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小学为啥“拼娃又拼爹”

上个小学为啥“拼娃又拼爹”

上个小学为啥“拼娃又拼爹”


小白导读:“优先选民办、保底到公办”已成为很多上海家长在孩子“幼升小”时的基本思路。上海民办小学选择学生的标准因此逐年走高,争议频现,人们惊诧进入民办小学不仅要“拼娃”,还要“拼爹”。那么,这种是不是一种教育乱象呢?一起来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京师实验小学校长乔锦忠的分析~




乔锦忠介绍,“幼升小”过程中,优质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考察学生家庭情况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民办学校之所以热衷于“选择”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源以及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是学校实力非常重要的体现,把好生源入口关,学校有利可图。”乔锦忠表示,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家校合作相对容易,学校布置各方面工作,也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自然,对于学校办出成绩也更为有利。而且,学生毕业之后,相对较为优秀,也能给学校带来一定声誉。所以,“学校有冲动做这种事。”


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定位,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民办学校更倾向于“挑选”优质家庭以及生源。乔锦忠说,公立学校是由政府提供基本教育服务,首先要保证教育公平,让符合条件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民办教育满足的是国民的选择性需求,属于公立教育系统的重要补充。


在这个意义上,乔锦忠认为民办学校出现选择家庭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多元的社会,不同经济条件或教育理念的家庭,对教育需求层次也不同,有的家庭不是停留在“能上学”,还会考虑教学理念、办学条件等,虽然费用可能要高一些,但师资管理水平或者特殊授课方式等,是家长更看重的。


不过,“民办学校在选择学生时,也要顾虑社会的感受。虽然从定位来看,学校可以选择,但是,不能说选择就可以毫无限制。”乔锦忠认同教育部门做出的决定。


乔锦忠分析,一些大城市出现的“民办优先,公办保底”背后,实际也蕴含了社会分层隐忧。“大家害怕社会出现玻璃天花板,落后地区或者工人农民的子女,失去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渠道,阶层固化,寒门不能再出贵子。民办学校客观上起到的就是社会分层的作用,甚至固化已有的社会分层。”


“当然,民办学校的存在不可避免,有社会和市场需求,但是,从社会的价值观和追求教育公平的理念看,不宜提倡以家庭社会资本作为选择学生的重要条件。即使没有办法直接禁止类似做法,类似做法也应该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以合适的方式,尤其要考虑到当前社会的情绪和价值倾向。”乔锦忠说。


在乔锦忠看来,这恰恰也是当前中国教育为何压力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日益高度分化,需求多元,很多人希望继续巩固自身在社会中的有利条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的升迁渠道愈发狭窄,教育甚至成为最后的通道,那么,保障教育公平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规范民办学校以家庭选择学生,并不能直接实现社会的教育公平。乔锦忠表示,市场竞争比拼,本身就存在马太效应,嫌贫爱富,谁有力量倾向谁,政府要保障教育公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在规范并保障民办教育发展的同时,公立教育必须及时跟进。


乔锦忠认为,以财力充分保障为前提,应该优先满足基本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优质的公立教育,尤其要为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进入优质教育系统创造各种条件。


大城市的教育公平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外地户籍学生等。除了能不能上学的问题,“更多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或团体,对教育需求的冲突问题,应尊重并保障多元化需求,家长可以选择能够承受或者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班级人数等方面,与公立学校相比,有一定优势,而如何保障教育公平,则更主要依赖于公立学校在体制上的进一步改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