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心012】正面管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书目简介

今日的孩子已经不像自己在当年“过去的好时光”中那样了,不再整整齐齐地坐好,不再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话,还和父母顶嘴。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的变化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女性在追求平等,这是社会的进步;所有的少数族群都在积极地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完全的平等和尊严。孩子们只是在追随他们周围的榜样。他们也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成年人对孩子的引领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和技能。

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


内容分享

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

当父母孩子太严格和控制太多时,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骄纵时,孩子也培养不出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必须强调的是,停止惩罚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为所欲为。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体验,与其享受到的特权直接相关的责任,否则,孩子就会成为只会依赖和接受的人。认为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当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了操纵别人、反叛和逃避上时,他们怎么可能培养出成为有能力的人所必须的具备的洞察力和技能

对那些为管教孩子而烦恼的父母和老师们来说,首先应该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再像我们以前那样听话了。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以前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今天的孩子却不再起作用。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以前,这是由环境提供的,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白,在相互尊重和共通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控制更为有效。

选择不同的方法的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正面管教是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应找到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尽管在第一次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时,孩子的不良行为获取反而会加剧,但是你会注意到,在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之前,会有一段平缓期。当一个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操纵策略不起作用之后,他可能会再次试探,只是为了确认一下是否真的不管用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使用正面管教方法,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强度将会逐渐减弱,不良行为再次出现之前的平缓期也将会越来越长。

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短暂加剧,与严厉管教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权力之争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如果既不严厉也不骄纵,那该怎么办?正面管教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当孩子们学着做一名对家庭、班级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骄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正面管教的工具有九个:一、废除惩罚;二、废除骄纵;三和善而坚定;四、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五、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带来长期负面的效果;六、放弃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做的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七、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中来;八、解决问题的问题;九、使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

第二章 几个基本概念

在知道怎么做之前,要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阿德勒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家长和老师们更多的了解人类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以及为什么正面管教方法能帮助孩子学会成为一个快乐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所必须的生活技能和态度。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去解决,让孩子学会适应,将他们受益无穷,这样才能使他们知道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让孩子有大量机会在家里、学校和社区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孩子就会受益良多。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这里的关键。

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更愿意听你说了。四,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觉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人相信,在他们制造出距离和敌意而非亲密和信任之后,他们能够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

孩子是社会人,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形式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当他们茁壮成长时,他们就在存在着七项重要的感知能力和技能,而当他们处于求存状态的时候,大人通常会将其看作不良行为。

正面管教工具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要为孩子提供发展和实践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三、不要告诉,要开始以一种引导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向孩子提问四、使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五、记住你的言行背后的感觉要比你的言行本身更重要六、和孩子一起就需要做的家务以及做家务的计划,做头脑风暴,七、要避免骄纵,以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心。八、教给孩子实践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九、教给孩子并实践矫正错误的机会,一定要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第三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对出生顺序的了解,能增进你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的看法,而可能形成的对自己的错误观念的理解。这是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统一路径。家里的老大、老小、独生子,排行中间的孩子会对自己有怎样的看法?你怎样帮助孩子?

排行最大的孩子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相似性是最容易预测的,因为这是一个变数最少的位置。例如,排行中间的孩子可以有多种情况,比如三个孩子的中间或七个孩子的中间排行。最小的孩子的相似性与老大几乎同样容易预测。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取决于他们是像老大那样被赋赋予更多的责任,还是像老小那样被溺爱。

排行最小的孩子,我们最先想到的描述老小的特征就是娇惯。很多老小不但被父母娇惯,而且被哥哥姐姐娇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错误的认为他们必须不断操纵别人,为他们服务,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激励别人,为他们做事。他们常常富有创造性并且爱玩儿。他们大部分的创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会用在通过魅力操纵来得到自己的价值感。

