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一、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二、课标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5)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扬善抑恶行为方式的培养。
(6)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呈现的基本形式。 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特性,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
(7)有利于“活动性”或“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
(8)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教材的形式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目标不同,但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乐于和可能接受的。
三、教材解读
1.源于儿童生活, 服务儿童生活 。 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 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1)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 (2)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 (3)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等方面形成特色。 2. 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 教材编排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 “单元主题—板块主题—活动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1)每册教材分设五个单元,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各单元一般下设3-5个板块主题(六年级第一单元只有两个板块)。这些主题都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个个话题,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关注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悟,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如,三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下设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均以“我”为主体,是孩子们熟悉和愿意参与的话题: 《说说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交流校园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校园里的发现》启发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 《给学校画张“地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引导他们关注老师和工友的劳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则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这些话题的探讨激活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学习:简单图例等知识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尊重他人劳动等品德的培养是在体验中完成的自主建构。随着话题的展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校园生活变得更为愉快和有意义。可以说,这样的话题就是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的。
四、教学建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例: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