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管教”孩子,为什么老师的方式更有效!
常常有家长抱怨:
为啥孩子这么难管,说什么都不听,说几遍都不改。
其实,孩子不听话,并不是我们没有权威,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同。
不妨来看看我们的老师是怎样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的,掌握好这“五大原则”,相信会事半功倍哦!
一、有错必罚
场景还原:
孩子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老师坚持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不会因为自己有时间就帮孩子收拾。
若孩子不收拾玩具,就取消他接下来的活动或终止他对玩具的使用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老师提醒: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孩子犯错后必须要接受惩罚,不能朝令夕改,今天心情好或不舒服就取消对孩子的惩罚,这样对孩子没有威慑力,长久下去,孩子就不听了,你说你的,他做他的。
二、罚前必警告
场景还原:
饭桌上孩子边吃边玩碗里的米饭,老师发现后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进行警告,并告知孩子这么做是不对的,是浪费粮食的表现。
若孩子继续浪费粮食,老师便立即终止孩子的进餐行为,不管有没有吃饱,都让其离开餐桌以示惩罚。
老师提醒:
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我们要及时终止孩子的行为,并告知孩子这么做是不对的,进行警告,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三、惩罚原因必明确
场景还原:
孩子总爱在洗手池边玩水,浪费水资源,老师会让孩子知道浪费水是不对的,先让孩子意识到错误。
若孩子表示很想玩水,老师会与孩子约定玩水的时间和地点,不能浪费水。孩子认识到错误后进行惩罚,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老师提醒:
惩罚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在惩罚孩子时,必须向孩子指明原因,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是什么。
若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那惩罚就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惩罚,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四、惩罚起止点要明确
场景还原:
在学校惩罚孩子“面壁思过”时,老师会告知孩子思过多长时间,从几点到几点,思过期间不可以做任何事情。
惩罚结束时,告知孩子这次惩罚时间结束,下次再犯,惩罚时间会增多2分钟。
老师提醒:
惩罚孩子时,要告知孩子惩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惩罚内容是什么?惩罚结束时,要明确告知孩子,避免孩子一天都胆战心惊。
五、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场景还原:
当孩子打架了,老师不会上来就责骂或惩罚孩子。如果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冤枉了孩子,有时孩子打架仅仅是出于自卫。
如果确实是孩子主动挑起事端,老师也会耐心地了解原因,再决定要不要进行惩罚。
老师提醒: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进行暴力约束。
有时孩子犯错是无意识的,我们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要一上来就批评孩子,盲目定罪。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耐心听孩子的想法,避免冤枉孩子。
六、有趣又有效的“惩罚”方式
1. 惩罚“金箍棒”
戒尺是教书先生的惩罚工具,老师会和孩子自制一把戒尺,采用柔软、轻盈的材料。
和孩子约定好,欺负小朋友、小动物、乱扔垃圾时可以用“金箍棒”打手心以示惩罚。
2. “面壁思过”
老师会画一个圈圈让孩子“面壁思过”。和孩子约定好,犯某些错误时要到圈圈里思过。
要把握好惩罚时间,一般3-5分钟为宜,过长会容易引起孩子焦虑,过短又起不到教育作用。
3. 没收心爱之物
老师会和孩子约定乱扔玩具、衣服、不收拾玩具时,可以没收心爱的玩具作为惩罚,若孩子表现良好,第二天玩具可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