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端一碗水,你说:“当心,别洒了!”
孩子写作业慢,你说:“快点写,再磨蹭十点之前又睡不成觉!”
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日常。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负面语言,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负面语言的狂热爱好者。似乎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就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提醒就是没尽责。可是有家长疑惑了,不这么说怎么说呀?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如果我们这样说:
孩子端一碗水,你说:“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稳呀!”
孩子写作业慢,你说:“我们要抓紧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以去……”
孩子听到了会不会也会很积极、兴奋呢?这就是正面语言。
家长要把关注点放在积极的事情上。这个过去也讲过,现在仔细想,这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大话题,这关系到我们怎样去理解教育。
很多家长朋友问我,我是该管还是不管?不管,他的问题会更严重;管,他就烦。我劝家长,彻底改变“管”这种想法,变成“给帮助和支持”。先放下这个行为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困难在哪,可以怎样帮他,可以给他哪些办法。并且,每当他在这方面有进步时,就大力肯定。这样坚持,他的问题行为自然就没了。
我想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是怎样想象自己当父母的角色多是美好的画面:亲子共读、在晨雾中一起跑步、开心地一同进餐、嬉闹、鼓掌、拥抱、 欢笑……电视广告般的美好。等到实际当了父母,蓦然回首,却发现情形早已变得不妙了。我们成了监工、有着时而愁苦时而凶神恶煞的嘴脸,孩子成了麻烦制造者,当父母似乎就是当消防员,我们整天处于警戒状态,时刻准备着去救火。糟糕的是,火灾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我们没有喘息之机……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我们要想的不是怎样去催促威逼利诱,而是教给时间管理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我们要想办法给他有趣的事情让他盼着,要让他对生活有奔头;孩子胆小不爱交往,我们要在平时树立自信上下功夫,同时教给他交往技巧,多提供交往机会;孩子脾气大爱哭闹,我们了解孩子的敏感期,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说话态度,多陪伴多共情,用故事游戏等方式帮他处理情绪;孩子看电视控制不住,我们要给他提供比看电视更有趣的活动,同时自己少看做表率;孩子撒谎,我们要改善管教方式,让孩子不害怕错误,同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延缓不太合理的需求;孩子任性、叛逆,我们要平时多跟孩子沟通分享共情、 少评判;孩子太黏人,我们要给他安全感,少一些不可预知的离开,平时高质量陪伴,多给他空间;孩子不讲理,我们要多关照他的情绪,同时自己变成孩子, 想想他的理是什么,慢慢让他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孩子总跟小朋友打架,我们在家是否太以他为中心?是否处处满足?我们是否教给他社交技巧?是否培养过同理 心;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要给他学习动机、给他典范,我们做了哪些让他看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我们是否想了办法让学习过程更有趣;孩子受坏朋友影响, 我们要想办法给孩子价值感、归属感……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古语“隐恶扬善”这个道理和现代的积极心理学以及超心理学的一些说法很有契合之处。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道德教化不能去做,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把它当作某种真实存在的规律。但实际上,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们多一些“隐恶扬善”的态度。最终,受益人将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还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