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略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德育研究|略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需要把握时代脉搏,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一个高效开放的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
目前,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概括来说以下几点:一是德育工作不受重视而被边缘化,道法课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既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沦为鸡肋。二是德育内容单调乏味模式落后,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师生的必要互动交流,也没有注重方法上的创新,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敷衍了事。三是德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严重脱节,教师只重视理论的灌输,忽视实践体验,导致学生“眼高手低”,“说一套做一套”,这并不利于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就应该努力避免以上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寻找一条合乎教育实际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的正确道路。总的来说,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而收效不显的工作,因为人性的进化是较为缓慢。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得到有效的引导,才能塑造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行为同样也需要师长的指导、规范,才能变得正确,最终转化为行动自觉和内心操守。由此看来,用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引,是符合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必选项。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致力探索其实现的可能性。
一、德育工作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方法要走心。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有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有趣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所以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投其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让教育更走心。例如,在教学“政治认同”这一章节,如果只注重理论讲授,内容定然是枯燥无味,因为小学生对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了解并不深,也不太感兴趣,课堂的吸引力自然不够。如果教师采用播放动漫片、卡通片的形式,用一个个小故事阐述政治这一大课题,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切入,可能效果会更明显。还有的学校打造模拟法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宣传法律知识,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了解法律,培养法治观念。教师也可播放CCTV的电视节目,让书本中的伟大人物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让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变得可观可感,这样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那些“两弹一星”、“感动中国”、“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人物,他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道德的升华。德育课堂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去阐述、论证理论观点,这样才会避免照本宣科,提高教育质量。
二、德育工作要注重日常生活的道德渗透,做到知行合一。德育起于说教,重在实践,小学生的从模仿开始,慢慢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识,这一过程需要反复的训练、持续的强化,才能变成一种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德育工作要构建“德育大课堂”育人体系, 搭建校园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德育变得具体化、生活化、真实化,而不是空中楼阁。德育工作要注重日常生活的道德渗透,在客观真实的场景中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例如,教师通过设置情景模拟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掌握基本的礼仪,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教师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家庭生活,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分担家庭责任,从而学会尊敬父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教师通过模拟疫情防控情景,让学生体验公共卫生设施给自己健康带来保障,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爱护防疫设备设施,等等。只有让学生接近真实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感受更真切、深刻,道德说教也能在实践得以论证,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扎好根,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三、德育工作要把生命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关注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教育在疫情时代成为了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这是基于它的独特价值和现实的迫切需要。疫情三年来,很多未成年人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教育敲响了警钟。诸多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指向生命教育的缺失,教育工作者没法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心灵保障,呵护成长,使得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要重视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懂得生命的意义,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敬畏、珍惜、呵护生命,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学会调控情绪,不怕困难挫折,具有与年龄相匹配的抗挫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健全人格”的内容。例如,教师通过科学宣传片,向学生讲解生命的起源,关于“我”的诞生,体会生命的无上珍贵。教师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强化学生的心灵力量,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教师通过个别辅导,对特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灵帮扶,并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实现跟踪教育。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采用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帮助每一名学生建立强大的心理防御阵线,使他们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展示坚韧顽强的斗志,人格变得更健全,抗挫能力更强大。
四、德育工作要及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质量提升。德育评价机制,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运用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对德育的过程和效果作出价值上的考查、判断,目的在于探索工作规律、完善工作体系、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向预期目标发展。德育工作是一项持续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学校要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及时更新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德育工作更好开展。例如,教师对于德育主题活动的评价,要侧重于对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举行座谈会、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为今后开展活动提供参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针对活动的开头、中间、结尾等环节进行评价,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优化各个环节,提高工作质量。教师还可以引入校外教育力量对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对策,不断丰富评价方式手段,最终使德育工作变得更为科学、规范,核心素养内容便更好融入到德育活动中去,并在学生身上得到彰显。

【作者简介】:吴广胜,笔名守望者,广东化州人,教书为业。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撰写公文材料。工作之余,喜欢读书、旅游,用文字记录人生酸甜苦辣,以文字作桨、以思想为舟,渡己以自修,宠辱偕忘、得失看淡,以谦卑姿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愿以文字为媒,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文友。廿年笔耕不辍,自乐自娱,不亦快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