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0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枫桥夜泊》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一个秋夜,诗人泊船枫桥,只见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江枫、渔火相伴;只听乌啼凄厉,钟声沉重,诗人因愁思而难以入眠。在教学时,教师紧抓诗眼“愁”: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饱含着诗人浓浓的忧愁。通过反复诵读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感知诗中意象,读景寻愁,并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预习单等,利用学生资源,基于学情,搭建支架组织学习活动,引学生探知愁因,层层感悟诗人的忧愁(基于本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预习单;勾连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设计层次性探知愁因)。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甚至《枫桥夜泊》课后题;本单元语文园地各部分;课作习题都围绕此而展开设计。但因是“初步体会”,所以教学该诗时学生能初步了解静态、动态描写,甚至动静交融,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需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教学目标



1.读景寻愁:想象所见所闻,初步体会诗中的景色动态和静态描写,并感知诗中意象的借景抒情。

2.吟诵悟愁:对读、想象读、资料铺垫引读等多元吟诵,培养朗诵能力,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深探愁因:借助预习单资源,小组合作深度探究愁因,思辨中培养品诗析句能力,透过景物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课件制作;批改预习单,并根据学生预习的资料,修改制作课件和研习单;准备人手一份秋意书签。



教学过程


(一)失眠话题,读懂诗题

1.聊失眠:同学们,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

喜怒哀乐、激动、紧张、忧愁等某种情绪在睡前特别强烈时,我们往往就容易失眠。

2.引古诗: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他也失眠了(板书:张继)。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书诗题)。

3.读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学习多音字] 

泊    bó  停泊、漂泊 

       pō  血泊、湖泊

4.解诗题:  

“枫桥夜泊”的“泊”意思是——停泊。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的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5.再读诗题:学生带着理解再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以“失眠”的话题引出古诗,一是此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易激起学生的共情;二是引起学生的好奇——诗人因何失眠?急于诗中探秘;三是奠定了古诗“愁”的情感基调。】


(二)读通诗句,层层递进 

1.激趣引读:宁静的夜晚,古老的枫桥边,客船上的诗人张继却久久难以入睡,这是为何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92页。

2.一读: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二读:指名读,正音,字正腔圆

4.三读:同伴互读,适当停顿,读出节奏

5.四读:师生合作读,后三字拖长连贯,读出韵味

6.五读: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每一次读的要求不同,有指向,有递进,还不枯燥。还为之后学生的理解古诗意思和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想象画面,读景寻愁

1.学生闭眼想象,教师配乐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整体感知“愁”:同学们,课前我们说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那么读了诗,张继又是因为哪一种情绪而失眠的呢?——愁(板书)

3.话题探究:张继的愁就藏在整首诗中,请你仔细读,完成——

【预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景物板贴随机出示)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月亮西沉说明夜已深了,可诗人未睡必有心事。   

回顾已学寄月思乡的诗句。【预习单资料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

霜满天→此刻诗人的心情也许正如这漫天寒霜般清冷。

江枫→师描述画面,生想象:夜色中,那江边的枫树经霜之后更加火红,一阵秋风吹过,似火的枫叶随风摇曳,一片一片飘落下来。你感觉……(凄凉、孤寂)

意象诗句拓展:很多诗人喜欢望月思乡,折柳送别,也有许多诗人喜欢借枫叶来表达自己的忧愁。

描写枫叶表达愁绪的诗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 唐 张若虚  

好客招不来,枫叶飞。——宋 曹勋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明 何景明

渔火→图片创境: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中的渔火。

想象说话:此时此刻,诗人身边唯有这一盏闪闪跳动着的渔火。倘若它会说话,望着诗人如此满面愁容,夜不能寐,它一定会忍不住问:_______________

创作背景资料补充(来自学生预习单):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到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于是他提起笔,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学生畅言:诗人为何而愁?(落榜,前途,思乡……)

复踏引读:虽有渔火相伴,可此时此刻,背井离乡的张继,失意落榜的张继,他最希望陪伴他的是……(家人、父母、妻子)

可漫漫长夜,没有父母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引读前两句)

身处异乡,没有亲朋好友的关心问候,有的只是——(引读前两句)

师小结:这两句诗句句写景,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些看得到的景物中都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愁绪。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这样的写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板书)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过渡:除了这些看到的景物让你感受到了诗人的愁,还有……(听到的)!

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诗人这样写……

感受以动衬静的凄凉。

钟声→(播放钟声)这钟声传来,是那么……(沉重、压抑、孤寂)   

描写过夜半钟声: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李白

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卢照邻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陆游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孟浩然

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刘禹锡

可都不及张继的这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评家们曾这样说: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师引读后两句: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秋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忧愁的心啊!让我们再次一起吟诵这句千古名句吧!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创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从看到的“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乌啼、钟声”等景物中,初步体会诗中的景色动态和静态描写。在“学习活动一”这一任务驱动下,紧抓诗眼“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感知诗中意象,读景寻愁,了解诗中意象的借景抒情。并通过对比读、想象读、资料铺垫引读等多元形式,体会诗人诗句的意境之妙,吟诵悟愁。更是借助预习单等学生资源,了解浅层的“愁因”。】


(四)深探“愁”因,诵出感情

1.看板书,再引话题:看到的是愁,听到的也是愁,只因诗人心中有太多愁了。有思乡之愁,落榜之愁,前途之愁,那么他的愁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

2.出示学生预习单上搜集的资料截图+搜集者+统计人数

诗人生平资料补充(来自学生预习单):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资料补充(来自教师):张继《阊门即事》这首诗中写到——

耕夫招募逐楼船,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诗意:农夫被招募服役,去建造战船。无数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被碧绿的青草覆盖。试着攀上吴门城头往下望,荒凉的大地上只有几处有人家的炊烟。

3.师小结,引读全诗:原来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得失,他还心系国家,心怀百姓,忧国忧民啊!难怪他会彻夜难眠,难怪会在这凄凉的秋夜写下这首忧愁的诗……

设计意图:再次借助预习单等学生资源,基于学情,搭建任务支架组织学习活动二,引学生小组合作深度探知愁因,层层感悟诗人的忧愁。此设计是基于本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预习单;勾连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设计层次性探知愁因。师生在思辨过程中,为诗人的忧国忧民而叹,而诵,得以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五)升华拓展,寄情于诗

过渡:《枫桥夜泊》对后世影响甚大,除了诗人,书法家们也为此挥毫泼墨,我们欣赏几幅作品。

1.配乐欣赏书法作品,制作古诗书签

2.师总结: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今后如果有机会去苏州,你是否会想起那座桥——枫桥,想起那座寺庙——寒山寺,想起那个诗人——张继,是否会情不自禁地念起那首诗——《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书法作品的欣赏旨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而古韵书签的制作则是一种语言文字积累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用于实践,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即是学以致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