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一场球: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2022 年 11 月 2 日晚,CIFL 联赛中,Haruwin 再遇 Celtic Bees. 此前 Haruwin 与 Celtic Bees 曾有两次对阵经历,一胜一负(赛况详见《全取3分!喜提CIFL首胜》)。11 月 2 日晚的比赛中,Haruwin 以 0 : 2 的比分落败。
我们邀请了“非常好的教练”老徐观赛并点评。赛后,我们很快收到老徐的五条观察。老徐细致和准确的观察,引发了队友们的进一步讨论。
比赛胜利固然使人开心,但一场失败,或许能迫使我们清醒过来,反思问题所在。谢谢老徐的意见,自那而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强度」成为我们常常提及的词语;也谢谢队友们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包括分享自己的敢与不敢。
以下是老徐的观察和我们的讨论。
观察 1:强度
在昨天 Haruwin 对阵 Celtic Bees 的比赛中,我观察到的在强度上不输给对手的只有 4 位球员:门将、学姐、Vivi、小屈。判断强度是否能够胜任比赛的小指标是,能否做出持续的带球,以及能否做出有效的向前传球。
纵贯整场比赛确实只有一半球员能断断续续地做到强度不输,那么对方很直接地就在强度上战胜了我们,在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直接体现就是“奇奇怪怪的失球”。而如果强度上势均力敌,而在技术上战胜对手,那么进球或者失球都会是“清清楚楚的进球”。
观察 2:无球跑动
比赛中的传球失误率远远大于带球,看起来很直接的就是大家的带球传球选择确实可以更合理。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强度上的弱势。如果强度上弱势,本能的不敢带球和盲目传球就会高频发生,合理性逻辑性都无从谈起。
除了必须在生理和心理层面提高强度之外,在技术层面严重缺乏的就是无球跑动和沟通呼应。很多无球队员会站在原地 2 秒以上等待接球,或者一直处于防守队员身体遮挡之后接球,当然也频频出现离带球队员距离过近接球。
回顾比赛你就会发现,Amber 和 Vivi 的很多进攻机会并不是队员传过来的,而是对手失误或者我们和对方对脚获胜甚至是我们传的二分之一球侥幸到的脚下。几乎没有队员可以通过无球跑动让队友比较安全地把球传到自己脚下,或者让队友有比较明确的传球路线;在中前场没有人能做到拉开和防守队员的距离并且停球面向球门,除了 Vivi 有零星的一两次。这也导致了我们几乎无法威胁到对方的球门。
讨论
把拉开刻在骨子里
Vivi:「我们还是站得太死了。每次 Luna 开球的时候,我觉得时间像凝固了一样。还是要多跑动!如果被盯死了就跑开,不要等球传来才开始跑,给自己争取更多空间带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