排行中间的孩子因为有多种不同的趣味,要概括排行中间的孩子的特征比较困难,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在中间是会受到挤压,既没有老大的特权,又没有老小的好处,这更容易使他们形成一个错误的理解,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兄弟姐妹不同,才能显出他们的价值。这种不同可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成功欲望过强或者不充分发挥能力。社交蝴蝶或者含羞草,为理想而造反或单纯的造反。他们大都比自己的兄弟姐妹更随和。大多数排行中间的孩子很很能同情弱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弱者,他们常常是很好的调解人,而别人也愿意为向他们寻求同情和理解。

独生子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但还是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之处。如果他们像老大,那么他们的完美主义倾向会轻一些,因为他们感觉不到那种后面有人追着威胁自己地位的压力。然而,追求完美的程度虽轻,但这一特性并没有消失。独生子对自己的期望往往与他们感觉到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一样高,因为他们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们大都愿意并欣赏独处,或者他们也可能害怕孤独。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独一无二,而不是成为第一。

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教师们可以应用出生顺序的知识,发现在有学习障碍的班里,老小或心理老小的学生人数很多。这对学习障碍提出了一个很有根据的质疑,这种障碍到底是心理上的还是行为上的?老小是否在利用学习上的困难来获取更多的特别照顾?如果这是心理上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疏忽了那些不是老小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因为他们学会了过度补偿。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机遇,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的更好。当你认识到你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有什么错。问题出现在孩子想要过度关注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用一种令人烦恼而不是有用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这种行为之所以令人厌烦,是因为它来自于孩子潜意识中的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这种孩子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观念,使得孩子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更增加了。大人认为孩子是在令人。烦恼的寻强烈专关注的感觉。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来说是令人鼓舞的。这会让孩子们体验到他们所寻求的归属感,并且同时让他们学会怎样以一种更有建设性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

第五章 当心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只有在运用得当正确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他不能成为伪装的惩罚,而自然后果在运用恰当的情况下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站在雨中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挨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当大人说教斥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的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

逻辑后果。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他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要有效的使用逻辑后果,就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效果。记住,不论孩子的错误目的是什么,逻辑后果都有可能完全不适合。或许是要求孩子做的作业无意义,或许是老师没有让孩子参与制定自己作业计划,并且没有让孩子感到自己与这个作业有任何关系。或许是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讨论应该做什么,作业怎么做,为什么需要做作业。没有什么事能比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合作了。逻辑后果只是一个工具,而且常常不是适合当时情形的最佳。

第六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关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内在的价值无量的人生技能就是让孩子知道冷静期的价值。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让孩子理解并学会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心绪烦躁并且受原始脑支配时,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很困难的。那里唯一的选择是站或者逃,等到我们冷静下来,并且能够重新接通理性大脑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的暂停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第七章 有效地运用鼓励

孩子们需要谷粒,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谷粒他们就无法生存。但是,要对一个正在做出不当行为的孩子进行鼓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许多成年人不知道什么是鼓励。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须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的更好的拥抱,给了一他一个拥抱,并且告诉他我有多么爱他。

第八章 班会

班会为老师和孩子们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来学习和实践合作,相互尊重以及专注于解决问题,给孩子们提供了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够消除孩子们的行为问题,并促进孩子学业知识的学习。

第九章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解决管教问题方面能够起到和班会,同样的作用,而且也是加强家人之间的合作和亲密感的好办法。但由于家庭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家庭会议和班会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第十章 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正如孩子有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目的一样,大人也有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目的生活态度取向。这是你从自己孩提时代的大量潜意识的决定积累起来了,决定了你的性格,并且直接影响着你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的性格。

十一 综合应用

当我们把本书中的原则和正确的态度结合起来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极好的管教工具箱,可以用来帮助孩子的形成,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

十二 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正面管教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我们往往表现的好像我们忘记了爱和欢乐是生活与和与孩子相处的全部目的,并且发现我们依据恐惧对孩子的评判、期望、指责、失望和愤怒来行事。然后我们还奇怪为什么会觉得生活如此痛苦。


