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帮】宝宝黄疸怎么办,需要照光吗?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育儿帮】专栏,逢周一推送!本栏文章由该院儿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儿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宝宝黄疸怎么办,需要照光吗?
医学指导:新生儿科 陈晓晴副主任医师
文/李静琳 欧阳学认
新生儿黄疸是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宝宝黄疸是否存在异常时需考虑其胎龄、出生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G-6-PD缺乏、窒息、显著的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度,低白蛋白血症等。 对于胎龄≥35 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 1)。当胆红素水平超过 95 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此外,在尚未具备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医疗机构可适当放宽光疗标准,出生体重<2 500 g 的早产儿光疗标准亦应放宽。而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或皮肤挤压后存在淤斑、血肿的新生儿,可以给予预防性光疗。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干预的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神经毒性所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尖声哭、吸吮差,而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激惹,发热,惊厥,严重者可致死亡,并会引起慢性、永久性损害及后遗症,包括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等。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是最常用的有效又安全的方法,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若光疗失败或已出现早期胆红脑病临床表现者则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光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光疗时采用的光波波长最易对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因此光疗时应用遮光眼罩遮住双眼,用尿布遮盖会阴部,尽量暴露其他部位的皮肤。光疗过程中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液体,保证足够的尿量排出。监测患儿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光疗时可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依据其程度决定继续光疗或暂停光疗,轻者暂停光疗后自行缓解。
出院后随访计划的制定:每例新生儿出院前都应该监测其胆红素值,若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Bhutani曲线(图 1)的第 75 百分位以上,建议延长住院时间,继续留院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Bhutani曲线(图 1)的第 75 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可以出院,但需根据出院日龄或出院前的胆红素水平制定出院后的随访计划。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产科阴道分娩新生儿在出生后 48 至 72 h 出院,剖宫产在 96 至 120h 出院,出院后随访计划可参考表 2。对于存在出生后 24 h 内出现黄疸,合并有同族免疫性溶血症或其他溶血(如 G6PD 缺陷),胎龄 37 周以下的早产儿,头颅血肿或明显淤斑,单纯母乳喂养且因喂养不当导致体重丢失过多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院后随访时间可以考虑提前。
附: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1.母乳喂养性黄疸:
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 3-5d 由于摄人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人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已经达到干预标准的新生儿需按照上述标准给予及时的干预。
2.母乳性黄疸:
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 1 周后,2 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 4-12 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 48-72 h 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当血胆红素值<257μmol(15mg/dl)时不需要停母乳,血胆红素值>257μmol/L(15mg/dl) 时可暂停母乳 3d,改人工喂养。若血胆红素值> 342μmol/L(20 mg/dl) 时则需加用光疗。
摘自《中华儿科杂志》 年 10 月 52 卷 10 期 P745-748
专家简介
陈晓晴,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对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疑难重症的救治、围产医学临床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