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家长究竟要不要替孩子检查作业?给三年级的父母(43)

郭文红 | 家长究竟要不要替孩子检查作业?给三年级的父母(43)

郭文红 | 家长究竟要不要替孩子检查作业?给三年级的父母(43)

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接到一位家长的作业留言“未检查”,孩子的作业错误确实有点多,我理解这位家长的用意,就是要让孩子把知识漏洞直接暴露给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可是批完全班的作业之后,我有些犯难了,因为那天的作业中,有较多错误只有这个孩子,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作业全对,剩下的也仅仅是一题两题的错题,而他好像整个知识点就完全不了解一样。
下课后,我把正在外面开心玩耍的孩子喊到身边,看到这么多错误的作业,他显得非常紧张,我宽慰他,昨天上课学习的内容你是不是没有听懂啊?所以不会这些作业?
他迟疑地看着我,慢腾腾地点了下头。我说昨天上课时我感觉你是会的呀,好像还举手发言了好几次呢,怎么回去就一点也不会了呢?还有妈妈签了“未检查”,说明她看作业了,还帮你签了字,那你怎么都没有问问她呢?
娃低头不语,我猜想他可能也不明确为什么自己不开口问,因为有可能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都不对,所以不需要问;有可能之前有问过但总得不到好的回应,因此不愿意问;也有可能昨天家长有事回来太晚了,已经没有时间问了……
时间有限,我们还是赶紧解决问题吧。第一题,我帮他读了一遍题目,耐心地看着他,他歪着小脑袋很快说出了答案和理由,我连忙夸赞,之后提醒道:你看我一读题你就会了,这说明你在家做作业时,读题上可能还需要加强。
第二题,我说这个你自己来读题好吗?用手指着,一字一句大声把题目读出来,他读得比较吃力,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可能有些字还不熟悉,读的时候还有停顿。这样的阅读水平很难让他在读的同时去理解题意的,读完之后,他果然还是楞在那里。
我请他再读一遍试试,这遍明显比刚才流利不少,孩子读完之后,也很开心地说出了这道的解题思路。正当我准备带着娃写第三题的时候,第二节的上课铃声已经响了起来……
虽然,娃一个课间没有得到片刻的休息,但是,我也只引导他完成了两道题。如果想要把昨天作业中的那么多错题都订正完,娃需要牺牲多少课间休息的时间呢?连带上周围同学指指点点的眼光和叽叽喳喳的议论,娃既羞愧又紧张,如果这样持续一天,对于娃来说,该是多么糟糕的感觉啊!
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国家的课程设置就摆在那里,每一节课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即使我愿意非常耐心地一点一滴地为孩子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孩子可能真的没有那个时间分给我,更何况,班级里需要老师这样个别辅导的孩子可能还不止一个两个,老师确实也是分身无术啊。
除了在校的这个时间紧缺的问题之外,在家里得不到帮助和支持的孩子还很有可能通过错误的书写练习强化自己错误认知的神经回路,一旦固化,那就会出现每次做每次错的后果,让孩子大吃苦头。
有些家长朋友即使在家发现了孩子的作业有错误却偏不纠正,理由是“就让错误放在那儿,等明天老师骂她一顿,就能长记性记住了。”
这么做真的会让孩子长记性吗?一次两次可能还会有点效果,但如果长期这样的话,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出现“相似的题目总是一错再错”的情况,每次错的都是那些曾经错过的,好不容易纠正单元练习对了,到了期末考试时,又出错了,以至于很多家长都会奇怪这孩子怎么这么顽固的……”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说:“如果你学空手道,不论在大班或视频网站上观看了多少遍的示范,你依然会注意不到或者理解错某些细微的差别,有时甚至还忽略了并不细微的事情。而且,即使你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也无法想出最好的办法来弥补。” 
和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并向你提供反馈相比,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练习,不但艰难得多,而且效果要差得多。在学习的早期尤其艰难。”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这说的就是有导师观察并及时反馈对于学习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习的早期),各种表征还没有完全建立,仅仅凭借孩子原本还很不成熟的认知去自己监测自己的表现,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就比如说上面的那个例子,孩子在课堂上学新知识的时候,有初步建立了一些表象的,好像也能听得懂,也能举手发对言,这与老师在身旁的点拨、引导、提示是有关联的,老师就好比一个有经验的向导,带领着孩子们在知识的世界穿梭。
但是,一天的课堂下来,每一节课上孩子们都要学习、理解很多新知识,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其实都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出现遗忘、混淆、迷路的情况非常正常。
再次练习(家庭作业)就是帮助孩子通过回忆来加深记忆的过程,如果孩子在练习的时候,身边仍然有导师观察和及时的反馈、指导,他就会强化正确的新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神经回路。
反之,就会得到错误的强化,刺激越多,头脑中就会形成稳定的神经回路,而错误的脑神经回路一旦形成,再想纠正就会难上加难。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说的“错的总是一错再错。”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有人随时在身边观察后及时给予反馈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可能则另当别论)特别是错误的苗头一旦出现,一定要及时纠正,免得孩子自以为是地不断强化错误,形成错误概念认知。 
由此看来,家长如果在家中发现孩子出现错误的做法,最好是在第一时间(错误认知还没有得到强化的情况下)给予反馈矫正,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提供反馈和指导,不带有消极评价和指责),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错误概念的形成,帮助孩子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些家长一定会问,那家长都及时检查,及时矫正了,还要你老师干啥呢?那老师岂不是太轻松了? 
老师在干什么呢?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老师和家长在第一时间的正确反馈,所以,老师很可能要用大量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矫正着那些已经形成的错误认知,常常是学生费力,老师费工,很多时候还不见效果。 
那你可能会问,老师为什么第一遍的时候不好好教呢?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都能掌握正确的、规范的认知不就好了吗? 
这个问题特别好,老师们都是特别希望能够这样。但是很遗憾,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起点、生命体验、发育速度、遗传基因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新知时,所谓的“第一起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早就烂熟于心,有的还完全找不到北…… 
别说高年级了,就是一年级刚开始最简单地学写“1”,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这些孩子的家长不能及时发觉并进行针对训练,慢慢地你一定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增多,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相信你已经看到,才刚升入三年级的娃们,差距已经不是一丁半点的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让孩子跟上大部队,这点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问题,老师能不能给予我们孩子及时的反馈呢?我的回答是:我非常愿意给予每个孩子立时、立刻地反馈,因为我深知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然而我做不到,因为我一双眼睛不可能同时观察到四十几个孩子的状态并给予及时评价和矫正,所以,很抱歉,我确实做不到。 
综上,对于“家长究竟要不要替孩子检查作业”我想我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基础教育阶段,只要你拥有这个能力,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么别让孩子写,要写就一定要及时去检查,发现错误一定要立刻反馈并纠正,否则孩子就是在强化错误认知,形成错误的神经回路,最终出现错了又错的糟糕结果。