问题交流

问题一:“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侯艳华:“赢了”孩子是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的顺从,这两种品格都不是我们希望的。而“赢得”孩子,这意味着孩子心甘情愿的与父母合作。

岳阳:“赢得”孩子是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孩子从大人的同情、鼓励、无条件的爱和所赋予的权力中所学到的东西能使他们获得人生技能和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当孩子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量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只有在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刘小丽: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是指大人 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 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 技能。

谷瑶洁:“赢了”孩子,赢在技能。好的教育还必须是学生接受的教育,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心,要使教育变成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就需要教育者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赢得”孩子,赢在尊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是孩子最为信任的人,我们的爱与包容,就能给孩子勇气和力量。而我们也会在付出之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普莹:赢了孩子:家长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短期可能有效,但是长期孩子会变得叛逆,对着干。赢得孩子:家长以尊重的方式获得孩子的信任和配合,更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独立和自律。

张娇:我们应该懂得,比起“赢了”孩子,最重要的是“赢得”孩子。前者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健康;后者则化教于心,让孩子能真正有所成长。两者相较,显然后者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问题二: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

岳阳:行为不当的孩子,背后的初衷都不是以伤害别人目的而行动的,他内心希望能够凸显自己、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地位,寻求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当使用积极主动、有用有效的方式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开始转变其他的方向,例如消极性,破坏性,无用的方式来获得同样的东西

普莹:当孩子行为不良时,他是在以他知道的唯一方式告诉你,他感到丧失了信心,或者他没有归属感。

谷瑶洁:家庭教育失误:管教不当、宽严失度。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控制过严、粗暴打骂,使孩子形成对抗情绪、拒绝管教,或自暴自弃,甚至反抗成人管教。

侯艳华:这些行为背后有很多的原因,家长要区分清楚,孩子是不会表达,还是真的脾气坏,是为了表达需求,还是纯粹是发泄,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家长一味地以暴制暴,或者听之任之,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沈丹:当孩子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去破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了解支撑孩子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了解了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侯园园:孩子的一些行为之所以被认为是“错误的”目的,是因为这个孩子错误的相信这种行为将帮助他重新获得一种归属感,当你承认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只是一个想要得到归属,并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抱有一种错误观念的,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时,你对不良行为的看法就会改变。

刘小丽:行为是透露一个孩子对自己和生活的潜在信念的一种密码信息。当孩子行为不良时,他是在以他知道的唯一方式告诉你,他感到丧失了信心,或者他没有归属感。当我们学会破译这些密码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回应将会改变。

王静: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首先要压住心头的火,冷静处理,对事情要做全面客观的调查,听取孩子的自诉,并允许他进行申辩。这样不仅利于家长全面掌握客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姚小红:出现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是孩子有不同的问题,比如说:

1.孩子粘人,爱哭闹。孩子需要有人一直陪着,一刻都不能离开,无论是玩耍还是做作业时,都一定要家长寸步不离地陪在身边,否则就会无缘无故的哭闹。孩子这样的行为背后,展现的是内心十分地缺乏安全感,只有在家长一直陪着时才有安全感。

2.孩子胆小,不敢表现。孩子明明很优秀,各种技能学得都很好,可是一让展现,就一直退缩,尤其是说要比赛之类的,就更加不敢参加。可能是在家里面,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打击孩子自信心。

3.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生气。现在很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霸王,脾气也十分的暴躁。可能是因为家长过于纵容孩子的行为,对他们有求必应,导致他们认为生气就能得到要求的满足。

张娇:我们要看见孩子的“情绪”,感受到他们,他们才不会攻击自己或他人;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看见孩子的每一点努力,鼓励他们,才能让他们自己真正有信心。

总结: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进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以书为媒,是一次相聚,更是一次成长。愿更多的老师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用最质朴的召唤,守望心灵的家园,引领学生成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