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说透了教育: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因为,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最终成为他自己,展开新的生命。
但很多时候,为人父母,往往以爱为借口,盲目给予,自以为是。
而事实上,真正的爱,应该是“因时制宜”,孩子的每一个关键时期,父母的爱都应该是不同的。
鲁道夫·施泰纳的三元人性理论认为:
孩子的意识是逐步发展的,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意志被情感激活。
这个时期,孩子主要活在感受之中,或者通过感受而生活着。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具有“梦幻般”的意识:仍然那么喜欢玩耍和听故事,仍然用想象性的眼光而不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生活。
孩子需要去体验每件事物的美和爱,这样他们才学会在生活中总是去寻求美和爱的品质。
如果孩子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很具有这些品质,孩子就会养成好的习惯,从而在成年的时候,能够进行正面的和有建设性的生活,带着美好的充满爱的感受去做自己要做的一切事情。
很多人没能够注意到小学阶段的孩子是通过感受来学习的,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孩子需要学习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的“技巧”,而不知道这些科目可以通过质性而非量性的方式进行教授,这里的“质性”涉及到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感受。
因此,应该让孩子们的日子里充满韵律、歌唱、故事、诗歌、舞蹈、戏剧、绘画、泥塑等对他们的感受具有吸引力的课程,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玩耍和人际关系丰盛的质。
初中阶段,孩子渐渐拥有了理性的思考并进入成年期,不管家长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嘴里再也听不见“老师说……”或者“妈妈说……”而是“同学说……”。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世界,认同与自我相一致的同学,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并不断地想把父母和那些代表父母的世界“推开”。
这个阶段,家长与孩子的矛盾逐渐突出,不要着急,请给孩子一些尊重和引导。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视频获得了百万点击,很多网友看后对视频里的爸爸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15岁的男孩晨晨上初中后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想学习还迷上了手机游戏。
无论是家长老师怎么劝,孩子都听不进去。
有一天,父亲严肃地问他是不是真的不想上学了,孩子回答:是。
于是,父亲就带着孩子去工地搬砖头,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只能找到这样的工作。
第一天,晨晨觉得很有趣。
第二天,晨晨很累,有点不想干了。
第三天,晨晨手上起了血泡,但仍然咬牙坚持
第四天,实在坚持不住,想回去学习了。
这时候,父亲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读书的话,很可能一辈子干这种活,如果你读书的话呢,有学历就有选择工作的权利。
据说之后的晨晨不光学习努力了,也更懂事了。
初中的孩子,虽然有了独立意识,但缺少判断能力,容易冲动,有逆反心理,需要的更多的是尊重和指导,一味地打骂、劝说是没用的。
高中时期的孩子智力水平接近成人的巅峰期,同时社会意识也逐步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请逐步放手。
就像马上展翅飞翔的小鸟,如果这时候家长仍然阻止它展翅,失去的可能将是飞翔的能力,还有可能酿成悲剧。
之前,有位家长向心理医生求助,说自己的孩子高考以后重度抑郁,不出门,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心理医生以为是孩子高考成绩不好导致的心理压力,但发现孩子成绩不错,稳上一本,那又是为什么呢?
经过几番了解才发现事实的真相:
原来,孩子虽然能稳上一本,但选不到好专业,妈妈觉得孩子选的专业以后不好找工作,与其上这样一个专业不如改成二本师范。
于是趁着孩子不在家,偷偷改了孩子的志愿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孩子傻眼了,面对家长的干涉,孩子选择了沉默,慢慢地变成了抑郁。
事实上,高中的孩子对社会现实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就请放手。
就像雏鸟,终有一天要自己飞翔,只有适当的放手,才有“成才”的空间。
到了大学,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孩子这时候已经“成人”了。
无论家长再怎么认为孩子是稚嫩的,都请给予欣赏和支持,如遇特殊情况,请给建议而不是做决定。
琳琳一直很优秀,大学毕业以后顺利考入某省机构,成了公务员,很幸运,分配的部门里正好有父母多年的朋友。
全家一片欢呼,觉得琳琳的人生就此“光明”了,剩下的就是找个好人家,结婚、生子,不必再担心什么。
谁知第二年,琳琳在没有给家里人打招呼的情况下辞职了。
理由是:她想继续读书,去外地读研究生。
得知情况,家人们未免惋惜,毕竟这个岗位竞争力强,以后再进不容易了,但琳琳的父亲跟她说:
“没事,我相信你的选择,更相信你的优秀,一旦决定,就努力去争取,家里人都支持你!”
琳琳听后感动万分,又过一年,她考上了四川大学的研究生。
之后,琳琳专门写了一封信,感谢自己父母的支持。
其实,正如李宗远说的:
父母要承认孩子的成长,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而不是决策者。
有时候支持,就是最大的爱。
关于教育,很喜欢王开东老师的一句话:
最好的教育,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每个时期都是发展某一方面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今后的一生的发展都受影响。
而且,每个阶段都分别为后面的阶段奠定基础,要是某一部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并造成在成年生活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