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试题精选及解析(42)

    本期推送试题与八年级上册内容有关。欢迎大家参与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原题重现

(宝安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调研测试卷 九年级历史)11.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A.领导组织工人运动        

B.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C.武装反抗反动统治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解读立意    

    本题着重考察了学生在“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关注题干中的“1922-1923年的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事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方面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对于“历史解释”,新课标指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二、解析答案

    基于此, 本题创设“1922-1923年的中国铁路工人运动”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特定的时空背景,厘清工人运动与中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等史事之间的因果关系,落实对时空观念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内容的学习,知道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1922年初到1923年春期间,领导、组织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工人运动。其中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但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最终失败。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此次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于是在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学生结合以上具体的时空条件进行分析,便可知道材料想表达的是面临工人运动的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本题的史料节选自胡乔木1951年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原文为:“中国铁路工人的应勇斗争,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在反动政府的高压之下,年轻的工人斗争暂时转入了低潮。事实教训了党和工人阶级,必须与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与几千万城市小资产阶级,与要求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同盟,并且用武装的革命来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从原文出发,便可清楚知道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农民、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同盟,即革命统一战线。

    A选项的“领导组织工人运动”,与题意“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工人阶级无法独自战胜反动派的意思相悖,铁路工人的斗争已经失败,中国再决定领导组织工人运动无济于事,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的“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进行武装反抗斗争,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转进井冈山地区,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这与本题的1922-1923年的时间段和相关史事不相符,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的“武装反抗反动统治”,是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于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这与本题的1922-1923年的时间段和相关史事不相符,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三、教学建议

    本题需要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和教训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的历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学生要回到当时的时空,对史事进行分析,排除干扰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对学生近代历史的总体把握和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提醒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认识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因果关系。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