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行读书|《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题记
很多书只知道告诉家长如何管理孩子,这本书却告诉家长如何先了解和改变自己。
缘起
翻开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管教的失控天天都在发生。特别身处疫情之中,开学日期一延再延,“神兽”久不归笼,网络上“逼疯老母亲”的各种段子也是层出不穷,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我开始阅读。
研读这本书时,原本以为里面会给出满满的套路和方法,没想到收获的是作者对于失控原因的深刻洞见、丰富的案例以及解决方法,最让我觉得醍醐灌顶的是,我以为“失控”指的是孩子,其实“失控”的还有父母。
先来看看一位家长和作者的一段对话,这一切是否听起来很熟悉?
“我的孩子就是不听我的,”一位家长告诉我,“不管我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家庭作业是一场噩梦,家务事是一场持久战,一切都是斗争。”
“举个例子,比如最近的一次?”我问。
“首先,我朝她喊。然后,我威胁要取消她的一些权利。”
“给我一个具体的例子。”
“她不做家庭作业,反而打了一晚上电脑游戏。所以,我把她的手机没收了两个星期。”
“后来呢?”
“后来就乱套了。她朝我喊,说她恨我,再也不想跟我说话了。她躲在房间里哭了两个小时。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没收的了,怎么做都没有用!”
是的,失控每天都在发生。
一 为什么会失控
作为父母,虽然我们爱孩子并努力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方法是基于人生经历和个人的成长经验。我们一直生活在家长式理念为主导的社会,成长中接受的大多是传统的、专制的教育,我们也试图用这样的模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时代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这个自由、权利和认知逐渐增长的时代。
就像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挑战·孩子》中提到的,现代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本质上是传统规范与现代民主的冲突。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这使得丈夫失去了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亲也失去了对孩子的统治权。
二 父母是怎么控制孩子的
失控的前提是控制,在讨论失控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控制。
“本来,‘纪律’这个词具有良性的意义,与教育和培训有关。然而,大部分父母会认为纪律是一种控制孩子行为的策略,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实现其意愿的工具。”作者所说的“纪律”其实就是控制。
常见的控制手段是威胁和惩罚。
“哪个父母没有在某些时候威胁过他们的孩子?如果他们顶嘴,我们就不让他们看电视。如果他们考不好,我们就不带他们去迪士尼乐园。
我们的口头禅是:‘如果你不______,那么我就______。’我们竭尽所能,试图控制我们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听命令,威胁就会变成真正的惩罚。
作者称这种养育模式为“囚徒-监狱长”模式。在威权的基础上,强迫性地推行纪律,是不会取得积极成果的:孩子的行为可能得到纠正,但他们的心不会服从,父母无法收买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内心是抵制命令甚至父母的。
而且,有研究证实,惩罚性的方法会引发有害的后果:没有威胁和惩罚,孩子就不会主动做任何事,这种奖惩系统削弱了孩子自尊,降低了孩子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破坏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内在潜力。
另一种控制的方法是全方位的保护孩子——包办。
如果不控制孩子,父母就会担心孩子的生活就会变糟糕,因为父母焦虑,就会代替孩子把他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事情都处理掉,剥夺孩子的自主性,这也是现在出现这么多“妈宝”“巨婴”的原因。
YOUR LOVE
IS GROWS
AND GROWS
\\\
三 失控是怎么发生的
(一)除了惩罚,父母没有掌握更好的办法。
纪律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其实是痛苦的。父母也曾是孩子,父母在童年时代经受的养育模式,将会成为他们自己育儿方式的模板。许多父母们经常说:“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没有孩子会觉得被骂、被禁足或被打屁股是“为了他/她好”。
(二)父母没有正确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没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般情况,父母惩罚孩子,关注的是不当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感受,由此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孩子的行为比他们的感觉更重要”。这导致了隔膜的产生,也总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外化为失调的行为,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还有的时候,惩罚孩子只是家长变相发脾气,是成年人对孩子宣泄情绪的借口。
(三)家长表现出来的言行不一致让孩子标准混乱。
父母嘴上说:“不要这样做。”但其实自己也会做类似的事。举个例子,家长不希望孩子吃麦当劳等垃圾食品,但是在赶时间或者需要通过饮食减压的时候,也会到麦当劳店里大快朵颐。哪怕只有一次,孩子也会察觉到父母言行的不一致,所以孩子的很多不当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创造的情境的自然反应。
(四)父母按照自己设计的“剧本”来要求孩子。
作者说:“我乐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自我牺牲的母亲,并且为这个角色进行了许多设定:我总是很忙。我累极了。每一件家务事都需要我来做。我24小时全天候地为孩子能过上比我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不听话?”习惯于给自己贴上“贤惠、耐心、付出和牺牲”的标签,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犯的。一旦孩子不符合我们的设定,我们会试图去改变他们。
四 父母该怎么做
很多育儿书籍教给父母让孩子听话的方法;一些方法明显带有操纵的成分,其重点是控制孩子的行为。然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帮助他们成为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和自主的人。
(一)尊重和运用“自然后果”
前文列举的很多家长的惩罚措施,如“孩子顶嘴就不能看电视”、“没考好就不能去迪士尼乐园”,原因和后果完全是毫无逻辑、毫无关联的,是家长们随意创造的“后果”。从长远来看,如果后果是强加的,就永远无效。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和运用“自然后果”。任何行为都有其自然后果(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比如起晚了就会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等等。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直面他应该承受的责任和焦虑,是一种强有力的促使他们自我学习与领悟的方式。
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后果自行生效,但要注意避免两个“坑”:
一是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意愿,不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的后果。
二是父母缺乏耐心,等不到自然后果的出现,因为后果并不总是马上给人教训。
需要注意,家长对后果加以干扰的唯一条件,就是存在真正的危险。比如孩子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上奔跑,吞下了有毒的物质,或者以其他方式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时候,就要家长立刻阻止。
(二)建立联结
所有孩子都渴望联结,父母与孩子联结的关键是要理解孩子的需求。
父母不只要观察孩子的行为,更要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冷静地破译孩子发怒行为背后的含义。就像孩子向父母乱发脾气,父母会认为孩子是在针对自己,从而对其加以谴责。其实如果深入了解的真实原因,会发现孩子发怒是因为在学校被欺负了,或者担心明天到来的考试,也有可能是觉得累了或者饿了。
只有孩子和父母真正沟通和联结时,才会平静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三)做言行一致的父母
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孩子也会由衷地赞同和遵守父母建立起来的规则,因为孩子会不断地模仿父母的行事方式。
如果父母自己的生活能够体现诚信的原则,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拒绝。因为孩子明白,父母说“不”的原因并非滥用权威。如果父母决心已定,并且明确地表达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孩子就会作出适当的响应。
(四)爱你,如你所是
首先,家长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孩子对不完美的接受程度取决于父母对自身缺陷的接受程度。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困扰的时候,他们也就能学会拥抱自己的缺陷,面对现实,不会随意给自己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学会全面地看待一切事物。
其次,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许多父母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但是即使父母付出一切,孩子也未必就会按照父母设想的方式去成长。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去爱,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最后,让我们用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让我们永远保持爱孩子的一份初心,无论出发了多久、多远,都不会遗失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