争先。新时代的青年拥有广阔舞台,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才是成功的基础。我们要以不懈的努力去打造自己的理想。始终艰苦奋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一分付出,一分成果,通过艰苦奋斗为成功积累一块又一块的基石,发扬劳动的精神。


 高一(19)班 袁家亿:

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看着农民伯伯在广袤的田野中耕耘,汗水滴入大地之中,孕育着新的稻穗。深秋,布满了温暖的夕阳,没有人们常说的凄凉,只有温暖。他们热爱秋天,秋天是丰收的标记,忙碌是他们的代名词。在他们眼中,用自己的双手去收获自己播下的种子,捧着希望的光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有付出,就有收获。金秋时节,喜悦伴随着每一个人的身边,微笑挂满脸庞。

高一(27)班 黄小菲:

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劳动的精神内核却不会改变。劳动无贵贱,应以劳动为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