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孩子小学语文成绩好的假象迷惑,语文的根本还是需要大量阅读

温馨提示:点上方 智慧家长必读” 免费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

,赞 1034



在小学确实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不读课外书,考试分数经常很高,而一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学生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


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卷一般都是围绕教材来出的,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


但是,越是这样的情况,家长们越是应该警惕了!


小学阶段,不少孩子的好成绩只是一种假象。


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



然而,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不重视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最后在最关键的高考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


而一个语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学生,他可以从容应对任何形式的考卷,高考中也不会表现得平庸。


那么孩子究竟该如何学好语文呢?


01.超越“语文课本”学语文


多年来,关于语文学习最糊涂的认识是把“学语文”等同于“学语文课本”,这一认识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语文课本上,反而不重视课外阅读。


学生们付出许多精力,到头来语文水平却不高。


语文水平低下不但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使是语文课本身也学不好。


很多不阅读的学生在低年级时通过用功,语文成绩还不错,但死记硬背之下的好成绩不过是“虚胖”,随着年级增长,越到后来越力不从心。




这些年来,很多人之所以在语文学习上对孩子有错误引导,在于概念不清,把学“语文”理解为学“语文课本”,以小语文教育代替大语文教育,甚至把大语文教育和小语文教育对立起来。


具体表现就是忽略阅读,只是死抠语文课本——很多教师和家长为了孩子能学好语文课本,甚至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


这样的观念,让语文教育走入死胡同。


02.课外阅读越丰富越好


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无法完成语文教育的重任,是因为语文课本的文字体量太小,又大部分是短篇白话文。


从小学到高中,所有语文课本加起来,文字总量还不及三部长篇小说。


想要通过这么少的文字获得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根本不可能,哪怕对每一篇课文都掰开揉碎地讲,也无济于事。


叶圣陶就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这是对语文课本比较中肯的评价。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钱先生这里说的学好语文即是大语文教育。


其实,只要是善于观察的父母都会发现,所有杰出的作家以及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他们谈起自己的成长,十有八九会提到大量阅读带来的益处,即他们都是大语文教育的受益者。


迄今为止,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人说他的成长归功于小语文学习。所以,学“语文”不要光学“语文课本”,必须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


当然,并不是只要阅读就一定会有好的考试成绩,因为考试也是件复杂的事,很多因素会影响成绩。


但如果没有阅读,却可以肯定地说语文一定学不好。


03.大声朗读,语文学习的最佳方法


学习语文有一个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大声朗读。


请孩子大声朗读,这是最有效语文学习方法。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学生完成阅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


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


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结果,每一种外语,他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都学会了。


我国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


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让你的家里每天都响起孩子的朗读声,会有以下奇效: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04.与孩子亲子共读的小技巧


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你越早开始,做起来越容易,效果越好。


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阅读时间,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切记:习惯是后天养成的,我们必须逐步教导、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不会在一夕之间学会。


不妨从一页只有几行字的绘本开始阅读,再逐步使用文字较多、图画较少的童书,逐步进展到有章节的故事书及小说。


为了鼓励参与感,在时机适当时,请孩子帮忙翻页。


在开始阅读前,一定要提一下书名、作者与图画作者——不论你已经读过这本书多少次了。


在第一次读一本书时,与孩子讨论一下封面上的图——“你认为这张图在说些什么?”


阅读时,经常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


阅读要有始有终。


一旦开始读一本书,你就有责任把它读完——除非发现它是一本坏书。别让孩子在章节之间等上个三四天,却还期盼着他们能维持兴趣。


记住: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也会爱上一本好的绘本。


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读一些内容较艰深的书,挑战孩子的头脑。


如果章节很长,或者你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读完整整一章,那么请在悬疑处打住,让孩子意犹未尽,眼巴巴盼望下一次阅读时间,聆听下回分解。


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定下心来,调整姿势,准备好心情,来阅读故事。


如果读的是一本小说,在开始时问一下昨天讲到哪里了。在阅读中,情绪是重要因素。


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匀出时间与孩子讨论。不要把讨论变成随堂测验,也切不可盘问孩子对故事的解释。


在和孩子阅读前,家长可以把作家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让他的故事活灵活现一样。有条件的可以到图书馆去查作者的背景资料,并且阅读书中的作者介绍。



在阅读前,向孩子介绍作者的情况。让他们知道书是人写出来,不是机器制造的。


当孩子提出有关文本的问题时,带着孩子一起查参考书或工具书,找寻答案。


在班级墙壁上,或在家中卧室门后,挂一幅读物表,让孩子知道自己读了几本书。你也可以挂一幅世界地图,根据书中故事的地点,在相应的位置上贴上小图标。


等孩子能够明白图书馆的书与自己的书不同时,不妨手中拿着铅笔阅读。孩子应该与书有所互动,方式之一就是在书上的精彩之处留下漂亮的笔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